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2015-02-24 21:46勇,杜
关键词:客体教育者社会化

陈 勇,杜 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市100083)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陈 勇,杜 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市100083)

社会化媒体正在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社会化媒体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概括和解释,这也是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机遇。本文论述了社会化媒体概念和属性,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结构、载体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及变化,以及社会化媒体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社会化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应对;促进与完善

一、社会化媒体概述

“社会化媒体”由英文“social media”翻译而来。最早关于社会化媒体的著作是2007年美国学者Antony Mayfield所著的What is social media(《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的电子书。他在书中介绍了社会化媒体及其特征和应用。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在线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如下特点: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1]此后的研究者基本都沿用这一概念,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是构建web2.0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用户可以进行内容创作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化媒体中,人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自主创作或与他人协作生产内容。社会化媒体将传播嵌入到人的关系中,不同类型的社会化媒体与现实社会形成了或紧密或松散或虚拟的联系,不同的应用和平台编制了不同的以人作为节点(note)的关系,人们在其中进行创作、协作、互动。传播的基础是“关系”,打破了自上而下的信息生产方式,创造了新的传播渠道。人际传播研究和社会网络研究为社会化媒体中的关系理论提供了理论借鉴。

社会化媒体主要具有人员参与的广泛性、信息传播的社会性、内容生产的自主性、以人为中心的信息聚合性等特征。作为一种社会网络形态,它与以往媒体的传播形式完全不同,超越了其作为一种工具和平台的技术意义,而成为一种组织方式,实现了以个人为中心、以关系网络为结构的信息聚合,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社会化媒体显著的“社会属性”在社交网站(如Facebook)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其他社会化媒体(如微博、微信、百度百科等)也都具备这种属性,它鼓励自发参与的用户结成社会网络的行为,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和信任。

在此,本文试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在web2.0基础上,依赖用户社会关系建立的以用户内容生产和信息交换为中心的在线社会网络形态。

据公开调研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仅新浪微博的覆盖人群比例就已达到81%,注册用户数已突破6亿大关。[2]社会化媒体以人为中心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理念及其强大的影响力,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媒体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公民参与方式、公民思维习惯,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日益成为信息创造、传播与凝聚,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日益成为影响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变化

(一)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1.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呈去中心化趋势,其教育影响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社会化媒体扁平化、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对单的线性传播方式。教育者原本占据着信息和话语权,并以此占据了传播中心位置,因为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中心位置发生改变,并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开始失灵。社会化媒体中意见领袖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超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一些教育者正逐渐失语,且对教育过程的掌控逐渐变弱。与此同时,教育客体日益体现出主体性特征。社会化媒体背景下,信息资源获取平等,教育者难以对信息进行完全过滤,对教育客体施加教育的难度加大。社会化媒体以人为主体的特性以及信息选择的自由带来了价值认同的自主,拓展了人的主体性,赋予了参与者较大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由于教育者中心地位的弱化,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开始发生转换并面临新的建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而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和方式建构和选择信息,打破了以往的传授对象和方式。社会化媒体中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中心的信息聚合,从而形成一定的群体影响力。如果教育者违背这一理念,就难以让自己的信息传递方式与受教育者的信息接受模式达成一致或实现对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则难以真正成为主体,就可能造成自说自话、无人响应的情况出现。

2.话语体系的创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话语体系的选择和优化,对有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重要。社会化媒体是由人际关系网络组成的传播形态,有根植于现实社会的话语沟通和表达形式,甚至创造出了一些新词汇,并被现实社会广泛接受,成为流行话语。更重要的是,话语创新的实质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变革。比如,“拼爹”、“你懂的”等新词汇,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不公平、不公开等现象的无奈和调侃。受教育者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再简单凭借自己的权威身份来主导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也难以完全主导话题的选择与走向,教育者的话语体系如果与受教育者和现实社会脱节,就会造成失语、失效。

