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5-02-25 07:42谭从容,罗少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免疫功能疗效观察

口服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谭从容, 罗少英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免疫功能; 益生菌; 疗效观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1-2]。较高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不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且可使患儿的免疫功能出现异常[3]。益生菌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生物制剂,具有调节小儿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探讨口服益生菌治疗NHB的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NH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薛辛东主编的《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所载的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峰值均高于221 μmol/L,排除溶血性疾病、严重感染和肝脏疾病、住院期间有应用激素及输血史的患儿。利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日龄(4.15±4.36) d, 平均体质量为(3.41±0.79) kg。对照组中男33例,女17例,平均日龄(4.14±4.38) d, 平均体质量为(3.38±0.77) kg。2组患儿在日龄、性别构成、体质量、分娩方式、开奶时间、光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儿给予光疗、口服核黄素、配方奶喂养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口服治疗,方法为入院后开始给药,给药3次/d,每次均以420 mg药粉(有效期内含酪酸梭状芽孢杆菌活菌数不低于1.0×107CFU/g, 含婴儿型双歧杆菌活菌数不低于1.0×106CFU/g溶于温开水在喂奶前服用,以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等量温开水。

采集2组患儿的静脉血样本,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TBil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于治疗2周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组患儿血标本中的T 细胞亚群进行测定,应用免疫比浊法对2组患儿的血免疫球蛋白(Ig)水平进行测定;对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便秘、腹泻、腹胀哭闹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2 结果

2.1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Bil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清TBil水平分别为(316.18±45.28)和(313.82±47.5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血清TBil水平分别为(128.45±25.62)和(167.63±27.33), 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观察组患儿的血清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患儿治疗后免疫指标的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的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血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儿的其他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后免疫指标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患儿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较

观察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且观察组中发生便秘的患儿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3 2组患儿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NHB是由于胎儿体内红细胞破裂产生大量胆红素所致的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新生儿住院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多样、患儿预后差且易发生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等特点,已成为儿科和产科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4]。感染、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增多症、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均是引发NHB的原因,其中不明原因的NHB约占全部病例的1/5。低出生体质量、剖宫产、母乳缺乏、胎粪吸入综合征、高龄初产、妊娠高血压、感染、胎儿窒息、宫内窘迫均是与NHB发病相关的独立高危因素[5]。经过光疗等常规治疗后,大多数的NHB患儿均可治愈,但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患儿一旦发展成为重症NHB,病情则极为危重,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6]。NHB的致病核心机制是血清胆红素的过高,过高的胆红素水平不仅可对器官、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且胆红素还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毒性物质,对机体免疫系统主要成分的功能都可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机体出现多方面的免疫功能异常,这也是黄疸患儿易并发感染性疾病的原因[7]。因此,恢复和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也是NHB治疗的关键环节。

目前,临床上治疗NHB的方法主要包括光疗、换血疗法、药物治疗和抚触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安妥明、茵栀黄、益生菌等新型药物也在NHB的临床治疗中逐渐应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方案是提高NHB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8]。益生菌是指一类能够通过改善肠内菌群平衡而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其生物活性主要包括对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促进细胞的凋亡、产生有益的代谢物、抑制致癌物活化酶和遗传解毒等多方面。益生菌菌体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功能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9]。有研究[10]已证实,益生菌具有加强黏膜屏障、抗菌作用、提高免疫力、抑制肠道疾病、抗肿瘤、降低胆固醇等多方面的功能,而针对益生菌的传统临床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对各种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方面[1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的免疫调节作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有研究[12]结果显示,益生菌能够通过肠道上皮细胞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发挥调节作用,不仅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稳定肠道屏障和调节细胞因子等方式治疗肠道疾病,还可通过调节Th1/Th2平衡来增加宿主对相关抗原的耐受,从而缓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症状[13],可通过促进抗感染免疫反应、抑制炎症性免疫反应来辅助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益生菌治疗NHB可显著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NHB患儿的感染症状。

参考文献

[1]戴月映, 孙盛兰, 吕艳梅, 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5): 409.

[2]陈萧群, 雷玲霞.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1): 29.

[3]文艳花.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2): 360.

[4]陆彩福. 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6): 7.

[5]陈秀, 李业瑜, 许立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 22(1): 77.

[6]王君, 李明霞.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3, 28(4): 278.

[7]邱建武, 何敏, 刁诗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 19(20): 3670.

[8]黄德恩, 黄剑飞, 林扬熹, 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进展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4): 239.

[9]李冰, 单毓娟, 张兰威, 等. 益生菌抗结肠癌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4): 769.

[10]刘齐, 孙美玲, 王鲁峰, 等.益生菌的功能活性及其分子机理探究的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14, 33(1): 14.

[11]高欣, 袁芳岑, 张振玉.益生菌在胃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3, 33(6): 371.

[12]郭晓敏, 杨桂连, 王春凤. 益生菌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肠道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3, 39(4): 859.

[13]吴江, 吴正钧, 郭本恒. 益生菌辅助防治过敏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3, 40(2): 279.

[14]杨锡强. 益生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14): 623.

收稿日期:2014-06-20

中图分类号:R 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3-124-02

DOI:10.7619/jcmp.201503040

猜你喜欢
高胆红素血症免疫功能疗效观察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分析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妈咪爱和思密达联合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换血治疗对5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疗效分析
重度烧伤患者不同阶段营养支持效果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危险因素调查
血清中NSE及S100B蛋白检测对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