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思考

2015-03-13 01:29邹连方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训

邹连方

摘要:

大学生牺牲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志愿服务,理应获得基本的保障和激励。激励应该从需要入手,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纵观当前的志愿服务激励,存在四大问题:只重精神激励;志愿人员获得的专业培训少;志愿活动的社会支持度不高;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从四个方面对当前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激励:物质回馈激励;个人经验技能增长激励;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激励;自我价值实现激励。

关键词:

志愿服务;需要;激励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2013302

1关于需要与激励

恩格斯说过,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物质的或精神的)时,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它是个体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层,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此种理论是基于两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通常是较低的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需要得到满足是激励得到完成并从而产生新的需要。从产生需要,到朝既定的目标行动,再到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并将这一情况反馈到下一过程的需要,这是一个完整的激励过程。它是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动力系统。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

2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志愿者激励方面进行过不同的努力和尝试,但是与发达国家已形成的一整套成熟的志愿者激励制度相比,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志愿服务只重精神激励,忽视了大学生需求的多方面;志愿人员专业培训较少,其自身专业性有待提高;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同时我国很多志愿组织还存在经费短缺、难以为继的窘境。

2.1志愿服务只重精神激励

当前各高校的激励方式主要有赞许和表扬、大会表彰、宣传事迹、发放荣誉证书等精神鼓励,而提供必要实物、适当奖金、一般性费用补贴等物质激励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没有转变,依旧停留在志愿服务即无偿服务的思想,一旦有“功利性”的物质奖励,就认为违背最初的志愿精神。这种思路没有关注到志愿者需求的差别化,没有依照志愿者不同的特点与需求来激励,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较低,参与度较低。

2.2志愿人员专业培训较少

当前各高校志愿组织“行政化”或“官僚化”倾向日益明显,过分强调成员对组织安排和决策的服从和执行,忽视成员反馈意见以求进步的权利,从而导致培训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需要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会员被“拔高”,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会员得不到满足,以及志愿服务管理、技术等较高层次的人才培训与学习需要亦不能满足,因而挫伤了培训对象的积极性,难以实现志愿者的自我引导与管理,不能满足其被信任与自尊心的需求,更不能激发其发挥进取精神,承担更为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任务。

2.3志愿活动的社会支持度不高

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公民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是息息相关的,增强公众对志愿活动的支持和参与也是普及公益事业的重要动力。然而,当前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认可度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公共部门的扶持、公民社会发育状况、志愿精神普及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当前社会盛行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导致众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中都遭遇过不被他人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一部分公众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听说”或者“认知”的层次,志愿服务的典型没有被宣传,没有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2.4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

对志愿服务行为的保障,我国当前的国家性法规更多是从原则性和方向性上作笼统的肯定和提倡,而缺乏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最终直接导致志愿服务开展缺乏有力的权威和法律依据,志愿服务纯粹成为“道义行为”和“业余行为”。虽然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不少,但也是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性规范少,且对志愿组织与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也各有不同。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并不完全等同于所有志愿者,高校志愿服务有其服务的重点领域及组织的特殊性。一旦由于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在补偿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如2002年12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志愿者遇难事件,死者的善后事宜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这也是一些大灾难过后的志愿服务缺乏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3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构想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做到个人奉献与社会回报的同步实现,援助他人与他人援助的同步实现,社会进步与个人进步的同步实现。要做到“三同步”,可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制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从大学生物质层面获取回馈、个人经验与知识技能增长、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及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3.1物质回馈激励

各级部门可将志愿服务纳入升学考核和选拔录用范畴,并可根据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给志愿者一定的补贴、教育奖励、医疗保险、服务期末的一次性奖励等。目前,江苏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已进行了尝试:参与服务的志愿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外,还享受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补贴和每人每年400元交通补贴,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等保险;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享受应届毕业生待遇,连续计算工龄,且服务期满报考硕士研究生或者江苏省公务员职位均有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可以鼓励博物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也可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票价减免优待。还可成立爱心商家联盟,为星级志愿者在商场、超市等提供最高折扣的优惠。政府或慈善组织为志愿者购买社会保险。

3.2个人经验技能增长激励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获得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增长,如何满足他们这一需要,这也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志愿者有接受相关志愿服务培训的权利。不妨来看看新加坡政府的做法:政府主导推动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的培训工作,如由新加坡人民协会创办的“国家社区领袖训练学院”,定期开展培训学习,着重培养志愿服务组织者的领导技巧和组织能力。同时,学院还时常邀请政府部门官员与学院的学员一起进行交流与探讨。然后由组织者召集志愿成员进行培训,为志愿服务管理提供后备人才。培养一批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及领袖,对普通志愿者的培训可以形成以点带面的优势,从而带动志愿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3月份开始,广州团市委每月通过“志愿时”综合管理平台向广大志愿者提供近千个专属服务名额,其中包括知名培训机构的语言培训课程、新上映电影观赏活动、联谊交友活动、创业就业辅导以及各种个人发展技能培训等。一些地区的120急救指挥中心还可组织志愿者开展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3.3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激励

政府及社会必须主动宣扬志愿精神,让公众了解志愿服务,这样大学生志愿者才能被社会理解和接受,也才能使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走向成熟。如民政部印发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规定: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可以依次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并获得物质回馈或经验提升激励。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学习优秀志愿者的行为,一方面我们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网络、微博、微信、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各种社会媒介,大张旗鼓地开展志愿服务宣传,定期组织开展“星级志愿者”、“每月志愿之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感动人物”、“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树立志愿服务典型,放大志愿服务精神;另一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他们颁发奖章、证书,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将他们的志愿活动编辑成视频节目,扩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扩大优秀志愿人才的公众认知度。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获得了尊重、赢得了赞誉,整个社会营造关心、关注和支持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不断弘扬向上向善的力量。

3.4自我价值实现激励

实现自我价值正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的最高需求层次,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他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痴如醉,销魂的感觉。”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在志愿服务中的实现越来越重视,不仅对经济名利的价值有所追求,而且对付出后的社会回馈也有着心理期待。个人参加到志愿服务的群体当中,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而且通过自身的劳动和努力,对社会对活动本身产生了正面积极的影响。对他人的无私帮助,为的是心里愉悦、满足,如果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许,就相当获得真正的内在酬赏。在精神上的和道德上强化其志愿服务行为。

通过这些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激励方式,志愿者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更有利于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营造志愿者文化氛围,增加志愿团体的凝聚力;表现为社会对志愿者这个新时期‘活雷锋群体的一种认同,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其中。

参考文献

[1]陈世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4,(1).

[2]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实施方案[EB/OL].http://www.jszyz.org/zcms/Docs/news/5/html/5776342/2011081909 2959454.shtml.

[3]彭华民等.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4]杨静雯.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助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训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