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正向支持系统: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考

2015-03-10 02:27史献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职校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史献平

摘 要 我国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存在消极心理学取向,即过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多依赖专业心理教师,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效果不理想。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为职校生心理发展主动建构正向支持系统,即主导性的校内支持系统和辅助性的校外支持系统。

关键词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正向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84-04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司[2004]8号)明确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许多职业学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引进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职业学校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然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突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谋求正向支持,更需要从实践层面为职校生心理发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构建具有积极心理取向的正向支持系统的意义

“问题化”心理健康教育倾向,往往达不到推动全体职校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相反,却可能导致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问题,强化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导致“破罐子破摔”。同时,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容易受到暗示,关注自己的消极品质,形成消极的认知定势、情感态度。教师也会因学生心理“问题”太多而产生教育失败感,失去教育信心。

积极心理学为改善职校生的消极认知、消极情绪及消极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主张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1]。现实生活中,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加上成长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校生群体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调查、了解职校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是学校理应承担的责任,但这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出重点,更不是全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心理比较健全的学生,工作目标除了治疗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外,更多的是要指导、帮助职校生通过自身努力和环境改变,使其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更加完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专门的心理课程与常规课程之间、专业活动与日常活动之间建构起一种和谐的、合力的关系”[2]。积极心理学更是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体现的,为此,应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支持系统,从而使人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大的幸福”[3]。因此,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为学生心理发展构建正向支持系统,帮助他们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积极支持。这种正向支持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焦虑状态下的职校生提供保护,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与职场;另一方面则帮助职校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确立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信念。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必须实现两个重要转向:一是把以缓解或消除职校生心理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到以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和心理潜能开发上来,突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性。二是改变过分依赖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模式,全体教师、家长、社会及学生共同参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预先谋划、共同落实,突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

二、构建主导性的校内支持系统

建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支持系统,首先必须构建校内支持系统,它在整个支持系统中应起主导作用。

(一)管理者积极统筹心理健康教育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超前考虑、谋划和消除各项工作安排与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是校长及学生管理部门应有的意识。学校应通过大会动员、制度保障、方法指导等各种努力,让全体教职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关心职校生的心理健康,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来开展各项工作。校长应充分重视并支持学生管理部门构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主动搭建由校领导、学生科、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或专业)教师、家长、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体系,研究、制订并形成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应聘请心理专业教师或教育专家以开设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与指导。

(二)专业心理教师主动参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专业心理教师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应该运用娴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协助校长、学生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和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指导他人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并指导职校生进行心理自助、互助。首先,心理专业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学校人员组织体系、工作制度体系、课程内容体系等支持系统的设计与架构,保证学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其次,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团队,积极开展咨询辅导,通过咨询过程获得一些典型材料,对其他可能发生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前置性教育、预防性教育。第三,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设计、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及个别性专项工作指导等形式,帮助和指导校领导、教职工确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改善心理教育技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合理实施教育教学。

(三)学科(或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积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积极沟通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如果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注意耐心倾听,协助学生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等,就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影响,抵御消极心理的影响。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人性观去认识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认知去理解学生的不足和缺点,而不是简单地责怪和歧视学生,以建立一种基于人格平等、理解信任基础上的积极的师生关系[4]。其次,教师努力挖掘教学内容或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无论是文化基础课,还是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都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如文化课渗透认知、情感、性格培养,技能训练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三,教师要注意强化自身心理素质,确立积极的生活心态、教育心态。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透过教学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职校生,重视他们的自我成长体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而且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心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递生活正能量,为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

(四)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在所有教育者中,班主任对职校生心理了解最多、最深入、最全面,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可通过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积极的集体活动、进行真诚的师生沟通等途径,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有计划地在日常生活、相互交往、学习训练及各种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愉快、友爱、亲密、温馨,帮助学生消除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在组织学生布置教室环境时,可结合专业特点,将专业文化、职场文化引入班级;或由学生讨论形成班级发展目标与愿景,制定班规班约,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共同构筑学生自主合作的管理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班团活动或各种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或小组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职校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特别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促使职校生在各种专业实践、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等活动体验中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感受他人的感恩与回报,展示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第三,要在日常生活中,以个别谈心、群体交流、座谈疏导等形式对少数情绪不稳定或存在心理烦恼、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与疏导。第四,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协调学生间及学生与任课教师、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消除心理矛盾和心理误解,优化班级心理环境氛围。

(五)指导学生建构心理自助体系

学生管理部门、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要积极指导并帮助学生建构心理自助体系。首先,引导职校生学会心理自助。通过开设心理课或系列心理讲座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合理归因,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个人发展,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增强心理复原能力,形成乐观发展的心态等。特别要引导职校生关注自身的“积极特质”,通过了解和确认自身品质上的优势,鼓励他们珍惜并善用这些优势,主动谋求职业发展。其次,指导建立学生心理互助体系。互助体系重点由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朋辈部成员组成。每班级设立一个学生心理委员,定期接受心理个案辅导知识及心理班会设计与开展的培训,并运用所学知识在班级进行同学心理疏导工作与开展心理主题班会。

三、构建辅助性的校外支持系统

(一)主动争取家长配合,构建家庭教育正向支持系统

学校要积极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为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正向支持系统。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获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调动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5]。学校要主动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进行教育观念及方法的沟通与交流,保持家校教育一致,指导家长在与子女的沟通中遵循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帮助家长确立现代的家教新理念、新方法,掌握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通过学校的指导和学习,家长重在了解孩子心理,学会科学地指导和教育孩子,避免新问题的产生。

二是引导家长确立积极心理取向的生活及教育心态。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因自己生活不如意、挫折或社会消极心理的影响,可能对社会形成消极的看法,这对成长中的职校生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有的家长过分相信“关系学”,甚至认为关系决定一切。这会导致一些自认为没什么社会关系的职校生失去自我奋斗、积极进取的动力。因此,学校在对学生施加正面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利用家长会、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等方式,尽可能引导家长以积极的生活心态影响孩子,同时,要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职校生的发展,引导他们以自身的言行给孩子的心理发展传递正能量。

(二)主动进行校企合作,构建实习教育正向支持系统

职校生心理发展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职校生的实习单位则是社会影响的关键性代表,实习过程也是职校生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环。因此,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争取实习单位参与,这是容易被忽略、也是学校比较难构建的系统。一是要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引导职校生对职业生活进行合理认知、认同与适应。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针对学校及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就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引入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企业见习活动等,让职校生切实感受和体验企业文化,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职业认知及心理素质,适应将来职业发展需求,避免实习时产生心理问题。二是主动争取企业在职校生实习过程中参与育人。实习前,学校要主动邀请实习单位负责实习生工作的相关人员来校,向他们介绍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学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实习管理过程以及实习企业的相关要求等,让企业在接纳实习生的同时,明确企业指导教师的育人责任,指导企业根据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安排、组织实习活动。实习过程中,实习企业加强对实习带教队伍的管理,指导他们遵循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规律进行实习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学校派出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去实习企业了解实习情况,通过与企业带教人员座谈、与实习生座谈等,及时掌握职校生的心理状况与需求,加强对企业带教人员的教育技巧指导。

总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超前谋划,主动构建正向的校内主导性支持系统和校外辅助性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瑶,陈东.校企合作背景下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24):103-105.

[2]罗鸣春,等.关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25-27.

[3]魏晓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15-17.

[4]崔景贵,黄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J].职教论坛,2013(7):4-9.

[5]林昭玲.浅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82-84.

猜你喜欢
职校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浅谈心理剧提升职校生生命能量的妙用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信息化下的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