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学产业化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2015-02-27 16:52蔡清辉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厦门产业化文化产业

蔡清辉

(厦门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厦门文学产业化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蔡清辉

(厦门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文学产业化开发,是厦门文学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更是厦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目前,厦门文学资源意识淡薄,文学产业化开发认识较为肤浅,产业化链条缺位,资源外流现象严重,产业人才储备不足。厦门文学应以打造精品为突破口,壮大品牌实力;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快衍生品开发;建立良好产业生态,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产业人才培养,多管齐下,有效推动自身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厦门文学;文学品牌

关于文学产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阎嘉在《文学理论基础》中说:“文学成为一种‘艺术生产’形式的确切内涵是指,以现代图书出版业的出现为标志,文学的创作者——作家由原来的纯粹意义上的精神成果的创造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即从事‘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的‘生产劳动者’;而文学的成果——作品则成为一种满足广大读者多元的精神需求的、在图书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样,文学便兼具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双重性质,成为融文化科学技术、工业、商业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袁勇麟、李薇在《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一书中曾提出“文学艺术产业”的概念,认为“文学艺术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而文化产业在国际上是消费主导性社会的产物”[2]。一些学者把文学产业视为“文学创意产业”。2009年,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设立了创意写作专业。葛红兵在上海大学牵头成立的“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不仅以培养专业作家为目的,还致力于为“图书出版业、动漫产业、影视产业、报刊业、新媒体业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文学创作者和创造性文案的撰写者”。[3]然而,这些研究并未对“文学产业化”给出清晰定义。笔者认为,“文学产业化”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学作品与出版、影视、动漫、网游、游乐场等多种产业不断产生互动与融合,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众精神消费需求的扩大,尤其是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文学作品逐渐成了商品,文学的生产、销售、消费日益普遍,有关“文学产业化”的研究成果[4-7]也越来越多。但这些研究,更多集中于网络文学、儿童文学和青春文学等领域产业化的探讨,并未从区域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产业化开发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区域文学产业化的历史趋势和发展空间。为此,本文通过摸底调研,分析厦门文学产业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并从区域文学的视角,借鉴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反思厦门文学产业链的链接、发展和建构,探究厦门文学产业化的历史趋势、发展空间与路径选择。

一、文学产业化开发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学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因为文学是艺术之母,文化产业的内容必须依靠文学来提供。内容为王、创意制胜,是文化产业成败的关键。二是因为文学关乎文化产业的质地与灵韵,更关乎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引导机制的建立。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而文学则是文化的核心和精华,缺乏文学性支撑的文化产品,只是失去灵魂的躯壳废品。三是因为文学影响文化产业优势。一个地区文学资源稀缺,又不能积聚外来的文学资源,那本地区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就很难得到体现。四是因为文学影响文化产业扩张。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之后,很快就会被改编成影视、动漫和游戏产品,可以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实现产业扩张,赚取可观的产业利润。五是因为文学影响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要实现升级,必须培育更多的知名文化品牌和文化特色产业优势,这些都需要文学品牌的项目带动。以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产业开发为例,小说问世400多年来,不断被抄录、改写、出版,影视翻拍,动漫网游改编和休闲旅游开发。2013年全年票房216亿,其中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就达12.46亿。[8]这样的成功,不能不归结于该小说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永远闪耀的智慧与思想光芒。

(二)文学发展繁荣越来越需要产业化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文学的飞速发展,文学的商品属性得到全面开发,社会需求与市场消费和作家创作、文学生产进行了“无缝对接”,新时期的文学产业化开始“粉墨登场”。20多年来,“新时代文学”风生水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传统文学”为主体的文坛结构与文学布局。文学产业化,一是可以满足作家的物质需求和市场的消费需要,提高两者参与文学生产消费对积极性;二是在吸引更多文学爱好者参与文学创作生产、大幅度飙升作品数量的同时,也在浩瀚的作品海洋中大浪淘沙,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雪豹》《蜗居》《和空姐一起的日子》《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电影《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以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作品,同样成功。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接地气,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使文学事业更加繁荣昌盛。只不过,网络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引导和监管,使其更加茁壮成长。

(三)文学价值和影响力迫切需要产业化来提升。文学除了拥有外在、实用、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必须拥有内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文学的精神价值与审美价值,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优秀的作家,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文化品牌。就像英国的莎士比亚、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以及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我国的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曹雪芹和鲁迅等。伟大的作家,因其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土地、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人类最真实灵魂的书写与表达,而成为一个民族的良心,成为民族核心价值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可以说,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精神。文学通过产业手段进行开发,文学精神和价值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和褒扬,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严歌苓的《扶桑》《天浴》《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后,以更为贴近时代和年轻读者的方式让作品获得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作品所承载的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人性关怀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精神等文学理念,则随着影视作品的传播而影响更为久远。

