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醴陵釉下五彩瓷佛教题材创作的形与意

2015-02-26 00:49郭文光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5年7期
关键词:醴陵瓷画彩瓷

郭文光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窑佳作闪耀神州,在众多窑口中,醴陵窑成名最晚,气质亦最独特。虽自汉代醴陵即开始产陶,宋代即有青瓷,但真正成就“醴陵窑”美名的,是清末创烧的釉下五彩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因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形成了瓷画交融、画于釉下、色彩鲜艳,质感晶莹剔透等特点,赋予了古老的中国陶瓷艺术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全新风貌。但也正由于这种独特的工艺特点,使得醴陵釉下五彩瓷创作中,多见花鸟山水、田园风光、飞禽走兽等题材,对于人物题材的创作,尤其是反映人物细致神态的创作,较为少见。近年来,随着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特点逐步为世人所知,一些具有传统中国绘画功底的艺术家,开始涉足醴陵釉下五彩瓷创作。笔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陶瓷艺术创作起,这十几年更是醉心于用釉下五彩瓷工艺创作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的探索,取得的一些心得,在此与诸君分享。

佛教艺术与陶瓷文化,两千年相互影响伴生共融

中国传统佛教题材绘画,兴起于两千多年前,至唐代发展到顶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凡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佛教渊源深厚,其中尤以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东汉到六朝,佛教绘画几乎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主流,在六朝时候,凡从事绘画的艺术家几乎都能创作佛画,佛画俨然是当时绘画艺术的中心。享誉世界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石窟中的壁画,更为中国绘画史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唐宋以后,佛教绘画尤其是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佛教绘画艺术,色彩明艳,形象生动,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唐代经变画中,漫天雨花,幢盖如林,楼榭耸立。红莲盛天,琴鼓齐鸣,舞伎翩跃,童子戏水,呈现着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受封建帝王审美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题材一直是瓷器装饰中的重要品种,众多陶瓷纹样、纹饰最早都源于佛教题材的创作。随着陶瓷艺术的广泛普及,陶瓷更多地被用为制作佛教造像及在寺庙中供奉的器皿。但对于用瓷画来表现佛教创作而言,相对精品不多。究其原因,除了受当时陶瓷工艺所限之外,更多是因为当时陶瓷画工多为匠人瓷工,其对于佛教艺术的理解、对于绘画造型的能力参差不齐,而出色的画家大师醉心文人创作、无心投入到陶瓷的绘画创作中去。伴随着陶瓷技法的不断成熟,亦有以佛教题材创作的陶瓷艺术佳品不断问世,佛瓷与佛画相互衬托,为佛教艺术在中华的传承、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为还原敦煌佛画精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题材创作的高峰,历经千年风霜洗礼,后人依然可以在敦煌壁画的斑驳花影中,去遥想盛唐文化的绚烂与辉煌。

而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出现,为再现盛唐佛教绘画题材,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首先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实现了“画、瓷合一”的最高境界,因其在绘瓷过程中,是在未经瓷化的素胚上进行绘制,其色料本身与陶瓷紧密融合,加上瓷器表面的釉质,可以做到色彩的明艳饱满,历久弥新;二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作载体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所承载的墙壁相类似,都是在土质表层上进行绘画,与传统敦煌壁画绘制的环境、载体接近。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点是在“泥上”作画,众所周知,泥土的吸水率远高于宣纸,而要在吸水率如此之高的载体上,体现人物的面部特征,五官细节,而更要使其传神,可谓难上加难。除此之外,衣裳飘带、璎珞珠饰等细节皆为需要重工去绘制、克服的工艺难点。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陶瓷上表达出来,这不仅需要的是工艺技巧,而是几十年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在“带着镣铐跳舞”的陶瓷绘画上,用点、线、面来解构,用丰富的颜色去阐释,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形神而意具,有传承方可创新

笔墨当随时代,为体现醴陵釉下五彩瓷“色彩”、“釉亮”、“瓷感”的优势,在经过对2000年中国传统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特征的梳理之后,我将釉下五彩瓷创作的重心放在了“新敦煌佛画”题材的创作上。

中国艺术旨在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中国绘画把这种主体精神称之为"意"或"心",故有"写意"、"写心"、"写情"诸说。从表面来看,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乃至一些山水画的形象造型都是力求形似的,但这并不是对自然的描摹,而是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的意象。对于敦煌佛教风格的创作,我亦摒弃了临摹的概念,而是结合了釉下五彩瓷的工艺特征,以及我对佛教本质的理解,结合我在纸上作画的经验心得, 从自然的"形"到主观的"意"。

《华严三圣》郭文光

瓷板画《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201×101cm 郭文光

在风格上追根溯源,从唐代敦煌佛教绘画中汲取灵感——佛和菩萨庄严慈祥,笔调流畅,佩饰华美,工笔重彩,金碧辉煌。而在创作上,又结合了我个人的风格,那就是人物塑性上,强调笔墨线条的力量感和流畅感,甚至吸取西画在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的元素,在纹饰、花草数目、岩石等环境氛围的渲染上,大开大阖,高色彩饱和度,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金玉齐鸣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不是一味地将佛陀、菩萨、罗汉处于绝对的视觉重心,而是强调了一种人物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当代审美情趣。以釉下五彩瓷画作品《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为例,菩萨处于画面中间右侧,所占比例较小,大面积的幽深环境渲染及山石、树木、繁花等萦绕四周,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更展现出一种当代气质的美感和亲切感。

尊重工艺特点,带着枷锁跳舞

醴陵釉下五彩瓷有一种独特的工艺,为双分水工艺,是指在绘画过程中以碳笔在画面上勾出一个具有一定轮廓作用的线边,将颜料水用毛笔侵染之轮廓线内,而烧制之后,线条消失不见,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中最重要也最难的部分。我的陶瓷艺术创作是根植于传统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的,目前除了一部分纯写意的作品外,另一个重量级的版块就构建在“双勾分水”这一核心技艺之上。无论是山石花卉、衣饰珠珞,还是人物肤色、环境渲染,都使用的是分水技法,几遍至十几遍地、使用一种或多种不同颜色来进行汾染,从而来营造出意向中的笔墨情趣。

瓷画的创作,其工序繁杂,画与烧制等工序环环相扣,紧密依托。釉下五彩瓷有着世界瓷艺史上最高温度1380℃的发色基础,以往因为对瓷画色料发色把握上的难题,使得对于人物的肤色、线条处理往往最难得到满意的效果,这也是釉下五彩瓷中人物最难绘制的原因。对此,没有好的办法,只能以勤补拙,反复试验、多次推敲,力争最终呈现的将人物肤色尽可能自然、美观。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艺术生命力的根基。选择传统的佛教题材为切入点,用符合当代审美语汇的表现形式,打破长久以来横亘在“书画创作”与“陶瓷艺术”之间的藩篱,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画创作上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愿我的探索,能为醴陵釉下五彩瓷和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和助力。

猜你喜欢
醴陵瓷画彩瓷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邹幸 陶瓷艺术
当代瓷画作品选登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
——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2018·醴陵收藏名瓷春节展在醴陵瓷谷隆重开幕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