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教育者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系必须重新构建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空间建构和创新话语体系时,一方面,应始终把握话语体系的政治性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另一方面,要时刻了解社会化媒体中话语的创新和其背后的原因,高度关注受教育者最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最迫切的利益诉求,用贴近受教育者实际并易于为他们所接受的表达方式或表达模式,在平等讨论中进行教育引导,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对话,获得受教育者的认同。

3.思维方式的逐步转变。社会化媒体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差别性明显增强,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在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大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张扬主体意识、追求平等表达等特点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方面要熟悉、掌握社会化媒体这一新的手段,并通过其了解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要突破在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式,用全新的视角、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来分析和解决新的媒体环境下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人们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否则,将使教育主客体之间难以沟通,故而使教育工作收效甚微。当今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社会化媒体对人们思想认识造成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及其深刻原因,辩证思维,科学把握,主动应对。

(二)教育客体受到的影响

1.增长的信息需求消解传统宣讲效果。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人们的信息需求随着信息渠道的核裂变式扩展而急剧增长,且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传统的两报一刊、课堂宣讲等形式已经远远不够了,也难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面对公开与期待的“信息缺口”,已经成为一个挑战。而目前已公开的信息与社会期待和需求相比仍有较大距离。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着形式多实质少、理论多实际少、被动接受多主动习得少等现象。人们真正想知道的、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还不够、内容还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借助社会化媒体去填补“信息缺口”,个体既是发布者也是受众,并拥有庞大的信息发布与接受网络,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进行搜索、收集,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官方信息的缺失或不及时,以及宣传方式不如社会化媒体形式多样,都可能造成未加证实的信息在大范围内传播,从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

2.“碎片化”消解教育客体认知深度。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其“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伴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对教育客体造成了消极影响。“碎片化”一词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其时代背景是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开始“瓦解”,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这在传播中表现为,无论在时间上、深度上、自我意识上还是在个性化信息需求上,受众群体都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细分,短小精悍的文字、视频在传播中呈“碎片化”特征。“碎片化”打破了单一的媒体垄断,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信息、文化艺术作品的深度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正是要使人们在思想深处认识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的重要性,而一些社会化媒体却在不断消解这种深度。甚至一些曲解的或片面信息,使教育客体自以为看到的是事实,从而直接造成其思想意识的混乱。比如,社会化媒体中某些机构和人员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认知和随意解读,仅罗列现象或展示情节,而无其背后的前因后果和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三)教育内容结构与传播的变化

1.教育内容传播多元转向。从传播时效上看,在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多是单向滞后的,缺乏及时沟通与反馈。然而,社会化媒体的社交行为既可以是即时交互的,也可以是延时异步的,信息传播是交互的,是多对多的。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内容在传播时可以即时、多向,可以随时了解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和效果,及时评估与调整,对教育客体的影响可以在即时对话中建构起来,有效避免脱离实际的危险。

从传播形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原本主要依靠教育者单个人和单一媒体,而在社会化媒体条件下,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群、视频分享等多种手段和载体传递教育内容,特别是如果教育内容感染人、打动人,具备较大的传播价值和共享意义,教育客体往往会通过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自发传播内容,使其影响力、辐射力呈几何级数递增。

从传播范围上看,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可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这一优势,使其内容的传播突破时间局限和空间屏障,真正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到人们在线的各种社会关系体系中,并借此扩大传播范围,从封闭走向开放。

2.教育内容结构亟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够完善,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某些消极因素的产生。

在注重内容的政治主导性和严格规范性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忽略教育客体的新变化和新需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相互交织在一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提出了迫切要求。要紧密结合社会化媒体对社会和人们影响的时代特征,为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成分,在广泛丰富的教育内容中探寻结合点,将诸内容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

