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

2015-03-13 02:34唐弥谧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贷款

唐弥谧

摘要: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展农村金融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深刻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前景依赖于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沿用较成熟的城市金融体系,实现农村稀缺资源的配置的基础是建立与农村配套的金融体系。通过发现现有体系有待完善之处,提出促进体系合理构建的优化意见。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供给;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2001002

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农村金融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信用手段实现农村货币资金的融合与流通。农村金融体系的模块有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涵盖了银行类以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其分支网点在近些年的发展中遍及我国大部分村镇,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农村金融网点达到12.43万个的规模,其中包括52000多个农村信用社网点,每个乡镇的平均网点占有量为3.5个。农业银行占比10.6%,约有13100个。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占主导地位,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逐步将网点建设深入到农村,与创新型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2农村资金需求现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表明,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率约为2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正规信贷需求中农村家庭信贷占比19.6%,其中,低收入农业家庭的农业生产信贷需求的比例达到52%。农产品的生产收入和劳务收入是多数农户的收入来源,支出项目包括教育、生活、医疗、购买农用设备及种植资料、人情往来等。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满足了农户储蓄需求,使得农户存款更加便利。但是在贷款方面,民间借贷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仍是农户的主要选择,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发放较严格,办理手续复杂和审批难等问题使得农户望而却步,同时贷款利率过高也是阻碍贷款的主要因素。农村城镇化建设拉动了农户消费增长,进而催生了借贷需求,农户常在子女问题、住宅和生产方面资金紧张,基于亲缘关系的借贷基本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要。但是当农户遭遇重大变故时,缺乏有效途径解决贷款需求。

3当前金融机构发展问题

(1)资金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民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意愿更加强烈,产生了更多资金需求,农村急需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传统农业自身局限性造成的低收益率,导致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薄弱,出于盈利目的这些机构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贷款发放给大企业,对于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小的农户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发放较为谨慎,同时金融机构将部分资金用于投资途径,导致原本稀缺的农村资金流入到城市金融体系中,进一步削弱了资金供应能力;资金需求缺口大,供需存在极大匹配不足的问题。

(2)贷款利率高规模小:民间借贷历史久远,在农村金融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民以亲友关系为基础借入资金通常是无息或低息的,这种沿用已久的借贷方式使农民难以接受银行较高的贷款利率;农户贷款需求产生的原因是收入和储蓄短缺,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产生的利息使他们的经济负担加重。同时由于农户收入来源有限和小规模村镇企业经济增长缓慢导致的偿债能力有限、偿还大额贷款的时间较长甚至出现违约,银行为规避风险限制了贷款数额,大规模贷款较难通过审批。

(3)面临风险较大: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资本实力偏低使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农村地域广阔,机构很难进行偿债能力调查和信用调查,对于贷款担保管理不足,难以对贷款申请做出准确评价,因而导致信用风险。农村依赖于农业经济,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自然灾害会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农业获取回报的周期较长因而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难以避免市场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涉及农业和农户的相关投资贷款及保险业务面临多种风险。

(4)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类型较单一,受传统观念和主要政策影响注重于简单的资金服务,所提供的普通存贷业务落后于农村发展步伐,城市金融体系中所包含的股票、债券、期货、外汇、保险、理财等服务在农村的推广力度不够,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跟不上现代化步伐,制约了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影响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进程;机构网点建设不全面,偏远地区缺少金融分支机构。此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职责分工不明确,服务区域和对象没有明确划分,在职能发挥上产生了重复和空缺,降低了发展效率。

4优化现存体系策略

4.1增加资金供给

根据《中长期农村贷款供需缺口预测》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村贷款需求量将达到93494.4亿元,预计贷款供给量41263.7亿元,资金缺口高达52230.67亿元,资金供给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缩小供需差距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首要任务。

(1)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推广先进技术和生产设施,提高传统农业活动的收益率;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和旅游业,引导外部资金流入农村并提供工作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户自身竞争力,促进农户就业提升收入带动储蓄和消费需求;开展电子商务教学,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2)政府政策支持:优化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机制,鼓励更多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建立网点,分区域为其经营提供税收减免政策,设定支农贷款的比例,保证机构对农村贷款的供应量;对于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进行补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采用多样化经营方式提高融资效率。

4.2提高信贷效率endprint

(1)普及金融服务:农村发展落后,农户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对金融服务的认知,金融机构应承担宣传责任,积极普及金融服务,主动了解农户借贷需求,根据农户自身特点推荐服务,提高农户参与度,扩大金融机构服务范围,使农村金融惠及贫困孤弱群体。

(2)建立信用档案:农村金融机构联合政府组成工作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对农户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借贷记录、生产规模、信誉进行调查评估,将每户状况记录在册建立独立档案;调查区域内小企业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建立档案,并定期根据发展状况更新内容。机构接受申请时可以参考档案审批贷款,对于信用较好的农户或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贷款额度提升。

(3)优化担保方式:缺乏符合规定的担保和抵押物是农村贷款难以获得的根本原因,农户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又不能进行抵押,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参考国外抵押制度,接受农民将处于生长周期中的农作物和养殖的牲畜作为抵押品;政府加快建立涉农贷款担保机构,提高农村贷款可得率。

4.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进程较缓慢,若不及时找到新的突破点,农村金融发展前景将岌岌可危。要明确定位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因素,参考现存机构的优点和缺点,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模式,突破现存金融滞后瓶颈,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和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目标迈进。

(1)民营银行:非正规借贷因其自身优势在农村金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产生于农村,对于群众背景了解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政府应对非正规借贷进行引导和改革,给予技术及人力支持,建立专业化民营银行,针对性的解决小额贷款问题,通过监管使其经营活动规范化合理化,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其有效的服务于农村,避免非正规借贷畸形发展扰乱农村金融秩序。

(2)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是由银监会批准设立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它弥补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造成的金融网点空缺,有助于农村金融网络完整性建设;为农村金融市场增添竞争力,促进体系内其它机构进步发展,使金融体系服务质量整体提升;根据农村经济的特征建立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推行多样化金融产品,从农村实际出发开展有利于农业的经济活动;形成城乡资本联通的枢纽,引入城市资本满足农村金融资本的供给。

(3)土地银行:目前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汇入城市、土地耕种收入较低等原因,使大量农村土地被闲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模式使土地使用权进入流通环节,农户将土地以财产形式存入土地银行获得利息,银行集中闲置土地后贷给有需要的企业或个人并收取利息,企业或个人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与农民签订用工协议,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耕种。在土地使用权流通的过程中,农民不再承担耕种风险并且增加了收入来源,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对农村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我国应完善土地使用权相关法律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建立土地银行。

参考文献

[1]陈古强.农村金融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01).

[2]罗斌.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05).

[3]张艳芳.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08).

[4]苏诺民,黄剑峰.农村金融现状、问题及财政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7,(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机构贷款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