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育评估主体研究综述

2015-03-13 14:41张迎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主体评估研究

张迎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推进,迫切的要求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评估主体作为评估活动的执行者关系到评估是否能公平、有效的进行。通过对近几年我国高校评估和评估主体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透析出目前我国高校评估中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育评估;评估主体;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2001803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是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高等教育评估作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目前我国教育评估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1高校专项评估的研究现状

关于高校专项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检评估、学位授权的评估、课程评估的及专业评估的研究上。

1.1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检评估研究

如管祎,夏品奇对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研究,他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是评价或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尺度;他通过对我国46个研究生院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及其所占分值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博士学位论文评估体系的三项原则(标准性、导向性和操作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如马燕华在具体分析已通过答辩的全国首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了9条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具体评估标准,这9条评估标准是以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为主要参照,结合专业特点,并以教育学科的理论性、课程设计的完整性、教学实施的针对性以及教学规律的实证性为原则。如贾黎明等对林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由于存在不同类型,管理人员与指导教师对论文评估指标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性,要想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论文评估体系,需要进行调查,并通过参考调查问卷的结果,组织专家进一步的讨论。

1.2对于学位授予评估的研究

郑晓梅等通过对2005年博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正确认识学科点申报与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学科规划布局的观点;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的关系,实现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的观点。王战军,郑中华等在界定了学位授权制度的工具价值和终极价值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居主导地位的政府过分关注制度的工具价值而忽略其终极价值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实施中表现为无法有效适应社会需求,并受到高校机会主义行为的强烈冲击。以博弈论为工具剖析了问题的现实起源,进而指出行政首长推动的,以平衡不同价值取向、吸纳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度运行为手段的制度演化将是其实现变革的可行路径。冯晖认为学位授权点的定期评估制度是保障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一次重大变革。

1.3对于课程评估的研究

肖海在对高校的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精品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方案、确定建设目标并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明确建设范围和建设内容、精品课程评估及结果、精品课程评估方案五个方面),并在华东交通大学课程建设中实践。王亚青通过对2003-2007年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提出一门一流的、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关键点在于有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1.4对于专业评估的研究

曲艺认为专业评估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和规范作用,要研究建立的专业评估与认证体系,既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也要适应国际专业评估惯例。覃业飞认为专业评估活动是有个渐进的由易到繁的过程,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估标准,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吴雪、陈兴明认为我国的专业评价制度应形成政府规划、院校自评和基层学术组织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立体的专业发展和评价模式。王彤、唐卫民认为完善我国专业评估体系,应建立内外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以保证专业评估的公正有效的进行,进一步提高专业评估人员的业务素养,使专业评估的过程及结果更加的公开透明。

2关于高校教育评估主体的现状研究

国内对高校教育评估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评估主体的现状分析、评估中评估主体出现的问题分析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二是对高校专项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研究,包括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研究、对多元化主体构成的研究等。

2.1关于教育评估主体的现状、问题、对策

第一,在教育评估主体的现状研究中,高庆蓬认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是一种行政性评估,评估专家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临时组建的权威人员;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评估中评估专家具有三个特征:权威性、临时性、有限性。张继平认为高校评估主体随着我国高校评估制度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形成了评估主体的遴选机制、规定了评估主体的权利义务、涉及了评估主体的评估活动,但高校评估由于起步晚,评估主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张红秀认为1985年我国高校开展教育评估以来,都是由单一的评估主体国家行政机构来领导并组织实施,这种行政化的评估模式是国家从宏观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在教育评估主体的问题研究中,高庆鹏认为评估主体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评估主体价值取向的单一不利于高校的特色发展;政府作为评估主体消弱了被评高校的主体地位;评估活动公开性不足,缺乏社会成员的有效监督,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和可信度不高。张继平认为评估主体的地位没有落实,评估尚浅独立性;评估主体的来源相对单一,评估没有代表性;评估主体的构成不够合理,评估缺乏专业性;评估主体的价值冲突突出,评估失去协调性。张静,向阳认为政府和高校的角色冲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科教学评估作用的发挥,实现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王向红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严格的外在督导和资质认证的准入制度,由此派生了一系列问题,如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和工具、甚至出现职业操守问题等;高等教育机构独立性不强、专职评估人员水平欠缺、研究开发能力薄弱、权威性不强及公信力不高。张红秀认为高校评估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价值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及高校三种群体,而就现状来看,政府作为唯一的评估主体消解了社会和高校在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影响了其他评估主体参与的积极性。endprint

