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挑战与对策

2015-03-13 01:11招春袖容少英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议程传播学学生党员

招春袖 容少英

摘要:

全媒体时代,中国的教育传播环境发生许多新变化,更催生了一种教育新趋势——“慕课”(MOOCs)教育。教育传播环境的变化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带来了诸多新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必须从传播学的视角寻找对策,包括以树立“意见领袖”权威为目标、以“自我传播”为方法、以“媒介素养”为内容的“立德”策略,以及基于主体、载体和客体三个传播要素的“树人”策略。

关键词:

全媒体;MOOCs;党员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2011704

“立德树人”的概念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经组合引申而成,具有强烈的本土性。“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出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中国学界开始重视对“立德树人”的研究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后。由于“立德树人”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概念,而且提出的时间较晚,所以对“立德树人”的研究暂时仅限于中国政界和学界,国外学界对“立德树人”的研究尚未起步。从方法论的层面研究“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是国内学界的普遍做法。当中也偶也涉及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角度去研究“立德树人”。可惜的是,国内学界对“立德树人”的研究止步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角度,并没有进一步深究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更鲜有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党员教育工作而进行策略性研究的成果。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高校辅导员在党员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挑战与对策进行跨学科探析,为全媒体时代的学生党员德育工作提供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对策。

1全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

“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源自美国一间名叫“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随着中国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下,中国教育传播环境的新变化充分体现在教育载体、教育渠道和教育服务等方面。教育传播环境的新变化首先表现为教育载体的“全”,包括了书本、期刊杂志等纸质载体,音频、视频等课堂多媒体以及QQ、微信等网络通讯载体;其次表现教育渠道的“全”,教育者可以运用各类传播工具全面涵盖视觉、听觉、触觉等被教育者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再次表现为教育服务的“全”,针对被教育者的不同需求,教育者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教育载体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教育服务,实现对被教育者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教育传播环境的新变化促进了全媒体与教育的融合,催生了一种教育新趋势——“慕课”(MOOCs)教育。所谓的“慕课”,就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当今教育和全媒体完美结合的产物。相比起传统教育模式,“慕课”教育至少显现三大特征:(1)规模无上限。从教育规模上看,传统课程因师资或设备有限,只能容纳几十个或是几百个学生同时接受教育。而一门“慕课”凭借网络的共享性使得同时受教育的学生数量动辄上万人,只要有网络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所以理论上讲“慕课”的教育规模是没有上限的。(2)对象无限制。从授课对象上看,凡是有兴趣的、想学习的人只要有网络都能进去学习,不分种族、国籍等,只需要在网络上简单注册,就可以参与课程。(3)地域无边界。从地域上看,授课全程通过网络进行,不受空间的制约,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全媒体教育的丛林中,这一分支——“慕课”的出现马上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表示:“MOOCs是值得全世界高等教育界重视的一件事,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一种‘到学生在的地方去施教的全新理念。”国内高校纷纷对“慕课”的出现和发展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广东工业大学于2014年5月16日在大学城校区就“MOOCs时代的高校教学创新模式”这一主题举办了研讨会,来自省内外80多所高等院校的代表参加会议。在2014年6月11日,“MOOCs(慕课)——我国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作了“慕课(MOOCs)正在引发一场学习与教育的革命”主题报告。

方兴未艾的“慕课”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源于其不断扩展的知名度和迅速提升的吸引力。作为一种新颖且便捷的教育传播途径,“慕课”借助了受众广泛的平台和载体来扩展其知名度。全球高知名度的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都可以搜索到这些在线公开课程,都成为了“慕课”的传播平台。籍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更新换代的契机,“慕课”还通过手机、IPAD、数字电视等电子数码设备,为这些设备的庞大用户群提供海量资讯与知识。“慕课”在网络上的高点击率,证明了它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就是“慕课”的其中一种组织表现形式。这个网站的每月平均点击量,高达200多万次。一个名为“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的视频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点击率甚至超过2500万次。强大的生命力支撑着“慕课”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内教育者不可轻视的教育新趋势。

2党员教育传播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2.1“知识鸿沟”演变成“媒体鸿沟”

大众传播活动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分化后果,比如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过去会在高校中形成“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的现象。最早提出“知识鸿沟”理论的是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ienor)、多诺霍(Donohue)、奥里恩(Olen),他们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辅导员等高校教师队伍相对于学生党员队伍而言,是高校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群体。因此,高校辅导员往往能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与学生党员之间就逐渐形成了“知识鸿沟”。这种“知识鸿沟”某程度上增长了高校辅导员的知识权威性,有助于树立高校辅导员的党性师德形象,使学生党员更加信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自从我国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更伴随MOOCs时代的到来,高校中“知识鸿沟”的格局已经被打破,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党员之间的“知识鸿沟”逐渐演变成“媒体鸿沟”。“媒体鸿沟”又称“数字鸿沟”,关于“媒体鸿沟”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美国商务部“数字鸿沟网”的定义:“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在过去的“知识鸿沟”中,辅导员老师因为掌握更权威的信息源,所以能获得学生党员难以知晓的信息。但时代发展到现在,这样“知识鸿沟”已经被信息爆炸的各种新媒介所填平,而且还出现了辅导员老师掌握新媒体的速度不及学生党员的“媒体鸿沟”状况。

