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探索苏俄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中国的文化强国梦

2015-03-02 08:01刘旺旺
关键词:苏俄列宁建设

刘旺旺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无不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的兴盛,就不会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起点上,深入挖掘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事业开拓者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文化强国梦

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它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发展于人民。这些朴实的话语揭示了文化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体现了列宁文化建设的人民至上的原则。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更是文化发展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4]因此,中国文化强国梦的实现必须要秉承人民至上的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人民作为文化工作成效的评判者,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人民至上原则

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主义事业历经磨难而越战越勇的不竭动力,即时刻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十月革命加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因素,为广大人民群众开辟了一条通向文化自由的道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激发了渴求文化的热潮。因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须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生政权奠定坚实的基础。列宁在与德国国际工人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的交谈中说:“群众的一般文化水平的提高将奠定一个坚实的、健康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将产生强大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推动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2]66他还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的劳苦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使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一致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2]8文化在

(二)实事求是原则

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不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众所周知,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很不发达,属于半亚细亚式、半野蛮的无产阶级。因此,在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面临着同欧美完全不同的条件,在这样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会呈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列宁特别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他坚持从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论和新经济政策理论”[5]269。1921 年3 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积极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径。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俄整个社会呈现出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不同的情景,此时的列宁意识到,“地处东方的比较落后的俄罗斯向社会主义过渡,应该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办法”[6]29。因此,在苏俄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列宁更是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苏俄国情出发来阐述己见。而苏俄的反对派则认为革命与文化是不相容的,是对立的。资产阶级学者说,布尔什维克党的冒进行为必然会破坏文明,因为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都是野蛮人。社会民主党人说,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有高度的文明,而俄国目前还是一个野蛮的、半亚洲式的落后国家,革命事业必将遭到失败。列宁对这些夸夸其谈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地批判:“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7]357针对敌人叫嚣布尔什维克党在苏俄没有取得一定文化水平的前提下进行革命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冒险行为,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列宁反问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7]357“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7]359这就是说,正是由于国情不同,俄国更加需要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沿着所谓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规律前进。

实事求是不仅是列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最具特色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我国是一个有着5 000 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实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8]26他在谈到文化发展时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8]156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是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中国文化强国梦的实现也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任何歧路、邪路都会给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带来灾难。

二、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精神与中国的文化强国梦

(一)开放包容的精神

列宁指出,文化建设不仅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已取得的先进文明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而且要善于利用和吸收旧俄国遗留下来的优秀人才和优秀文化遗产,这体现了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中所蕴含的开放包容精神。早在1918年春,列宁就意识到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留下来的遗产,他当时说:“资本主义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遗产,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大专家,我们一定要利用他们,广泛地大量地利用他们,把他们全都用起来。”[9]395在《论粮食税》一文中,列宁在批判一些人企图把资产阶级的一切当作完全无用的废物抛掉的主张时说:“如果德国革命迟迟不‘诞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全力仿效这种国家资本主义,要不惜采用独裁的方法,不惜用野蛮的斗争手段对付野蛮,以促使野蛮的俄罗斯加紧仿效西欧文化。”[10]200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充分,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德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先进的、一流的,俄国虽然取得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权,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还是落后的,需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列宁一方面主张对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进行坚决抵制,另一方面主张对资产阶级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技巧等加以吸收。在当时俄共(布)的执政环境中,列宁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文化,他的这种开放包容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强国建设不能妄自尊大,要向西方先进的文化学习,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洋为中用”。和而不同是一切万物存在的基本规律,丰富多元的文化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习近平曾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事万物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1]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说:“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12]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将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既不膜拜“西方文明至上论”,也不推崇“历史虚无主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唯有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强国梦。

(二)勤学实干的精神

脱胎于封建农奴制度的俄国是一个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列宁在同克拉拉·蔡特金的谈话中讲到,俄国是一个贫穷的民族,一个极端贫穷的民族。他进一步举例说,假定莫斯科今天有上万的人,明天又有另一批上万的人,在剧院里欣赏辉煌的演出,而另一方面却是有千百万人在渴求学会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运算,急于获得文化。这反映出了苏俄城市与农村文化水平的巨大反差。鉴于此,列宁说:“在灭亡的威胁下,学习不能不是一项严峻的任务。”[13]192他还说:“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学习什么呢?首先是识字。如果这个起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那么谈新经济政策是可笑的。”[13]195列宁在谈到革新苏俄的国家机关时讲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7]368苏俄的国家机关由于脱胎于旧俄国,因此在文化上是异常落后的,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彻底改变落后的现状。在强调学习重要性的同时,列宁并非像反对派所宣扬的那样只会从理论上描述伟大的任务,他还异常注重实干。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始,苏俄的国家机关中很快出现了傲慢的官僚主义作风,他们空话连篇、舞文弄墨,不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列宁对此进行批判:“应该学会尊重科学,应该摒弃门外汉和官僚主义者的‘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应该学会利用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实践,有系统地从事工作!”[7]190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勤于学习,善于实干。针对苏俄的文化建设事业,列宁更是如此。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以发挥国民教师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列宁说:“我们不应当光讲这个不容争辩的但过于理论化的道理。应当在最近修改我国季度预算的时候,实际着手干起来。”[7]344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他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他还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14]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的事业需要持久的实干,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在与北大师生交谈时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8]173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要扎扎实实干事,只有这样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才能实现,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只有在勤学和实干中克服,征程中的一切梦想只有在勤学和实干中实现。

