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未来,你不必忧虑

2015-03-13 04:05曹宗清
中小学德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一个脚印懒人差生

曹宗清

一般来说,每个班都或多或少会有那么几个学差生,有些甚至会差得离谱。如此糟糕的成绩,难免让家长、老师乃至同学都对其失去信心,甚至有意无意地隔离和疏远他们。而从爱护和为学生长远考虑出发,许多老师还会不无尽责地叹息:“哎!这孩子长大后怎么办哟?”

无疑,为孩子的未来忧心,时刻牢记“为孩子的未来奠基”的教育使命,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教育良知的体现。然而,这样的忧心是否必要?

就目前以学业为主的单一评价体系而言,认为学业好就“一好百好”,学业差就“一差百差”, 这是一个从学校到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且就目前形势看,学优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的确普遍比学差生“成功”,这也是事实。然而,随着体制的转型,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差生改变这种定式,修正传统世俗的“成功观”。因此,对那些仅是学习差而其他方面有潜力的学生而言,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优生和学差生今后的生活状态就是完全均衡而没有差距的,也并非意味着学差生的未来就绝对乐观;毕竟“学差”由多种因素造成,遗传,家庭教育,个人习惯,社会环境以及学校质量等等都可能是其因子,这些因子不仅影响其学业,更影响其交际、、艺体和品德,换句话说,“一差百差”也是某种客观事实,而且也可能会是长时间内的事实。

但你不能就此就对这些学差生持悲观态度。俗话说,懒人自有懒人福。实际上,仅从社会属性角度看,社会丛林有其自然发展规律,况且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再“差”也不至于饿死。

事实上,我们都忽略了教育的生活性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进而又把教育的本质具体化——教育即生活。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且学校教育主要承担的是以可视化可量化的教学为主,同时也包括赫尔巴特所提倡的管理和道德教育,纵然学校有意注重学生生活的教育,也是努力让教育社会化和生活化,使受教育者掌握必要的社会生活能力。然而,学校毕竟不是真正的社会,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主动体验和接受教育。

一位十六七岁的学差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在与社会的融合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社会的教育,肚子饿了得找吃的,兜里没钱了得去挣钱,这是生存给予他的第一课。如此真实的教育,最为现实和直接,并且每个人都必须合格,这种社会教育的刺痛,让他们认识到达尔文学说的真理性:以前不能吃的苦,现在不得不挺过去;以前受不了的委屈,现在不得不经受。

社会教育让曾经的学差生很快体会到生活的百般滋味,被迫努力去适应社会,这也会让他们快速地成长和成熟起来,逐渐释然老师的忧虑,成为社会丛林中的合格一员。因此,无论一个学生的成绩曾有多糟糕,他的未来都是由他自己做主,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都得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去经历。作为师者,我们可以给学生建议或经验,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在决策时有参考,但生活就是生活,不可复制,也没法模仿,而只能亲历。

因此,学业不等同于生活,更不等同于未来。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是尽心育人,并努力提升自我,更好地为学生助以一臂之力。至于学生的未来,你大可不必忧虑,因为每条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朝阳中学

重庆 400715)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一个脚印懒人差生
基于STM32的懒人垃圾桶
懒人美味
记懒人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沙滩上的脚印
一个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