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规范》:古代精神文明之家的宝典

2015-03-07 08:24
大众标准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建文帝孝义郑氏

● 尹 晴

《郑氏规范》:古代精神文明之家的宝典

●尹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3个朝代,15世同居360余年,鼎盛时期有3 300多人同吃一锅饭,这就是浙江浦江郑氏家族。郑氏家族其孝义族风多次受到朝廷的旌表,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

千百年来,“郑义门”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的典范,其家训《郑氏规范》被视为宝典世代流传,如今,《郑氏规范》依然被镌刻在石墙之上,时刻提醒着郑氏子孙要牢记与践行。

15世同居,300多年不分家,3 300多人同吃一锅饭,173人为官无一贪腐……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名门望族的长盛不衰?也许,我们只能在其家训中找到答案。

《郑氏规范》共计168条,归纳起来即是“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其中流传下来关于“孝义”的故事很多。

首先说“孝”。郑义门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行孝故事,最著名的是“孝感泉”的典故,“孝感泉”是郑氏家族同居第一世祖郑绮的遗迹。郑绮的母亲张氏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抱持就厕便溲三十年如一日”。母亲喜欢喝白麟溪的泉水,有一年大旱,泉水涸竭,郑绮用手挖地数十尺,仍不见有泉水,便急得大哭起来。他一边哭一边继续挖,指甲脱落了,鲜血染红了山石,泉水终于喷涌而出。人们说,是孝子之心感动了上苍,遂命名为“孝感泉”。后人修建亭榭,将“孝感泉”保护起来,明代蜀献王朱椿亲笔书写的一副对联,至今还在亭柱上:“千古风流麟溪水,一泓懿范孝感泉。”

郑氏家族讲“义”。有两个故事讲的就是郑氏家族的先祖舍身取义的壮举。

第一个故事,相传在郑氏家族第五世祖郑冲应时,正是宋元交替之际。郑冲应的儿子郑臣保曾在南宋朝廷任刑部员外郎,南宋灭亡,元朝皇帝仰慕郑氏家族的声望,派丞相前去说服郑臣保归降元朝任官,遭到拒绝。为了避免纠缠报复,郑臣保当即携带家眷从杭州湾乘船远走他乡,经过数日漂泊,来到了高丽瑞山的看月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在看月岛上,郑臣保夫妇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先后生了3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名叫郑仁卿,后来当上了高丽国的丞相。

700多年来,郑臣保这一支系在韩国世代繁衍生息,已有5万余人。他们多次来到中国寻根“找爷爷”,直到2002年,韩国瑞山郑氏后人郑厚永在河南荥阳参加寻根问祖活动,遇到浦江郑氏后人郑余欢,在各自族谱上,两人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太公都叫郑冲应。失散760多年的游子终于认祖归宗。

第二个故事与郑氏第八世孙郑洽救主有关。郑洽是建文帝时期的翰林待诏。那时候,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仅四年,他的叔父北方燕王朱棣便起兵造反。建文帝寡不敌众,只好下令纵火焚宫逃亡。逃亡过程中,有众多忠义之士至死不渝,郑洽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众臣提议:“忠臣出于孝义之家,浦江郑氏义门孝义家可居。”郑洽就对皇帝说:“臣蒙高皇隆恩无以为报,今正其时也。”建文帝说好,大家就约定左右紧随3个人,以师徒相称,其余的都化装改名。逃出京城后,君臣乘船一路南下直奔浦江而来。“江南第一家”至今还保留着建文帝避难史实的古迹,如:建文帝隐匿的枯井“建文井”,以及供建文帝藏身的小阁楼“老佛社”等。

为什么郑氏家族肯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救一个落难皇帝呢?因为郑氏家族义字当头,他们在报朱元璋的不杀之恩。说到不杀之恩,要从明洪武初年说起。郑氏家族的家长郑濂在京师南京供职不久,发生了“胡惟庸谋反案”,此案牵涉到郑濂。当官差上门捕人时,郑濂兄弟6个争先恐后承当“罪名”。朱元璋闻之,发出感慨:“像郑氏这样的家族里怎会出乱臣贼子?”于是下令宽宥了郑濂,并将这次“争罪”中最舍身忘义的小弟郑湜请来担任左参议,后来又陆续任用了其他两个兄弟郑济和郑沂。

郑氏家族知恩图报,在义孝不能两全的难题面前,郑洽不顾家族安危,随帝出奔,继续护卫建文帝逃亡到南方,最终在福建宁德郑岐村隐居下来。600多年后的2010年3月,福建宁德郑洽后裔前来浦江“江南第一家”认祖归宗,这段传奇故事才又被提起。

郑氏家训内容繁多,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书院,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郑氏家族还曾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等。

如今,这部宝典仍然在影响着郑氏家族的后人。不说远的,就说浦江县郑宅镇, 这里每年都要评选“孝义之家”“孝顺儿女”,涌现出一大批这方面的典型。一些发家致富的人,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用于老人福利事业,有资助老人上老年大学的,有组织老人外出旅游的,如果谁有不孝的行为,就要遭到全镇人的鄙视。富裕人家主动借钱给贫困邻居,不要利息,甚至连借据都不用打。

“和为贵”是郑宅镇郑氏家族信守的法则。郑宅镇现有人口1万多,其中95%为郑姓,但郑姓人从不轻视外姓人。改革开放以来,郑宅镇旅游业发达,吸引了很多客商,他们在镇里受到了文明的礼遇,2万多外来务工者,受到的也是同城待遇。

郑宅镇有一个好风气,那就是好学成风。在小镇上,随处可见手不释卷的读书人:小桥边,柳树下,庭院里,灶堂旁……读书人不分男女长幼,他们心里都装着先人郑绮在牛角上挂着《春秋》,一边耕作一边苦读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影响着郑氏家族一代代子孙。

“江南第一家”堪称古代精神文明之家,其家训融入了爱民忠国,崇义重德,清廉自律,为贤是举,遵规守法,谦和民主,敬祖尊老等诸多文化元素,蓄积了厚重的历史遗存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郑氏家族的人丁兴旺,长久不衰,正是由于其规范化的家训。正如郑氏家族一样,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规范和标准化。■

猜你喜欢
建文帝孝义郑氏
朱棣“魂牵”建文帝
孝义与仇杀
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厉害了,大孝义
建文帝:虚心纳谏反被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