第三,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研究。高庆鹏提出外部评估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需要根据评估实践予以优化:形成政府、中介机构、高校和学生为主体的评估体系;促进以高校和学生为主体的内部评估;建立评估监督制度,增强评估主体的责任意识。张继平提出评估主体的独立地位亟待加强;评估主体的来源应更广泛;评估主体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张静、向阳认为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获得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具有可行性。王向红提出对高等教育评估人员的认可,是高等教育评估监理会实施高教评估质量外部保证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范畴,必须根据合理、严格的认可标准和规范的认可程序来进行,其中认可的标准包括专业技能与知识、教育水平和评估工作时间、专业培训、专业操守、评估经历五个方面。

2.2关于高校评估主体多元化

第一,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研究。农卫东,廖文武从利益关系的角度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评估因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对高校评估有了新的影响;评估体制由单一化的一元评估主体模式转变成了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模式;具有了重要的监督功能,以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而不仅仅是由国家对高校实行监督;另外,评估结果的公正有效对于教育资源的利用是很关键的因素。马延奇认为高校评估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由单一化的一元模式发展为多元化的治理模式;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能够调节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打通渠道让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评估,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李军通过运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分析高校评估中政府作为唯一评估主体的行政评估模式向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共同管理的多元化评估模式转变应具备的条件,并分别阐述了两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必然性。罗建河,沈琼从教育的产业属性和市场化运作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高校教学评估主体的构成应该考虑教育产业所面向的所有市场主体的利益,包括政府、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

第二,对多元化主体构成的研究。陈士俊认为,应建立评估中介结构来承担大学的评价排序活动,这个中介机构是由政府支持的民间半官方评估机构,其职能是研究并发布大学排名,这个排名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可信的参照,同时政府对高校自主权的顺利下放也不会受到影响。王璐,上官辉认为单一化的评估主体容易助长追求的极端化等负面影响,应变单一评估模式为多方介入的多主体模式,让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单位参与到评估中来;高校作为评估中重要的元素,应以评估主体的姿态参与评估。张继平提出建立一个以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估制度,三者有充分的话语权来表达各自所代表的价值,并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平衡三者价值的目的;扩大评估主体范围、提高评估主体的专业素养,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评估主体之间的和谐互动。

从国内的总体研究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界目前已经对高等教育评估的相关理论问题、评估现状、实践中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较广泛的研究与探索。总起来看,多是侧重从宏观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进行研究,特别是从整体上把握高校专项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大都从高校评估活动构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而对高校专项评估主体选择问题的探讨相对欠缺,虽然在构建多样化的评估主体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具体到针对评估项目来选择什么样的评估主体,缺少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管祎,夏品奇.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统计分析与合理制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2]马燕华.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7).

[3]贾黎明,赛江涛,王蕾,杨洪国.林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研究—对于管理人员与指导教师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4]郑晓梅,龚桢梽.2005年博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通讯评议结果浅析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

[5]王战军,郑中华.基于价值分析的学位授权制度评估[J].公共管理学报,2008,(2).

[6]冯晖.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工作的实践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4).

[7]肖海.高校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

[8]王亚青.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研究,2008,(3).

[9]曲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10]覃业飞.一般本科院校如何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以桂林工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2).

[11]吴雪,陈兴明.重塑核心:我国专业评价体制建设的根本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4).

[12]王彤,唐卫民.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系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13]高庆蓬.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主体的缺陷及优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14]张继平.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回眸、现状与展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

[15]张洪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16]张静,向阳.本科教学评估中高校主体地位的诉求与彰显[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17]王向红.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证研究—元评价的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18]张洪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19]农卫东,廖文武.利益主体多元化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8).

[20]马延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3).

[21]李军.论高等教育评估主题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2]罗建河,沈琼.从教育的产业属性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成[J].江苏高教,200,(4).

[23]陈士俊,薛乃卓.试论大学排名及其评价主体的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6).

[24]王璐,上官辉.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主体应当多元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评估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评估依据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