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三种视角 实现课堂转型

2015-03-01 21:06江苏省洪泽县实验中学骆殿兵
新课程研究 2015年3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课堂

◆ 江苏省洪泽县实验中学 骆殿兵

转变三种视角 实现课堂转型

◆ 江苏省洪泽县实验中学 骆殿兵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仍存在重文本、重预设、重结果的现象。要有效改变这一现状,须实现由文本到人本,封闭到开放,结果到过程的转变,以切实推动课堂转型,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转变视角;思想品德;课堂转型

近几年,作为县教师研修中心思想品德学科兼职研修员,笔者得以有机会深入全县各学校的课堂听课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大多还是处于重文本、重预设、重结果的封闭状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以为,要有效改变这一现状,须实现由文本到人本、封闭到开放、结果到过程的转变,以切实推动课堂转型,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文本到人本的转变

当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如何教,而很少关注学,从而导致课堂效益不高,师生发展水平始终徘徊不前。笔者以为,要实现思想品德课质量的有效提升,需要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关注学生倾听转向关注学生参与,实现从文本走向人本。

1.由“以教定学” 转向“以学定教”

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海德格尔语)。我们的传统课堂仍存在过分关注“教”的现象,如目标的达成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学”的关注。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从对教材的研究转向对学生的研究,从教法研究转向更多的学法研究,主动放下身段,将学生的“学”作为调整和优化自身课堂、设计和组织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数。可以说,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如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关注学生的学,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思考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设置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即便是关注教师行为,也更多的是研究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通过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并鼓励学生讨论、怎么评价和激励学生等情况,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如某教师在授完《伟大的基本路线》(苏人版九年级第八课第三框)一课后,以学生“学”的视角进行了反思,“光完成学案第一题就用了10分钟”、“选取的学习材料离我们生活实际太远”、“补充材料根本没时间看”。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与调整:从调查家庭收入增长情况切入,到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由于重新选择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学生身边,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该教师由于充分关注了“学”,才发现之前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也正是因为教师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更多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逻辑而非内容逻辑,号准了学生的思维脉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重新设计教学,从而实现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从“认真倾听”转向“积极参与”

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处于被动的。众所周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其学习状态应该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认真听课则是对每位学生的基本要求。但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倾听,还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从学生学习状态的角度来看,一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学生怀揣着个人的学习需要,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教学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用心体验。参与的学生越多,参与的水平越高,思维也就越活跃,思路就越宽敞,其效果自然越好。“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尽可能深入的程度上实现有效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为例,自主学习的程度越高,其在课堂上的自由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就越高。具体来说,自由性就是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能动性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处于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有无自由支配的时间;创新性就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创新程度如何。因此,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眼睛望出去”,将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如课堂参与情况(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互动(师生、生生、生本、师生与环境等多元对话)表现;自主探究,同伴合作情况以及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思考等行为表现。学生在活动的积极、深度参与中提升了认知、升华了情感和发展了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自我成长。正如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二、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笔者在对2014年江苏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展评研讨活动中的14节课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这些教师的课堂均能做到走出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界,着力关注对资源、策略和环节的有效整合,能够深入探究重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真正让思想品德课堂实现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1.变“搬运工”为“设计师”