全媒体时代,不仅是知识的爆炸,更是各种媒体新形式的爆炸。易信、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掌握这些新媒体的运用所需要的不仅是能力,更需要时间和精力。在高校中,相比辅导员队伍而言,学生党员这个队伍无疑是最有活力、最具朝气、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所以学生党员往往会更快地使用微信、易信等新兴媒介来获取信息。而大部分辅导员因为工作忙或年龄大等原因,仍依赖往日常用的电话、QQ等传统媒介,对新兴事物或未使用,或未运用于学生工作和教育领域。高校辅导员掌握新媒体的滞后性,使得各种新媒体的优越性能未能及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媒体距离”也会被学生认为是“代沟”,无形中拉大了学生党员与辅导员老师的心理距离。

2.2师德负面新闻的“魔术子弹效应”

全媒体时代,各种形式的传播手段使得有关师德的负面新闻更快速更广泛地公之于众。师德负面新闻通过全媒体的传播引起了“魔术子弹效应”。魔术子弹效应(The Magic Bullet Theory)又被称为“皮下注射理论”,是传播学早期的媒介效果理论。“魔弹论”认为:“大众媒体的信息一旦传播到受众,就会产生强大而相对一致的效果,就像用魔术子弹射击或用针头进行皮下注射一样。”师德失范的新闻变成了这样一种强大而神奇的魔术子弹,而受众就是全社会的公众。师德失范这些负面新闻通过全媒体传播的时候,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导致社会公众对国内师德的认可度有了明显下降。

师德失范的新闻频繁甚至重复见诸于各种媒体,所引发的“魔术子弹效应”无疑沉重的打击了高校教师们在社会上的公信力。昔日“校长”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一校之长,是学校良好师德的忠实践行者和最佳模范者。但近年来,一些校长涉嫌强奸猥亵女学生的丑闻常见于各类媒体新闻,使得“禽兽”竟成为了“校长”的代名词。无独有偶,某些高校教授被揭发论文抄袭等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也常被各类媒体曝光,使得教授在部分网民心中的形象不是学者,而是“叫兽”。平心而论,这仅仅是个别出现的案例,但受众在信息的海洋中甄别的理性往往会麻木,从而受众心理会倾向于感性接受个别反面例子,就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成果全盘否定。全媒体传播的“魔术子弹效应”放大了这种“以偏概全”的受众心理,使得社会上为数不少的公众对师德的现状持有怀疑态度。这种对师德不信任的公众态度,令到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党员教育的公信力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党员们开展德育工作的难度。

2.3国外边缘思潮的“主流化效果”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MOOCs教育的产生,为国外各种不同思潮的传播提供了跨时空的便利条件。虽然中国一些顶尖的高校也陆续开设了网络公开课,但因为中国的MOOCs教育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一些外国高校的网络课程更加受到中国学生的青睐,如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的在线课程、斯坦福大学官方的在线课程平台等。外国高校网络公开课通过全媒体的广泛传播,不但带来了外国文化,还带来了国外各种思潮。有学者已经意识到:“西方文化、美国文化和商业文化思潮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的电影大片、过洋节,参与国外大学开设的MOOCs、到肯德基、耐克等外国名牌消费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对西方文化思想的深深的认同。”更可怕的是,同性恋、狭隘利己主义等国外边缘思潮经过全媒体的跨时空传播,使得这些原本不入流的新闻、信息、思想充斥着网络等各类媒体,让边缘化的思潮显现“主流化效果”。这种边缘思潮“主流化”的假象,侵蚀了国家社会的主流思潮建设。

高校学生党员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议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外边缘思潮传播的重点对象。在各种国外边缘思潮的强烈冲击下,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各种传播正能量、使人积极向上的思潮。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引导学生党员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国外边缘思潮“主流化”现象,培养学生党员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思潮武装学生党员头脑。

3高校辅导员在党员教育中“立德树人”的传播学对策

3.1传播学视角的“立德”策略

(1)以树立“意见领袖”权威为目标。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人,他们对受众的影响甚至超越传媒。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来源于价值、信源、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可见,意见领袖的权威来源自其本身的人格魅力、知识渊博和德高望重。

