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式教学模式下的跨界设计训练探究

2015-02-28 17:35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跨界课题教学模式

张 昆

(华侨大学 美术学院 , 福建 泉州 362021)

课题式教学模式下的跨界设计训练探究

张 昆

(华侨大学 美术学院 , 福建 泉州 362021)

跨界设计,正成为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要培养符合跨界设计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模式必须打破陈规,实现教育方法和理念的“跨界”。在课题式教学模式支撑与依托下,“跨界”式体系化的跨界设计训练既能激发学生融入课堂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能力,又能促进人才与产品两个市场的发展。

课题式教学;跨界设计;包豪斯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硬件创新已经走向尴尬的同质化泥潭,即使炙手可热的移动互联网也无可避免。一方面是因为科技的革新进入平极化发展的平静时期,无法提供较大跨越的技术差异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硬件堆积愈来愈简单,高端配置的产品只能占据短暂优势,而且市场新加入者仅需在购买现有成熟的产品设计方案后,采购元件并交给OEM厂商代工,同样能制造出配置高端、体验相似的产品。当然,行业的较低壁垒也是造成产品设计的无差异化的一大原因。

而与此同时,Tablet phone(平板手机)、MPV(旅行多用途汽车)、Google Project Glass(谷歌拓展现实眼镜)……这些新鲜而又熟悉的跨界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消费者视野,并成为一种带动硬件创新的新兴力量。跨界产品背后的跨界设计,已成为推动当代工业设计的生力军,在跨界整合的基础上重新赋予产品新的设计语言,为消费者打造耳目一新但又不大幅度增加学习成本的个性产品。跨界设计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日益凸显。但由于艺术设计类院校中的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脱节于人才与产品两个市场,其培养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已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本人立足于现有的教学体制,通过借鉴他山之石,尝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授课中搭建课题式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跨界”式的体系化跨界设计训练。这对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及适应未来市场应变能力都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意义。

一、 跨界设计的内涵及其创新性

跨界,英文为crossover,意为交叉、跨越,也指多学科、多领域(或多风格)的交叉与融合。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的“波普艺术”。近年来,跨界设计在互联网、数字艺术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对工业设计的强大影响下而风靡全球[1]。众所周知的三星手机,独辟蹊径地将“平板”与“手机”结合,突破苹果公司的重重专利压力,成为“大屏手机”的典型代表。耳熟能详的新中式家具风格,在设计上虽延续了明清时期家居配饰理念,但巧妙地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使得家具形态上更加简洁清秀,既富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

跨界设计,是工业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产物,是大设计时代中顺应多元化市场的突出表现,其本质是集成创新。生活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消费者,对传统产品的使用有既有的认知,但对产品功能的延伸也有着变迁的诉求。处于边缘性的设计本身就存在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空间中,其不确定的界限,令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在不同历史和社会环境与条件下,实现不同的设计目的,这必然会跨越不同的知识领域。跨界设计的崛起,是产品的消费者与设计师的一次不谋而合的必然相遇。跨界设计展示了当代工业设计不拘泥于外观设计,而是把产品的概念设计完整地贯穿于营销策划的设计产业链中。跨界设计正成为当代工业设计的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跨界设计是在看似无关的A和B事物之间创造新生事物C,其关键是寻求C的关联合理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标新立异,是跨界设计的独特魅力。

跨界设计人才是传统工业设计师(ID)向产品设计师(PD)与产品工程师(PE)的职能融合,他们追求的是增强设计、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的效能。跨界设计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有三大素质要求。

(一)基于全局的设计洞察力,概念设计向量产化设计转型。设计者要对产品初期的市场研究、外观、结构以及生产具有一定的认知,要摆脱闭门造车的孤立性设计,还要打破叫好不叫座的设计桎梏。

(二)完整的知识架构与整合能力,拥有驾驭大设计的知识储备。设计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积淀,才能融汇古今文化要素,汲取东西文化精髓,并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模式为载体,真正实现与时俱进的文化融合与技术整合。

(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个人认知整合外的团队整合能力。个人设计师的作用将被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2]。设计者要能积极主动地在团队中寻找团队成员的优点,并进行有效整合,同时能积极自我定位,将集体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二、 传统教学模式下跨界设计的困境

传统教学模式在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在面对跨界设计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段以及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时,此“不变”再无法应“万变”,传统教学模式制约跨界设计训练的问题尤为明显。

首先,过专之下的失全。伴随着中国高校科研压力的增大,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学的价值追求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追求研究生培养模式,着重专业方向的细分化,课程设置划分过细,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于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教学重心集中在设计原理及设计构思、构图方法和配色技巧等方面,缺乏前沿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以及与素质教育内容有关的课程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就业面偏窄,毕业生找工作时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其次,教学模式单一,教与学互动性不强。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方式单调且单向,难以吸引学生主动融入。整节课缺乏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最后,班级团队合作实践,学生个体缺乏独立思考性。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实践训练,主要是在学生的专业课程班级内进行,其专业认识相同,彼此习性熟悉,这使得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缺乏鲜明的意见冲击以及个人在团队中定位的及时反思。

三、 课题式教学模式下跨界设计人才的培养

课题式教学,是在包豪斯的“从做中学”师徒式教学训练模式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实现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课题式教学是通过针对性的项目系统训练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备受机械、电子、医学等多个专业教学领域的青睐,但其在工业设计的教学中却较为少见。较早涉足该领域的一些设计院校,大多以“workshop”的组织形式设立课题并将学生自由分组,借以在专业课程教师的全程辅导下,完成各自的设计方案。