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很多时候仅仅是担当“搬运工”角色。换言之,就是按部就班,一切遵照教材、教参的安排设计教学,甚至照搬照抄同伴备课,然后依葫芦画瓢进行教学。这样封闭低效的课堂,很难对师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材只是一种范本,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有效整合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不断提升课堂实效。其一是有效整合资源。以徐州市树人中学李艳梅老师执教的《承诺是金》一课为例。在这节课上,李老师依据“图说美德”、“反思承诺”和“我与承诺”3个活动为线索,对教材、乡土素材、师生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从远到近,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展开探究学习,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简明,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导入时,李老师首先播放了反映徐州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视频,然后,在图说美德的过程中引入徐州本土资源,如徐州泉山区云龙山之麓的季子挂剑台、信守承诺的徐州老乡转业军人赵庆珍。由于榜样来自身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课堂有效地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很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同时,为后面2个篇章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其二是有效整合策略。以一年一度的中考复习课为例,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切实做到在基础落实、滚动提升、强化研究、优化课型4方面的有效结合,从而扎实提升复习效率。其三是有效整合环节。2014年,在县教师研修中心的大力推动下,我们根据学生建构知识的方式,结合学科实际特点,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思想品德课堂,大大提高了我县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其主要环节为:自主探学—自主阅读、自主体悟 ;合作研学—活动引领、互助合作;展示赏学——参与体验、画龙点睛;检测评学——学以致用、分析辨识。总而言之,教师在有效整合中通过不断思考研究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而经过整合后的教学能够给学生学业水平进步和综合素养提升带来诸多收益。

2.变重“结论”为重“探究”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优质课展示活动中的每一位教师都着力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的活动”,将更多的时间、空间、机会给予学生,大胆放手让其深入探究与体验,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完《成长在社会》(苏人版教材九年级第1课)一课后,某教师精心设计了1则课后拓展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附近的居委会或乡村组织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通过课堂交流分享活动心得。整个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替社区出专题板报,为所在乡村清理卫生死角,帮小区管委会起草《宠物管理公约》等。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讲述行动体会,纷纷以图片、PPT甚至视频的形式展示其所在小组的活动成果,场面十分热烈。在拓展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得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合作意识、公民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很高,参与性和过程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收集资料、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时,我们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结果到过程的转变

在笔者所听的县内学校80多节课中也不难发现,本县的思想品德课质量还普通不高,存在“三重”问题,即重知识、重预设、重结果。笔者以为,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让思想品德课堂实现结果到过程的转变。

1.要“预设”更要“生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由于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应考虑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教学设计、课堂实施都要始终关注学情,并能依据教学现场实际情况作出适时调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形成。”如,有教师在执教《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苏人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一课时,提供了1则情境让学生选择:骑车上学,遇到红灯,等待将上学迟到。其中有位男生站起来说:“如果四周既无往来车辆又无交警值班,可以闯,不然就迟到了。我好几次都是这样的。”该男生刚一说完,所有的同学都哄堂大笑。这一问题可谓“节外生枝”,教师心中一喜,主动顺学而教,改变原有策略,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最后,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大家达成了以下共识:有规则就必须遵守,这既是社会公德,也是社会责任,若每个人都思考如何钻规则空子,社会则无秩序可言,增强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注意防止不健康的麻痹心理、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得到了彻底解决,从而成就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了课堂的真实价值,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

2.要“知识”更要“能力”

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理念已为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所熟知,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三维目标被割裂或仍单一关注教材知识和关注认知的现象。而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淡化了知识,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科课程的德育性,在传授和记诵知识上力戒概念化、孤立化,努力使知识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给学生时间来体悟,给他们空间去创造,给他们舞台去表演,引导他们用脑去思考、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学会动嘴描述、动手操作,即亲自履历、用心感悟,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滋养生命、促进成长的幸福乐园,让学生在生活的回望中发现未来的模样,实现前行的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学生研究者。因此,从文本到人本,从封闭到开放,从结果到过程,以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课堂意义真正地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上来,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和发展力,从而使学生以最美的姿态获得健康成长。

[1]李晓东.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

[2]李建成.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J].人民教育,2010(15—16):65-67.

[3]骆殿兵.构建思想品德课“四学”教学模式[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4):106-108.

[4]骆殿兵.让我们走得更远[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3):90,48.

(编辑:杨 民)

骆殿兵,江苏洪泽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后备特级教师,淮安市优秀教师,淮安市学科带头人,淮安市“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工作室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积极构建“成长课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普教重点自筹课题“自主学习视野下初中课堂转型的校本实践研究”(批准号:B-b/2013/02/313)研究成果之一。

G631

A

1671-0568 (2015) 31-0043-03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选择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