三、列宁晚年加强文化建设所坚持的基本方法与中国的文化强国梦

(一)文化建设要坚持渐进发展

“所谓渐进发展,是指与冒进相对应的、速度相对较慢的、逐步的、有秩序的、平稳的发展”[15]。苏俄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后,列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发展了“渐进发展”的理论。他在有关文章中,多次谈到“渐进的办法”“渐进地改变”“渐进主义”等。如1921 年8 月,他在有关文章讲道:“在经济工作中,建设必定更加困难、更加缓慢,更要循序渐进。”[13]114这里,列宁指出了新形势下经济建设不能采取冒进的办法,而要采用迂回、渐进的办法。20 世纪初,随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深感自己文化方面的不足,渴望取得文化知识,同时要求创建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文化。在这种历史趋势下,苏俄社会上下逐步形成了无产阶级文化运动。成立于十月革命前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就是其中涌现出来的一个群众性组织,该组织不但在国内各地建立有自己的机构,而且在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等)也相继建立自己的分会。1920 年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国际局在莫斯科成立。其领导人主张直接冒进地建立“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否定以往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所有文化,认为应当把奴隶主、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所有文化科学作为一堆废物抛弃掉,主张“破坏博物馆”“砸烂艺术的花朵”,企图通过实验室来臆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在诸多文章和讲话中,表现出该派在文化问题上的冒进主义倾向:“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只有靠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靠无产阶级出身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等才能够加以解决。”[16]74列宁对这种冒进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众所周知,苏俄文化的落后性源于沙皇俄国的旧制度,即便是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内忧外患的几年中,要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其口授的“最后的文章”中,列宁坚持认为,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不要过多地奢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他说:“当我们高谈无产阶级文化及其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时,事实提供的数据向我们表明,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如果我们不做重大的努力,是不能摆脱的。”[7]343-344他还说:“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应当及时醒悟过来。应当采取的解救办法是对任何冒进和说大话等等一概不相信。”[7]366-367在列宁看来,文化落后虽然对于苏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制约作用愈益凸显,但是文化建设绝不能犯“急躁病”,这是由文化的性质决定的。

文化的进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因此改革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方法对,事半功倍,方法错,事倍功半。为此,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讲到改革的方式方法问题。2014 年2 月7 日,习近平在接见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8]101这里虽然没有直接讲文化建设要坚持渐进发展的方法,但是作为宏观的指导意见对文化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务必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克服文化建设的浮躁与功利,要用科学的方式发展文化。

(二)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创新

文化似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绵延奔流。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知识分子中间广泛地流行着一种看法:革命必将破坏文化,并使社会倒退几个世纪。因此,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不要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不要利用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等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和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进行了持久的论战。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全盘否定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全部文化。1918 年以后,波格丹诺夫利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杂志发表大量文章鼓吹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当时担任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央主席的波梁斯基在《站到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旗帜下》一文中说:“无产阶级的新文化,孕育在产业无产阶级队伍中,如今正在组织起新的人及其新的感情和情绪体系。它彻底根除资产阶级世界的遗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危害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自发势力。”[16]102针对这种情况,列宁反复强调继承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全部知识的重要性。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7]394列宁认为,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问题,正确运用人类历史发展的先进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是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针对苏俄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状况,列宁不仅强调注重对历史优秀文化的科学继承,而且强调指出文化事业发展要注意推陈出新。他在与克拉拉·蔡特金的谈话中说:“即使美术品是‘旧’的,我们也应当保留它,把它作为一个范例,推陈出新。”[17]413列宁认为,如果因为真正的美旧了,我们就摒弃它,如果因为新,就盲目地崇拜它,那是绝对荒谬的。列宁无论对于旧文化,还是对于新文化,都提倡以分析的态度去看待。总之,列宁在谈论苏俄文化建设时,总是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它们,一方面号召大家科学继承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求大家以已有的文化为基点,进行文化创新。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观是衡量该国家和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的实现必须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古为今用”。习近平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8]164他还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8]100但继承传统文化绝不等于全盘吸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理论的创新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先导。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164。

列宁逝世已经90 多年了,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列宁针对当时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做的基本结论虽不能照搬照抄,但列宁的许多科学预见已经被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证实,其晚年阐述文化思想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基本方法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强国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上海外国语学院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回忆列宁(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1-10-26(01).

[4]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5] 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 郭大俊.科学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7]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 列宁全集(第3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 列宁全集(第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4-03-28(02).

[1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13] 列宁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2).

[15] 俞良早.经典作家的“渐进发展”理论及其当代发展[J],社会科学,2012,(8):4-12.

[16] 白嗣宏.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7]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8]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苏俄列宁建设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