课题式教学,是一种以课题设计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课题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线性路径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并行。教师由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前期的发起者和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者。课题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设定开放式的问题,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塑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体作用[3]。首先,课题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其次,课题或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定势,由比对标准答案转变为追寻不同的解决之道,摆脱了对传统办法的套用,学生必须通过观察、分析、探索、实验等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课题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角色定位,由自我主导型转化为团队协作型,促使学生对自我在团队中的角色进行更准确的认知。

课题式教学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具有轻量化、实操性强的优势。课题式教学模式不需要较大幅度地调整现有教学计划和格局,不依赖复杂的硬件条件,甚至一门课程一个教师也可以进行。与目前台湾地区流行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相比,工作室教学模式虽具有个性化培养、复制实战等优点,但对场地、教学教师团队和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具有较高要求。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调整教学理念以及配备相应的硬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

课题式教学模式为跨界设计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广袤空间。课题式教学与跨界设计训练具有相同的价值导向,不过分看重学习结果,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累积,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启迪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借力于课题式教学模式,跨界设计训练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跨学科的研究问题,组建跨专业结构的多元化合作团队,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完善跨阶段、跨角色的评价体系。

四、 异中求合、合中存异,跨界设计训练的主旨

要培养跨界设计人才,教育模式必须打破陈规,实现教育方法和理念的“跨界”。笔者在近四年的教学中主要利用第一课堂“模型制作”“产品改良设计”等专业课构建课题式教学平台,实施跨界设计训练实践研究。另外,笔者所在高校地处福建民营经济高度活跃的泉州,所在学院学生五成以上都在关注青年创业,因此本人也在第二课堂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其他专业性赛事,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在累计辅导近三十支团队的跨界设计训练中,笔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差异中寻求融合,在合作中正视分歧,是跨界设计训练的主旨。笔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逐步建立一套体系化的训练模型,即“四维跨界”。

(一)不同领域问题训练,即方向跨界

跨界设计的题目(即课题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整个训练项目的中心,也是方向。题目在设立时要结合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实际以及跨域涉及的不同学科领域知识,引导学生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对专业以外的学科产生必要的了解的积极性。譬如在2013年的汽车模型制作中,我选择的课题题目是“3D打印技术条件下的模型制作方法初探”,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常规教学模式下手工油泥、机器注塑等传统的制作方法,还对机电、信息等相关专业的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课题结束后,一些学生意犹未尽,专门成立了一个小型创业团队致力于研发可穿戴式产品。

(二)不同专业人员组建,即视野跨界

团队成员中,气质趋同的是影子,气质相异的是镜子。项目合作中,传统的团队构成基本都以教学班级为条件,队友大多是同班同学,合作时优先选择气质趋同的同学。其优点是沟通较为融洽,但学生的差异与对立性不足会加大学生的相同视野的局限性,更不能训练学生的妥协与自我审视能力。为保证学生能通过团队合作,在队友身上看到自身的优缺点,拓展视野,跨界设计训练里的团队必须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成员。如在2014年的一个“丝瓜瓤工艺品”的文化创意产品项目指导中,材料与化工专业学生的加入,使得前期困扰团队的丝瓜瓤的风干定型、油漆抛光等技术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该项目从技术到产品实现了快速转化,从过去简单的手工工艺式训练转向精准化和标准化的量产化训练。

(三)不同角度意见提出,即创意跨界

创意跨界要求学生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尝试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和获取意见,让个人意见和他人意见进行碰撞,让创意打破彼此的固有认知模式。其一般可以采用两个途径:一是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和偏好,先进行分组提议,再汇总讨论;另一个是集中运用头脑风暴法,不评价,不质疑,力争获取更多的意见和看法。在日常的意见讨论中,当意见偏少时可采用“问题接力”的讨论方式,即甲同学提出的问题,乙同学继续深入,然后传给丙,如此传递和接力,其主要目的是更深程度地触及问题本质,为全体参与者提供创意的引爆点。

(四)不同阶段与角色评价,即标准跨界

过程影响是潜在的,结果影响是直接的,而评估体系决定了过程与结果是否一致。为保证过程与结构统一,评估体系坚持分阶段评价和分角色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其比例视项目与参与人数而定。

1.分阶段评价。课程会根据每次的项目运行过程,各阶段设立独立分值,进行分阶段评分,避免把最终作业作为评判标准,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都要全身投入,鼓励不同特质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节中激发个人能力,以过程完美驱动结果完美。

2.分角色评价。终审作品时,不再使用传统的授课老师主评方式,而是邀请行业内设计师、产品针对的消费者等不同角色人群组成评价小组,采用“P2P”(对等网络)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作品。让检验设计的标准跨越传统认识,与市场接轨。

五、结语

课题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跨界设计训练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虚拟练兵场。课题式教学模式如标靶,跨界设计训练似靶心。课题式教学模式是保障跨界设计训练的基石,跨界设计训练是课题式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有益尝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其共同作用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启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7.

[2]苏智.工作室为中心的实用型艺术设计模式浅析:以长沙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作室建设为例[J].艺海,2014(1):82-83.

[3]吴建辉.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建构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03-104.

[4]李玉.色彩的限制与整合[J].科技资讯,2008(1):207.

【责任编辑 张慧娟】

2015-03-15

张昆(1980—),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业设计教学与研究。

G420

A

2095-7726(2015)05-0056-03

猜你喜欢
跨界课题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