全媒体时代,师德失范的新闻常见诸各类媒体,引发“魔术子弹效应”。虽然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却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公信力。公信力的下降明显弱化了辅导员对学生党员开展德育工作的效果。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亲近和尊敬自己的老师时,才更容易相信和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高校辅导员若能构建出“意见领袖”的身份,在学生党员中树立“意见领袖”的权威,必然会提高辅导员的公信力。借助“意见领袖”身份产生的公信力,辅导员才能有效影响学生党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高校辅导员“立德”以树立“意见领袖”权威为目标。

(2)以“自我传播”为方法。

要实现树立“意见领袖”权威的目标,自我传播是必然选择。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缺乏自我传播,其余的传播活动就无从谈起。自我传播的主体与客体是同一个人,是规模最小及至为人们时常忽略的一种传播形式。这种隐性传播形式微妙到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定义:“自我传播实质上是个人的意识活动与思维活动。一个人只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只要思考问题,便在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自我传播。”

进行自我传播,是提高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由自我传播的定义看出,思考是提高师德水平的一种途径。对照优秀的榜样标准,思考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是高校辅导员进行自我传播的必修课。除了思考外,“自我传播更常见的形态是不断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调动日益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的外部信息,从而产生概念和推理,形成思想,进而调整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可见,学习是自我传播的另一种途径。只有不断地学习,高校辅导员才能提高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实现树立“意见领袖”权威的目标。

(3)以“媒介素养”为内容。

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倍受重视。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一般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再可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新媒介层出不穷的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网络,学生党员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信息。这种时代背景对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必须通过自我传播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甄别信息的能力,才能及时引导学生党员去莠存良,不受负面信息的消极影响。当然,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不能停留在被动应付的层次,还需要不断提升传播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主动向学生党员传播正面信息。

3.2基于传播要素的“树人”策略

(1)主体:重视“议程设置”的育人作用。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提出。“所谓‘议程,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相关行为体严肃关注的问题或事项。‘议程设置则是相关行为体通过采取措施使得自己关心或重视的议题得到优先关注的过程。”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不管是哪种媒介,将重点放在少数几个议题上便向受众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信息,影响他们认识哪些是当前最重要的议题。”换言之,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对不同议题进行“议程设置”,来影响学生党员对这些议题的认识。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并充分利用“议程设置”的育人作用。首先,制定议程。大至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都可以成为议程。把要传播给学生党员的内容凝练成议程,能使学生党员在特定时期充分关注这些事项。其次,设置议程。制定了各项需要学生党员关注的议程后,必须按照轻重缓急的次序排列议程。急需学生党员重视的重要议程必须优先提出,才能发挥“议程设置”的育人作用。

(2)载体:“把关”信息内容与活动性质。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是传播学的又一经典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价值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给受者,因此‘把关人会影响受者对信息的接触和理解。”

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当好“把关人”极其重要。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需要“把关”课堂上讲授的信息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高校辅导员需要给学生党员讲授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这些课程往往会涉及社会时弊、国际舆论等良莠不齐的信息。涉世未深的学生党员有时难以分辨好坏。为防止负面信息荼毒学生党员的思想,辅导员有责任把关课堂内容,对信息去莠存良。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高校辅导员需要“把关”第二课堂活动的性质。部分学生党员思想未够成熟,若放任学生党员自行举办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可能会落入低俗、庸俗和媚俗的俗套。所以高校辅导员有义务把关第二课堂活动性质,保证活动内容健康,避免纯娱乐性的弊病。

(3)客体:兼顾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相比“议程设置”理论对主体主动性的重视,“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理论更注重客体的感受。“使用与满足”理论“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使用媒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高校辅导员“树人”必须重视学生党员的“使用与满足”,因为党员教育“树人”成效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党员的参与,并最终体现在学生党员身上。高校辅导员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上,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党员的实际需要,正面回应学生党员的诉求。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种“树人”策略或措施只有得到学生党员的“使用”,得到学生党员的“满足”,才能在党员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高校辅导员突破传统单一的思政教育视角,掌握传播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等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灵活教育手段。运用传播学和思政教育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在党员教育中“立德树人”进行交叉研究,能帮助高校辅导员更加自觉充分地在党员教育中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利用传播学理论更好地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2]张朋钊.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曲建武.立德树人与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4]龚克.慕课代替不了学校教育[N].人民政协报,20140604(11).

[5]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技术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7]Glenn G. Sparks.Media Effects Research: A Basic Overview[M].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2002.

[8]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这些年,被毁的那些好词![EB/OL].http://www.ce02.net/main/jrwyjj/d_28_130629.html,2013528.

[9]王兆云.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10]王本朝,杜积西.传播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1]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1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3]韦宗友.国际议程设置:一种初步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0).

[14][美]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刘开源,潘子健.从“把关人”理论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J].新闻界,2010,(4).

[16]王保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传播学探因[J].江苏高教,2010,(2).

猜你喜欢
议程传播学学生党员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