面对社会化媒体中的积极现象、消极现象和各种思潮,要明白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能科学解答人们最关注的疑难问题,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更能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要深化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调动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中表现出的积极性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并融入新的时代内容,比如生态道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引导人们正确运用社会化媒体有效传播正能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新的媒体环境,研究、调整各基本构成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从而使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稳定、合理的结构,让丰富的内容得以在结构中有机结合、功能互补,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发挥最大整体功效。

(四)教育载体的社会化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咨询谈话等直接或间接的载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获得教育内容的方式多为被动接收。社会化媒体通过人际关系、社会网络进行信息传播,通过“弱连接”获得社会认知,并通过人际网络使其影响力最大化,教育载体渐呈社会化发展趋势。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运用好这个新载体,能否在这个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直接影响其教育的覆盖面、影响力、有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单一依靠课堂教育、主流媒体等为主要传播载体。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人们接受信息和社会认知的渠道越来越社会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人们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日趋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挖掘、有效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一新的载体,利用其社会化属性开展教育活动。随着3G、4G宽带网络的普及,每个人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传播信息,社会化媒体的在线社会网络属性进一步加强,人和人之间形成了一张信息传播、相互影响的大网,其信息创造、聚合、互动以及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近年来,在社会化媒体上人们自动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北京暴雨之夜“带陌生人回家”行动、郭明义爱心团队等等,都反映了人们自觉运用社会化媒体的积极性,以及社会化媒体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开放性、多样性。社会化媒体强大的影响力加速了其作为教育载体运行的功能和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使社会化媒体成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合力的新载体,推进各载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与互动。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影响力,推动教育客体自我参与、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并利用教育客体的社会网络让其既自觉接受又积极传播教育内容和信息,使影响力产生“蝴蝶效应”。

(五)教育环境复杂消解影响力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相对单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之转变为多元因素并存的复杂环境。社会化媒体营造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同时由于其基于现实社会网络特性,使其现实与在线虚拟密切相联,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也形成了较为稳固和长久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在这个环境下,一方面,多元价值观的传播容易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解构危机。思想观点、兴趣爱好相近的人们相互关注、转发,组成一个一个小群体,信息通过社会网络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传播,并迅速扩展,不同的或不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汇聚,易于在群体中产生共鸣或扩散;另一方面,垃圾信息、不实信息等严重污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一些制度缺陷和政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在社会化媒体中,有关注和转发量才有影响力,而恰恰是这样的社会背景,造成“仇官”、“仇富”的信息特别容易成为热点,似乎越耸人听闻的信息和偏激的观点越易于得到转发,形成一定声势,甚至造成群情沸腾的现象。这些都对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多样与复杂。因此,要想使社会化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途径,简单、片面地强调“净化”是不现实的,关键还是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目前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着力规避一些负面影响,在内容、手段等方面大力进行创新,有效引导人们的情绪和意识,注意满足人们正当的诉求和需求。

(六)教育方法单一导致效果下降

从信息传播与选择上看,社会化媒体中人们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以往单一的信息灌输方式会遇到挑战,其所传播的相当部分信息会被人们自动过滤掉,导致教育效果大大下降。从空间上看,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已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其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影响已不能简单地看做是虚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再局限于现实的空间,要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注意传播技巧策略,将现实与在线社会网络空间进行大跨度连通,并使其功能互补。

正面宣传与隐性渗透同样重要。社会化媒体是现实社会的映射,社会化媒体上的事件和舆论热点不能仅仅在网上解决,线上线下要相连,多种手段相结合。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想让教育入脑、入心,除了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外,还要向现实延伸和拓展,使教育保持连续性、协调性、同步性,综合运用包括课堂教学、师生座谈、专题讨论等在内的传统教育方式,并加入社会化媒体中兴起的广受欢迎的新活动、新形式(如微公益、微访谈、微讲座),使之从线上走到线下,积极进行理论和理性的教育与疏导。

同时,对隐性渗透的教育方式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应更加注重形式和手段。在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更自然地主动设置或者介入议程,把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理想信仰隐含其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都要求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向其他学科、行业借鉴更多的传播理论和技巧,借助社会化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入社会生活,影响到更多的人,并达成社会成员的广泛共识。

