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升级的思考

2015-03-10 18:21李艳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

摘 要 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趋势、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考察,高职会计专业升级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及必成性。而其专业升级路径可以从开放延伸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弹性学制管理、实现院校自身的“产教结合”三方面突破。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升级;高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16-03

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在部分普通高校转型职业教育院校的推进过程中,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与区别、层次与类型以及从根本上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优化生源等问题,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为例,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趋势、国内社会经济的需求形势和职业教育的现代语境等方面论证专业升级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必成性,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升级的途径。

一、高职会计专业升级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会计专业全球的趋同趋势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商业语言”的特征在当今尤其明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主席迈克尔·普拉达(Michel Prada)于2014年4月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基金会理事会议上所作“通往全球通行准则的道路”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全球129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都公开支持IFRS成为全球准则。另有超过100个国家和三分之二以上的20国集团(G20)成员要求其国内上市公司使用IFRS作为其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渐渐地实质性地趋同于IFRS,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开始做出调整。

全球会计准则趋同趋势是会计问题,也是经济学问题。因为,在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形下,无法产生经济附加价值。假如一国的财务报告要求异常繁重,企业就会寻求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融资;如果一国的准则不为人所知或缺乏严谨性,投资者就会谨小慎微,而企业也会因为信用原因而导致融资成本方面的问题。全球会计准则趋同趋势下,在某种意义上为会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国际化财务管理水平与资质的衡量基准。此外,这个趋势还有助于纠正对财会专业的一些认识误区。在传统会计教育的潜意识里,会计是内向的、辅助性的,因此,其教育教学也是相对封闭的。但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必须是外向的、开放的。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会计都不仅是服务于一个企业的会计,而是具备国际化服务能力的会计。

(二)中国会计行业的需求

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注册会计师16万名,按照英国注册会计师占人口的比例,中国需要注册会计师530万人,按照美国注册会计师占人口的比例,中国需要210万名注册会计师。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职能看,中国现有国家审计人员8万名,而需求是20万人。内部审计人员22.8万名(截至2007年),仅有1.7万人取得CIA资格,而如果以德国内部审计人员占人口比例计算,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应为80万名。

随着中国在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数据显示在未来若干年内会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潜力需要依托大量的职业会计师来实现。注册会计师岗位的巨大缺口,就是市场需求的当口,是职业教育专业升级的入口,是未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出口。

(三)高职会计专业升级——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目前,有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但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定位上颇为含糊。有观点认为,不能将培养目标单纯定位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上,也不能与会计专业没有区别,科学的定位应是根据行业人才建设,对获取注册会计师资格前的教育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与之相反,在我国的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注册会计师考试似乎已成为本科学生的一项自觉的“必修课”。但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角度,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绑定注册会计师是有瑕疵的,它会把本科教育变成一种职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基础的、理论的学习,从而失去本科教育的方向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曾发布第5号公报,明确反对将本科会计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直接挂钩。该报告认为,在美国有些州中,学生未毕业就可以参加会计师考试。这样一来,学生接受会计教育的目的就变成了是考执业资格,很可能导致学生不专心学习其他课程的倾向。国内也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应采取“能力导向”而不是“需求导向”。无论是从社会、产业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执业的性质来说,高职培养注册会计师甚至国际认可的注册会计师都是其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本分。

二、高职会计专业升级的路径突破

(一)开放延伸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由于长期的结构性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提升常常会局限在封闭体制当中。现在,国家层面强调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在开放的意识形态下,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应向校外延伸,直接引进外脑及其教育资源。从校外引进行业、产业、企业以及同业所蕴含的优质培训资源;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资源,积极与世界银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开展会计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西方多个发达国家在衔接注册会计师目标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并适用于国际化的经验,加上国际会计准则的组织与技术在全球的推动,高职会计专业以注册会计师为方向升级,在此方面有着丰富的、可利用的资源。

(二)实行弹性的学制、学籍管理

以2~3年时间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习确实有难度。在改革学制、学籍及学分管理制度的背景下,学制可以是弹性的。一方面,高职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考虑学制延长。一是将其学制以特定的模式延伸,如可以模拟研究生的方式延伸,即在正式的学制完成毕业后,选择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可以登记或注册的方式在特设的班或系随特定的教师继续学习。二是将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衔接起来,在完成学历教育后,可以由学校组织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定向就业或顶岗实习,如与总部结算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合办相关证书课程。三是安排一段时间的国外实习或采取访问学生的方式去国外学习考察,最好建立相对固定的海外研习基地,并使之成为学制和学校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选择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延长学制、保留学籍,直至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实现院校自身的“产教结合”

企业的财务信息一般是绝对保密的,这一点给会计专业的实训与实践课程带来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既然“校企合作”行不通,不妨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突破。一是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具体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二是将具体的产业与特定的专业融合,高职院校或自主或合资举办自己的产业(或工作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一体”。如广东理工学院几乎每个专业都建有一个企业(或公司),这就为在校内创办一个财务中心、结算中心或直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了条件。在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的同时,这些机构也解决了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难题。一些高职院校自身“产教融合”的尝试,已经证明了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邹励军,郑素丹.国外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07(10):84-86.

[2]商思争,周雯,李学岚.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J].财会月刊,2012(17):67-70.

[3]吴小蕾.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来自台湾职业教育的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10(5):77-78.

[4]杨耀宇.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5]田冠军,张亚连.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2011(4):26-28.

[6]李艳.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群管理型升级的必要与合理性及其途径[J].职教论坛,2013(32):44-46.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