(四)产业化开发还可带来品牌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与传统消费形态相比,现代消费更注重知识、心理等文化内涵,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介入到文学生产领域,文学的衍生品生产和服务以超出预计的速度发展,并与第二、三产业实现了强劲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化和产业化。文学产业化,可实现作家、策划人、出版人、影视制作商和销售商等不同的文学创作生产的参与者,通过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并带来显著品牌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实现文学价值的快速传播和更大的经济效益。以英国女作家J·K·罗琳为例,她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全球200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当今最畅销的出版物。[9]这部小说还通过内容开发,改编成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甚至还修建了游乐城、主题公园,开发了饮料、玩具、糖果、收藏卡片、服装及音像、电子等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相关产品,在出版、影视、制造、旅游、经贸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效益。哈利·波特已不再是单纯的小说人物,而成为一个价值高达2 000亿美元的产业,其中小说衍生产品的收益占到总量的70%以上。[9]

二、厦门文学产业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资源意识淡薄,产业化开发认识较肤浅。当前,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愈演愈烈,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推动文学产业化,是厦门文学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更是厦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然而,长期以来,文学产业化更是许多人不愿谈及或触碰的话题。一位著名作家在接受笔者访谈时“公然”提出:“文学产业化是个伪命题,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产业化。”显然,这种看法已经落伍了,不仅割裂了文学的精神属性和商品属性的有效统一,把文学产业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了对立面,也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相冲突,更不符合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谈话精神: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10]习总书记的讲话,无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产业化”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实,早在宋代,我国就出现文学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史》一书指出“只有将功利因素引入文学界,才能出现真正的文学产业。而润笔的常规化和印刷业的迅速发展,更为宋代文学市场提供了新的活力”。[11]

(二)厦门不缺优秀文学作品,但文学产业化链条缺位。厦门素有优秀文学传统,唐宋陈黯、苏颂;明清“海都四才子”和黄日纪;近现代的辜鸿铭、童晴岚、鲁藜,莫耶、高云览、马寒冰,等等。鲁迅、林语堂、许地山、丁玲、鲁彦以及台湾赖和、林秋梧、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等著名作家,与厦门也有很深的文学渊源。如今,舒婷、易中天以及异地工作的厦门籍作家王安忆、汪国真等人,在中国文坛享有声誉;晓玲叮当和李秋沅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在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脚步;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曾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目前,厦门的诗歌、散文、戏剧以及儿童文学创作,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小说虽为短板,但每年仍有20多部长篇小说问世。然而,由于网络等新媒体文学发展的相对滞后,厦门作家绝大多数的作品,仍然需要通过传统的报刊图书单一渠道进行传播。厦门贵有全国著名的“天然摄影棚”,但厦门的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还远远滞后。厦门许多作品虽获过大奖,厦门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但作品更多只停留于图书出版发行的初级阶段,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为数不多,导致其作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盈利程度十分有限。同时,厦门文化产业面临文学内涵缺失、市场信息化低、生产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等“瓶颈”问题,导致产业化效果并不理想。

(三)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借鸡生蛋”能力欠缺。近年来,美欧韩日等发达国家,不仅大力开发本国的文学资源,也经常借助挖掘他国的文学资源以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几乎是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利用短短的300年时间,创造了雄霸全球的文化产业神话。这一成功与美国人放眼世界、博取众长的思维理念密切相关。美国不仅开发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畅销小说,而且还把他国文学资源为己所用,美国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全球累计票房就达近20亿美元。在国内,近年来,浙江、深圳等地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雄居全国前列,也缘于此。然而,长期以来,厦门不仅“借鸡生蛋”的能力欠缺,而且本土作家作品大多被外省开发利用。笔者从江西21世纪出版社和厦门作家李晓玲(晓玲叮当)处了解到,李晓玲现已出版三大系列30余部作品,发行量超过500多万册,还荣膺过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等。评论家称之为“孩子心灵成长的魔法书”,“中国孩子的‘心灵鸡汤’”等。她的作品开发很具市场潜力,但现在却被江西21世纪出版社“买断”经营,实现了全方位、多产业的开发。由其作品改编的系列漫画、动画片、动漫网游产品等,都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高和、须一瓜等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也大多不在厦门,无形之中,造成了厦门资源的外流。