三、社会化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一)促进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效果的提高。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与用户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为彼此对话提供了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因此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平等互动的实践过程。平等性是这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社会化媒体促进了交流双方的人格平等、地位平等,也给予了双方充分互动和讨论的空间。这既可实现知识的共享和观点的交流,又可促使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信任,还可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在发生问题或矛盾时双方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正是基于这样的良性互动,双方不易产生严重对立和相互脱节。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下,教育主体能主动施以引导,鼓励客体参与、共享,一起讨论、辨析,这一思维互动的过程无疑将有益于加深双方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程度。

(二)增进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互动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报纸、书本、讲座等,主客体互动模式多是单向的,即便谈心、咨询等方式也不能充分激发客体的能动性,双方互动效果十分有限。社会化媒体的社会网络属性,使得信息可以通过任意节点为其他用户所获取,继而产生相互关联和有机互动。用户通常与其感兴趣的人或有相同观点的人相互关注,结成更大的群体,并通过互相关注、信息转发,及时掌握彼此的信息、观点。这种环境可促使教育客体主动、真实地表达所思所想,且彼此沟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社会化媒体中,主客体既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主体和客体的角色关系发生转换,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双向互动的关系。

由于社会化媒体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都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或绝对的中心,社会化媒体内容又及时反映和作用于社会实际,并且形式灵活多样,这将极大地激发教育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认识了这一点,教育主体要施加影响,就应借助社会化媒体,以客体的身份深入了解、熟悉客体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态度、情绪,第一时间、最直接地获取大量反馈信息,及时加以引导,避免客体自我意识在错误的外因影响下走入误区。可以说,社会化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相影响、良性互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三)加强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由于社会化媒体中任何人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可以是教育客体,他们身份的转化是自由的、潜在的,不同的群体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因此,个体接受或传播的信息都会对其他关注者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在社会网络中迅速扩散,并渗透到其他领域、群体等更大的范围。

把握社会化媒体的这一特点,教育主体就可以运用自身所在的不同群体中的身份,在社会化媒体发布相关信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讨论圈发表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周边相关人的生活、工作中去,而关注者们在转发和分享相关信息时,又会将其渗透到其他群体、其他领域,这种渗透性和辐射力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甚至无法达到的。只要严格遵循传播规律,正确发布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就完全可以借助社会化媒体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中有效发布或传送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信息、观点,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其渗透性和辐射力。

(四)激发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社会化媒体给予人们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广阔的平台。社会化媒体打破信息垄断,使话语权进一步下放,开拓出新的公民自我表达的公共领域,逐步培养了人们强烈的个体独立的意识和对自身意愿的表达,增强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加强了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激发了对权利意识的追求和维护。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上通过围观、关注、转发与评论,讨论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国家大事和民生热点,表达利益诉求,提供政策建议,等等。在科学管理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下,社会化媒体应成为人们表达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渠道,不断鼓励公民参与社会实践,从我做起,从当前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社会的每一个进步而努力,这一过程本身无疑将激发客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总之,在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应当采取及时跟进、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从总体上看,社会化媒体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了新的平台和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科学利用这一平台和路径,使其更好地激发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设置议题,鼓励人们从事积极的政治、社会、道德实践,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价值观念贯穿其中,引导教育客体在实践中努力学习,正确比较,独立判断,批判反思,并指导行动,最终达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和信念,并外化为其行为和实践的目的。

[1]Antony Mayfield.what is social media[EB/OL].http://www.docin.com/p-403595988.html.

[2]张辉,于泽明.速途研究院:2013年社会化媒体分析报告[EB/OL].http://www.sootoo.com/content/464520.shtml.

责任编辑 刘荣军

D64

A

1673-9841(2015)02-0049-06

10.13718/j.cnki.xdsk.2015.02.007

2014-10-29

陈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客体教育者社会化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