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育: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2015-03-10 23:07顾永安徐正兴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导学

顾永安+徐正兴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核心是顺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具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技能,超(跨)学科知识体系,全面健康的本科生。“导学”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为中心,融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贯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优化个人素养和生活方式,进一步从组织原则、主要内容、运行方式等方面建立实施路径,并倡导坚持合乎实际需要、教育理性、基本经验、发展方向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导学;本科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09-04

近年来,很多地方本科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本科生教育改革,比如行业学院、导师制、助理班主任等方式,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毕业生。这些尝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仍未有效提升毕业生的适岗度、用人单位的满意率。显然,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较大的质量提升空间,必须扬弃旧义、创新方式,构建符合“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教育机制。

一、“导学”教育的基本构想

所谓“导学”教育,即通过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管理人员及高年级优秀学生等组成的“导学”团队,以交互式实践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巩固理论基础、提升应用能力。结合国际经验,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这类人才要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或行业的视野或思维、精通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解决该行业的具体生产问题[1]。“导学”教育,就是要兼顾教育规律与社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以应用为导向,打通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在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促进本科生不断进步。

“导学”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包含多对一、多对多、一对一或一对多等交互关系。一是引导本科生训练“跟上时代步伐的技能”[2],“导学”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主导者的角色锻炼本科生掌握和使用知识、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二是引导本科生构建“超(跨)学科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以领路人的角色指导本科生充实学科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鼓励其有计划地进行超(跨)学科学习或辅修第二专业等。三是引导本科生优化“个人素养与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做“全面健康的人”[3],以榜样的角色促使本科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提升个人魅力。

二、“导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融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师资是关键。一直以来,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仅以“教书”的形式去履行“育人”的义务,而非实际意义上的同时进行“教书”和“育人”。“导学”团队则以混合、灵活的成员结构,共同履行教书育人使命,通过主客体的频繁互动实现学生理论基础、实践技能的综合学习。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管理人员及高年级优秀学生等组成的“导学”团队利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全覆盖。校内外专兼职教师以课堂“知识技能”育人为主、管理人员以“工作实践”育人为主,高年级学生则以“学习生活的经验”育人为主,三者相互补充,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

(二)贯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而课后的“消化”必不可少。各专业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对学科专业的主要知识与技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而现实中却常常出现“课堂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途径”的现象,很少有课后的对话与交流。“导学”教育旨在充分凸显和跟进课堂教学,把课堂的外延扩大至企业车间、学生公寓、网络平台等,把课后的“消化”抓起来,由“导学”者通过回顾、研讨等形式帮助本科生进一步领会课堂里没学会、没学好的内容,并在做科研、搞调查等交互式的课外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三)优化个人素养和生活方式

本科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程度,是影响其能否在毕业时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因素。而就业之后,个人素养和生活方式往往会成为影响其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导学”者要帮助本科生优化个人素养和生活方式,即从日常生活层面引导本科生“做人”,并且使其应用能力与生活方式互相支撑、和谐共进。

三、“导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导学”教育的组织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导学”教育要根据师资数量及水平,吸收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管理人员、优秀学生共同组建3~5人的团队,从而真正实现对本科生的全方位服务、引导与关爱。其中,每个“导学”团队的组建需要考虑个人背景、技术职称、特长爱好等因素,避免角色盲区,确保“导学”话语权。组织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导学”者的职能互补。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大多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家,其优势在于擅长“传道授业解惑”,但时间精力不足,且专兼职教师的个体水平与传授能力也因人而异;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校内外管理人员作为“导学”者则能重点进行生活指导;优秀学生本身在专业学习、大学生活中的经验和行为表现具有示范性和引导力。在此基础上,“导学”者经常深入课堂、公寓参加本科生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训,形成“多师同堂”、“协同合作”的局面,在课外实践中育人。

教学与学工的有效联动。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都在思考转型与发展,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事务的有效衔接”,也就是需要教学与学工的有效联动,而不是各行其是。“导学”者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把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学生学习生活具体困惑及个人思考通过团队沟通、剖析与研讨等方式分享出来,在联动机制下找真因、谋对策,狠抓落实,逐个解决困难,提升教育效果。