(四)资源产业化开发严重脱节,产业人才储备不足。原创能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厦门要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壮大文学产业,走原创之路。笔者曾深入厦门大拇哥、青鸟动画、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调查,高管们纷纷表示,厦门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十分年轻,对于他们来说最缺的是人才,尤其缺乏那些能够把传统文化、文学形象植入文化产品的内涵,能够塑造出作品灵魂的“复合型”和“内涵式”人才。现在,他们迫切需要来自文艺界、尤其是文学界、民间文艺界的帮助和支持。目前,厦门很多文学作品“产销不对路”,“养在深闺无人识”。一些传统作家固执地认为,文学是一项纯粹而高雅的事业,其作品是超凡脱俗的,他们坐等产业开发者上门“求购”,而不屑于市场宣传营销;更多作家习惯于端“铁饭碗”、坐“铁交椅”,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而“守株待兔”。加上创意策划、编剧、营销等文学产业人才的严重缺乏,而且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欠缺、对地域文化特色了解不多,即使开发出一些产品,市场反应也十分平淡。对文学资源的研究、挖掘、利用不足,造成厦门文化产业开发基础薄弱。

三、厦门文学产业化开发路径选择

(一)以打造精品为突破口,壮大文学品牌实力。内容制胜是各类行业发展永恒的规律。无论是网络文学产品,还是传统文学产品,其核心价值都应该是真正掷地有声的内容,是能够生产出具有全新创意、核心竞争力及个性化的原创产品。为了体现厦门文学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审美气度,为了使厦门文化产业得到稳健发展,厦门必须重视文学精品的生产。这是文学产业化的“第一道工序”。当下,应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学精品生产的政策措施:一是实施“厦门民间文学的传承工程”。从思想上挖掘厦门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利用好厦门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重点资助挖掘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主体的民间文学,在抢救、保护的同时,进行产业化开发,要让这些作品真真切切体现出厦门文化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机智幽默的地域特色。二是启动“长篇小说(含剧本)精品创作工程”。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精品,是厦门文学品牌的弱项。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称为“时代的百科全书”。厦门应每年重点扶持10~20部长篇小说原创作品的出版,推选本市或邀请外地(参照深圳和东莞模式)有影响、有潜力、年富力强的实力派作家参与创作。三是办好《厦门文学》刊物和建设大型综合性“文学网站”。网络文学由于参与人群广、社会影响大,作品更接地气,语言生动活泼,已经成为当代文坛发展得最快、成长性最强的新兴文学板块。厦门要壮大文学品牌,必须改变过去以传统文学为主体的文坛结构与文学布局,以厦门市文联和厦门文学院为依托,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争取创办中国东南地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互动门户。在大浪淘沙的同时,力争“淘”到更多思想性强、艺术水准高,能充分、全面、完整地展示厦门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及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民俗、风尚的史诗性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壮大厦门文学品牌实力。

(二)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快文学衍生品开发。随着互联网及电子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学的载体已经得到大范围开拓。目前,文学产业链条至少包括三个环节:生产(作家)—销售(出版商、广告商、服务商)—消费(读者、消费者)。在当前消费主义文化弥漫的情形下,文学作品只有进入文学产业,通过现代产业链的多级转化,应用到更多新产品、新行业和新服务上,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并创造出更丰厚的利润,达到提升或放大作品的价值。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引进或筛选一些大众化、适合影视改编等产业化开发的作品。放眼世界、博取众长,根据厦门的特色和需要,引进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尤其是对台涉侨以及有关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合作相关的作品加予开发;对本地儿童作家李秋沅和长篇小说家高和以及剧作家曾学文等人的作品,也可进行影视剧等产业化开发。二是大力开发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体的厦门民间文学,可以把一些传说、故事改编为影视剧本、话剧剧本、舞剧剧本等,进行出版业、影视业、演艺业以及动漫、游戏产品开发;也可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连环图、剪纸、泥塑、皮影、农民画等民间文化艺术商品出售;还可开发出与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关的食品、服装、玩具等衍生产品。三是利用作家作品开发文学馆、主题公园等相关的系列旅游。苏颂不仅是北宋名相,还是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和诗文大家。苏颂公园现已建成,可以把他的诗文雕刻在园中,进行风情展示、民俗表演,以此增加游客对生活的感受和生命的启迪。鲁迅、林语堂等大家曾在厦门的故居也可以进行修建,当年“文学圣地”也可以通过文学馆或主题公园等“形象可视化”产品进入文学产业,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三)建立良好产业生态,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厦门人文底蕴深厚,经济发达,文化资源丰富,文学人才济济,这为大力发展厦门文学产业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但从总体看,厦门文化产业十分薄弱,文学发展始终是一个瓶颈问题,它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产值的提高。为此,要在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一是要营造好产业生态。深刻理解文学产业的引领和提升对加快厦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文学产业培育力度,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形成;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强化资本运作意识,鼓励创办文学生产营销公司或与一些著名的文学网站在版权合作与开发、作者及编辑培养、版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挖掘厦门的文化底蕴,将厦门网络文学市场的蛋糕做大做强;要大力推进以商招商,鼓励或引进一些著名的影视公司在厦门创办基地,重视植根厦门的总部型企业发展;邀请国际顶尖咨询公司开展文化产业战略咨询,画出文学产业地图,明确发展重点方向。二是要营造好金融和政策生态。出台优惠政策,完善企业金融服务协调机制,改善文化创新型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三是要营造好人文生态。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重大文化(文学)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与企业家的沟通交流,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监管作用,搭建服务创新交流平台。

