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理论与现实”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2-25 10:21石元波
学术交流 2015年4期
关键词:研究员师范大学哈尔滨

石元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理论与现实”学术研讨会综述

石元波

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杂志社和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理论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月16-18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行。除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外,《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教学与研究》《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媒体的专家学者也出席了本次高端学术论坛。会议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讨:

一、历史生成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出及深化发展

《求是》杂志社李文阁研究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初期的提炼、概括的酝酿阶段,二是十八大以来到2013年底《关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发表后的初步提出、培育与践行阶段,三是2014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发展阶段。哈尔滨师范大学李庆霞教授从文化哲学视角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既是自发的又是自觉的,既具有客观条件性又具有主观凝练性,它的产生、发展有其文化生成依据。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可以纠正越来越庸俗的价值追求,是抵制价值观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的现实需要。东北林业大学刘经纬教授提出坚持以“四个原则”为标准,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价值认同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解读和身份认同

复旦大学王金林教授用“加”“减”“乘”“除”算术法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光明日报》理论部薄洁萍研究员指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既要作学理上的深入解读,更要作与时俱进的时代解读。武汉大学陈曙光教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的内涵作出了中国语境下的辩证解读。中国政法大学文兵教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作为价值手段与作为价值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科学解读。哈尔滨师范大学徐晓风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权威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身份。哲学研究杂志社鉴传今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灵魂之根,无根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学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避免产生逆反情绪。《新华文摘》杂志社王善超研究员提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引入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价值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崔唯航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有中国元素、更加接地气,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价值认同。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教授认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解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份最根本的确认。

三、现实践行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我们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时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契合。黑龙江大学隽鸿飞教授认为,必须坚持在中国语境条件下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离开中国语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被抽象化、西方化。《人民日报》理论部郑剑研究员认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战略工程,要坚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哈尔滨师范大学徐德荣教授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四个着力点,要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辅相成关系。哈尔滨理工大学李庆华教授认为,当代青年教师在宣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提高主体自觉性,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曹金钟 杜 娟〕

猜你喜欢
研究员师范大学哈尔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贾康研究员
蒋保江研究员简介
郭占恒研究员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夏启斌研究员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