课内与课外的一体设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外生活是人才培养的润滑剂,两者必须相互适应、相辅相成。“导学”教育要抓住“职业生涯规划”、“科技创新”、“见习实习”等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外建立实习见习基地,把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在课外生活中实践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公寓社区的学风更浓厚、使课外活动更具专业针对性,真正把课堂内外融为一体。

(二)“导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事实上,“知识”已从单一的书本知识扩大到各种类型的资讯,“技能”也随着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因而,“导学”教育的内容也就难以清晰界定,但至少应当包括教学科研、就业能力、生活方式三大版块。

教学科研的引导。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应以教学为中心,办成“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4]。显然,教学科研是“导学”者引导本科生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否则本科生很难拥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技能”。

就业能力的辅导。实现高质量就业是“读书”的显性目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导学”教育内容还必须包括辅导、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管理、人际交往、信息处理、基本技能等就业能力。

生活方式的疏导。生活方式包含思想动态、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休闲活动、日常消费、爱情婚恋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学四年是本科生从“求学”走向“求生”的过渡时期,更是形成“全面健康”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导学”者有义务关注和疏导本科生养成全面健康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三)“导学”教育的运行方式

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确保开展一体化的教学服务与生活指导,“导学”团队需要建立完整的运行方式以有条不紊地指导本科生的学习与生活。

实施全过程跟进。“导学”教育的周期一般是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在这个周期内,“导学”团队始终处于运行状态,从大一的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到大四的怎样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从早晨“晨练”到晚上“卧谈”、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实践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效跟进。

开展多平台联动。“导学”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传统的课堂、宿舍、社区等实体型阵地已满足不了联动的需求,应用技术大学注重本科生的就业适岗度,因此必须按照行业需求拓展高质量的就业见习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此外,必须借助于QQ、微信、微博、邮箱等载体,与传统阵地共同架起多个师生互动平台,加强“导学”者与本科生之间的沟通。

加强开放式合作。“有问题百度”是很多本科生惯用的解疑方式,这固然是快捷的方式,但网络答案琳琅满目、可信度低,不少专业方面的问题还得依赖专业咨询和实践去破解。“导学”者要鼓励、引导、帮助本科生在开展科技创新、参加见习实习或文体活动时建立跨学校企业、超学科专业的联盟,竭力凝聚资源,通过开放式合作提高质量、提升效率。

进行个性化指导。“90后”本科生的个性强,容易与教师产生隔阂。“导学”教育所包含的教学科研、就业能力、生活方式等三大内容,每一方面都需要“导学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进指导、因材施教。

四、“导学”教育的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的“导学”教育评价标准,既有利于明确实施规范,又有利于加强过程控制。

(一)坚持合乎实际需要的标准

应用型人才应是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且全面健康的人。首先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做人标准,彰显“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符合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即本科生的专业技能、行为表现要符合行业企业用人的条件;再次是符合健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具有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总之,“导学”教育的评价要兼顾做人、做事及健康三个维度。

(二)坚持合乎教育理性的标准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运行都要符合教育理性,“导学”教育也不例外。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理性体现在遵循自身的“大学章程”,即按照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规定决策机制、治理结构、民主管理、学术体制、专业评价、社会合作等制度要件与要求,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建设,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科学发展。虽然,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尚未建立真正的大学章程,但是“导学”教育也不是无据可依,可遵照现行的规章制度及相关规定。

(三)坚持合乎基本经验的标准

地方本科院校“导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就业能力、生活方式三部分,每部分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评价的对象也相对模糊,评价标准难以量化。事实上,“导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并帮助本科生在求学道路上少走弯路,又好又快地成长成才。所以,“导学”者决不能违背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普遍规律,而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引领、凝聚和服务本科生。

(四)坚持合乎发展方向的标准

大多数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心理咨询,而是需要有人给他们指明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向[5]。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善于学习”。现代社会,学习将伴随人个体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导学”者在引导、辅导、疏导本科生逐步掌握知识与技能、优化道德品质与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要善于培养本科生“终身学习”能力,使之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静.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1.

[2]李会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动向及其教育理念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7(5):34-39.

[3]方世南.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J].学术研究,2003(7):50-55.

[4]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

[5][美]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第二版):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导学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我是小导游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