(四)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产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是否拥有竞争力,最终取决于能否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要推动厦门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注重理论研究,大力推进产业人才培养。一是加强产业理论研究。可由厦门市委宣传部牵头,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协会社团、企业等的资源,成立文化产业“新型智库”,建好专家库、成果库、人才库、需求库等数据平台,深化文学与文化产业的理论与相关技术研发,论证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并通过举办研讨会、洽谈会等活动,助力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培养文学产业人才。市人才办、公务员局等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应指导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以凝聚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迅速培养一批厦门急需的文学产业人才;相关高校应开设文学经济、文学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大量培养集创意型、经营型、应用型、产业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厦门市文联、作协等社团可举办更多的文学产业论坛,建立产品的评介机制,监督和帮助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文化生产企业应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加快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三是坚持产学研结合,将高校学生的学习、实践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教师与企业策划师、设计师、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四是引入经纪人机制。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缺乏发现和推荐,就有可能“胎死腹中”。艺术经纪人,不仅能推介作品,扩大影响,还能帮助策划选题,整合设计、创意、生产、销售等各个要素,传递市场上最新动态,对作品的修改和开发提出独到意见;艺术经纪人还充当投资、理财专家、企业顾问、金融银行的顾问,具备评估、推广、交易、搜集和出售的能力,肩负文学产业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实现文学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学制度,不仅为文学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存在空间,也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生产种种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厦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需通过产业化开发加以提升,从而打造更多的文学精品,构建品牌与影响力,为文化产业注入更多精彩的故事和创意内涵,在经济大潮中更好地实现厦门文化产业的繁荣。目前,厦门文学的产业化开发还不成熟,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能视之为一个已经完成的研究对象,必然会不断产生新的现象,这是本论文尚无法进一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进行文学产业化开发,并不意味着放弃文学的使命和品格,这不仅关系到厦门文学事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厦门文学产业化的前途命运。作为文学产业的后发城市,我们尤其应该借鉴更多地区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为不同的文学类型寻求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使文学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我们还应当从商业和文化创意的角度,去审视和规划厦门文学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其产品的制作、营销、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和人文底蕴,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3,27-29.

[2]袁勇麟,李薇.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11.

[3]葛红兵,许道军.文坛三分格局的形成和文学作为创意产业的新变:2009年中国文坛热点问题述评[J].探索与争鸣,2010(1):65-69.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32-234.

[5]李衍柱.媒介革命与文学生产链的建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4):3-9.

[6]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文学生产:对新世纪文学生产方式的一种考察[J].文艺争鸣,2006(1):61-64.

[7]陈慧.产业化:网络文学的必由之路[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3(2):74-77.

[8]田婉婷.年轻派“降魔”国产片给力[N].法制晚报,2013-12-31(A47).

[9]张世韬.哈利·波特10年赚了上千亿[N].中山日报,2011-08-08(A10).

[10]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N].人民日报,2014-10-16(01).

[11]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81.

(责任编辑 马 诚)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Developing and CommercializingLiterature in Xiameni

CAI Qing-hu

(Xiamen Literature Academy,Xiamen 3610005,China)

R & D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s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Xiamen,and is the key for an enlarged and strengthened literature of Xiamen. At present in Xiamen,the awareness about literature-resources is quite dim,understanding of developing and commercializing literature in Xiamen is poor and links missing,and literary talents flow out.Literatur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create high-quality works so as to enable the brands grow and the industrial links connected.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derivatives for an excellent industry,encourage non-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strengthen government-industry-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make a big push to upgrade in industrial talent cultivation.It requires an all out approach to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Xiamen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Xiamen literature;literary brand

2014-12-23

2015-04-22

蔡清辉(1968-),男,高级记者,研究方向为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和文艺理论研究。E-mail:caiqinghui1@163.com

G124;G127.57

A

1673-4432(2015)02-0014-06

猜你喜欢
厦门产业化文化产业
厦门正新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偶”遇厦门
系统产业化之路
厦门猫街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食在厦门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