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成文化产业发展强力引擎——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观察

2015-02-27 06:38文丨图杨彦荣
当代贵州 2015年20期
关键词: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

文丨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杨彦荣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文化企业孵化壮大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列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2年,国发2号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贵州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贵州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园区、基地的建设,并在“十二五”末全面建成。

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共21个项目,总规划面积81428亩,建筑面积3763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173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实土地26993亩,完成投资307.84亿元。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文化企业孵化壮大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建设园区(基地)能够迅速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多个门类和数量的文化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规模效应,提高质量效率,推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广智说。

因地制宜 凸显特色建园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突破口在哪里? 2012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各地在谋划和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过程中,要注重依托各地特色优势文化资源,依托区域中心集镇,依托景区景点,依托现有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借力发展。利用旅游搞园区,旅游区最好搞文化园区,利用工业园搞文化园,实现基础设施共享。

作为“十大文化产业园”之一,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尤其突出文化内涵和当地特色。

黔西南州的历史文化、地域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选址于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至兴义市城区之间的峡谷大道两侧,占地约159亩,预计投资6亿元。

园区整体风貌必须凸显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这是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对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的总体规划思路。根据规划,园区功能布局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展示、民族歌舞文化体验、民族体育竞技表演、民族餐饮文化街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等功能区域。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屋、街道、环境绿化设计等,充分吸收和借鉴布依族、苗族等当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元素,为当地特色文化搭建传承、展示的空间场所。

据介绍,目前园区一期、二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入驻各类企业100余家。2014年实现收入3000万元。

作为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之一,贵州广电家有购物集团电子商务文化基地将被打造成以交通为依托,以呼叫服务、节目制作为承接,以电子商务为支柱的新型电商文化基地。图为工作人员在录制电视购物节目。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不认真研究依托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就将沦为一般的商业项目、失去核心竞争力、失去文化特有魅力。”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何力指出,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谋划是“龙头”,这个观念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文化产业园区只有依托当地优势,才能为地方发展带来更加优质的综合效益。

分类推进 找准定位运营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成后,如何运营管理,成为贵州文化产业建设必须面临的问题。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共21个项目,根据主导内容划分,主要有孵化创意型、文化旅游型和物流会展型三类。

不同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由于其依托资源、功能定位、优势属性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运营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漫步在多彩贵州城“1958文化创意园”,红砖墙的旧厂房、被涂鸦的老机器、灰暗的烟囱与现代时尚的表演融为一体,园内主打的“1958梦幻之旅”大型文化演出,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

“1958文化创意园”通过文化元素重组和时尚符号嫁接,将贵州文化、休闲、创想、生活等荟萃一堂,把艺术工作室、休闲吧、主题餐饮等集聚起来,以文化、创意为主题,体现和展示贵州近代文化,激发游客对贵州文化的归宿和热情。

产业配套越完善,专业化分工越发达,园区的规模效应和整体竞争力就越强。多彩贵州城、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等孵化创意类园区(基地),应在产业配套、文化服务平台搭建上下功夫,让集聚企业产生“1+1>2”的效果。

民族文化特色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文化旅游景点遍布是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如何让文化旅游型的园区(基地)做出特色、做足内容、强化游客体验?

“为什么我们的青岩古镇白天游人如织,一到晚上却留不住游客,而人家丽江的客栈晚上却能留住客人?原因就是人家根据游客的需求在晚上也为游客设计了游乐项目,把客人留下来了。”何力说,只有针对市场需求设计好文化产品,在旅游的“吃住行游娱购”各个环节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游客的精神追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贵阳会展基地、遵义会展基地、家有购物集团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基地等物流会展型的园区基地,要围绕核心业态,完善配套好相关产业。物流型园区则要围绕购物这个核心业态,抓住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做好线上和线下的结合。

走进贵州广电家有购物集团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基地,投入使用的一期仓储物流区内整齐摆放着待派送商品。物流传输带边的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已被客户订购的产品。

家有购物集团副总裁王金燕说,根据规划,家有购物将整合自身平台、信息、技术、物流等多方资源重点发展跨境电子贸易,与贵阳综合保税区共同搭建跨境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从传统电商向新型电子商务的转型升级。

产业集聚 提升文化品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名列前茅、传统村落数量全国第二、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如何把这些量多质优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凸显文化品质,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效益?

2014年,贵州GDP增速达到10.8%,而2011至2013年,贵州文化产业平均增速达到25%,2013年增加值达到209.72亿元,文化产业不仅为国民经济提供智力支持,还成为直接动力。

随着各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推进招商运营,文化产业集聚的效益逐步显现。

繁星点点,灯光迷离,苗寨的夜晚静谧而安详。在侗寨的廊桥下,在醉人的歌声中,悠远绵长的民族特色故事大幕缓缓拉开……这是黔东南大型民族歌舞剧《银秀》中的情景。《银秀》以独具创意的呈现形式,将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文化与旅游“嫁接”得恰到好处。孕育其逐步成熟的“母体”,是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之一的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

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578亩。基地建设规划定位清晰明确:通过以苗侗建筑为平台、苗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成功创意嫁接,把基地打造成为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苗侗风情体验基地、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展示基地、贵州省微型企业孵化基地……

目前基地共入驻文化旅游商品、特色餐饮等企业260家,2014年实现收入5120万元。根据有关权威机构评估,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评估价值达87.55亿元,6年后市场价值将增长3倍以上。

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发展蓝图的背后,描绘出的是整个贵州“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喜人未来。贵州多元的民族文化,通过与现代创意和技术相嫁接,集聚发展,将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从上海、深圳等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实践看,园区(基地)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强力引擎。”张广智说,在上海、深圳等地,除了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行业集聚和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培育建设了一批能起到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这对贵州来说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晏 青)

猜你喜欢
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