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2015-03-10 02:22王燕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中职教师培养策略

王燕丽

摘 要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教师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但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信息加工能力普遍薄弱。培养和提升中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策略是,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完善培养制度,明确培养能力体系,采取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助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与参加大赛相结合、聘请专家与树立骨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75-03

一、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教师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但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信息加工能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长期以来职业学校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培养,而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考核要求低,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不浓,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难以承载现实的教学任务,难以胜任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很多教师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的关注和学习,容易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不愿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认为采用信息化教学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甚至对新技术、新资源和新模式有抵触情绪。

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就等同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片面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应用,造成教学内容陈旧,呈现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代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心理和认知需求。

一些教师在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以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将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进行统筹安排;过分依赖信息化教学内容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忽略自身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选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契合,教学环节繁杂、教学实施拖沓,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能力以及过于看重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评价功能;在过程性评价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造成授课过程中难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不良情况。

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环境包含完备的计算机设备、优化的校园网络和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完善计算机设备。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物质前提。基本的硬件设备包括教师备课用机和学生多媒体教室。很多学校采取上级统配与学校自筹相结合的方法逐年更新,完善信息化硬件,取得良好的效果。

优化校园网络。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是教师获取信息、整合资料,开展活动交流、教学评价的资源保障。中职学校在确保建立开通校园网络的同时,还应配备专人进行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确保网络畅通。

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引领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专业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获取专业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对能够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肯定,要及时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传播至一线教师,还要搭建校内外的信息化教学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网上课堂、网络教室和网上实验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等。使教师在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中形成自我提升和自我优化的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之中。

(二)完善培养制度

信息化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过程,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将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和无止境的工程。建立和不断完善培养制度,能够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不同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制度:明确教师入职信息化能力标准,明确实施培训的部门和人员职责,明确参培的教师范围,确定年度培训的时间周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标准,聘请专家的标准要求,参培教师管理办法,受培教师绩效评定标准,培训经费保障办法等。在制度中要体现出对于不同教龄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开展分层次培训,把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参与培训的实绩与常规教学考核。结合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定期对培养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并逐步加以完善,切实服务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确定培养内容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指导思想,教师信息化能力包含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能力、信息化自学能力以及信息化创新能力等,对于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也应从以上方面展开。

信息化获取能力。指教师能够依据教学需求,在明确分析所需信息、知识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数字化资源库、自行编辑拍摄或者交流共享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有能力及时使用和妥善保存已获取的资源,并能够结合现代国际化专业发展需求使用英语查阅、获取相关技术文献资料。该项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应用培训为基础。

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指教师能够恰当、灵活、巧妙地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完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在充分开展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统筹确定最佳的课程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改造课程和在课程创新研究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及资源两种途径加以整合。教师整合课程的过程一定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学习、了解、掌握当代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整合课程。开展信息化课程展示、教学信息化设计、信息化课程评教是增强教师实践课程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学生、同事、教学管理者、行业、社会进行交往沟通的能力,其核心是教师在虚拟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中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能力。中职学校实操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点,利用手机终端开展课前、课上和课后师生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指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过程性和结论性教学评价活动,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实时性、真实性、及时性、可量化等评价特点。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够满足中职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信息化协作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同事、学生、专家、家长等开展教学协作的能力。开展信息化协作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帮助,有利于从多元角度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信息化协作能力的前提是教师有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必要的协作交流平台是教师开展协作的基础。

信息化自学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自发、自觉地获取知识解决信息化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通过必要的教学实践积累才能够取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自学能力。有效的培养途径是借助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信息化创新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鼓励并要求教师在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推陈出新,更加有效、全面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规划培养方式

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助相结合。对于教师普遍不认知、不掌握的共性问题应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例如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采用校本培训不但能够节省培训成本,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谈论;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障碍应鼓励教师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教研活动等多种平台自发提出问题,寻求解决。

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有条件和能力通过互联网、校园网获得培训的内容,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并通过网络交流共享实践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两者结合的培养方式不但能够满足更多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降低培训成本,还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学实践与参与大赛相结合。教师日常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仅仅是自知的,缺乏必要的评价和指引,不利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稳步提升。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中,不但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能为教师提供一个专项交流、展示平台,有利于从多个角度提升教师能力。

(五)聘请专家与树立骨干相结合

聘请专家传授新的理念经验,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给予诊断指导,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树立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名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多元化的培养格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8.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3]方明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33-36.

[4]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6-109,120.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中职教师培养策略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