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03-15 05:57王怀明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维度

王怀明,王 鹏

(南京农业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这已成为公众敏感的话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经营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严重缺失。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探求促进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就成为非常迫切的研究课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ERG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食品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测度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与分析,旨在为促进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指导。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在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股东创造财富是企业唯一的责任。198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作为其拓展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随之被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除股东以外,员工、消费者、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也都向企业注入了资产,构成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因此,企业经营者不能仅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应该以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1],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2],因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据来划分评价维度。

在每一个评价维度下面如何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现有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论支撑。本文引入ERG需求理论指导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ERG需求理论是奥尔德弗教授在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3-4],该理论认为人们存在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需要、社会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根据ERG需求理论,企业的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诉求主要来自这三种核心需要。因此,本文以每一类利益相关者三种核心需要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结合食品企业的特点,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ERG需求理论为指导,本文构建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该指标体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划分为员工、股东、债权人、商业伙伴、消费者、政府和社区七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根据ERG需求理论确定反映每个评价维度利益相关者三种核心需要的代表性指标,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

表1 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释义

续表1:

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

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料。调查样本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调查对象为企业高管。调查问卷中涉及定量评价指标的部分,要求其根据企业的财务或统计资料填列,涉及定性评价指标的部分,要求其结合企业的实际完成我们设计的李科特量表。我们共计走访调查了130家企业,剔除填写不全或数据异常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5.4%。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所有定量指标,我们采用了2011-2012两年的均值。

具体评价时,我们首先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把各层次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然后进行专家咨询(走访调查了社会责任相关领域的10位专家),要求其结合食品企业特点填写判断矩阵。在通过一致性检验后,经过相关公式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见表1)。

在确定各指标权重之后,我们对指标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和逆向指标的正向处理。标准化之后,消除了指标的不同量纲的影响,同时所有指标都转化成了正向影响。根据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就可以计算每个评价维度得分,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综合得分。具体公式如下:

S=E+R+G(E=∑α*e,R=∑β*r,G=∑γ*g);CSR=∑S

其中:S为各评价维度的得分,e、r、g分别为E、R、G标准化后具体指标值,α、β、γ分别为对应e、r、g的指标权重,CSR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综合得分。

表2为样本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综合得分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发现样本食品企业CSR平均分为44.45分(满分100分),最低分为25.08分,最高分也仅为56.71分,这说明样本食品企业总体而言社会责任表现不佳。

为便于各评价维度得分之间的横向比较,分别按照维度的满分将实际得分转化为百分制。从各维度的得分看,食品企业的员工责任、股东责任、债权人责任、商业伙伴责任履行状况相对较好,消费者责任、政府责任、社区责任履行状况相对较差(如图1所示)。这与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的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量的偷税漏税行为,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基本相符。

表2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描述统计量

三、影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因素分析

我们借鉴有关文献的成果[5-6],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有关反映管理者社会责任态度、企业所在地区社会法治环境和当地政府对企业行为响应的量表,尝试从个人和社会这二个角度,来分析探讨食品企业不同社会责任表现背后的原因,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1.管理者社会责任态度

Williamson认为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决定其支出偏好,以效用最大化为自主决断依据,最终影响到企业行为[7]。企业管理者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通过效用最大化选择机制,最终会使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产生差异。管理者社会责任态度利用李科特7级量表对相关题项打分进行量化,按照得分高低分为不支持组、中立组和支持组。按管理者社会责任态度进行的CSR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F值为2.876,相伴概率为0.062,小于显著水平0.1,表明三组CSR得分均值存在差异。进一步利用LSD多重比较得出表4分析结果,组3与组1、组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持中立态度的企业CSR得分显著小于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支持态度的企业,显著大于对企业社会责任持不支持态度的企业。

图1 各评价维度得分

表3 按管理者社会责任态度进行的CSR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表4 按管理者社会责任态度进行的CSR多重比较

2.社会法治环境

按照Carroll社会责任层次理论[8],法律责任是企业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然而当政府疏于监管、执法不严时,企业在利润的引诱下便会产生违法行为的激励。政府针对食品行业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监督和管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社会法治环境利用李克特7级量表对一系列题项打分进行量化,按照得分高低将样本食品企业所处的社会法治环境分为较差、一般和良好3组。按社会法治环境进行的CSR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F值为4.818,相伴概率为0.011,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三组CSR得分均值存在差异。进一步利用LSD多重比较得出表6分析结果,组3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别,组1与组2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社会法治环境好的地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明显好于社会法治环境一般或者较差的地区,社会法治环境一般的地区与社会法治环境较差的地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没有明显差异。

表5 按社会法治环境进行的CSR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表6 按社会法治环境进行的CSR多重比较

3.政府响应性

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及时做出相应的支持与响应,可以对企业形成有效激励。企业具有逃避公共责任的天然动机,在没有政府及时响应的情况下,食品企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偷逃税款现象则可以成为常态。政府对企业行为的响应利用李克特7级量表对一系列题项打分进行量化,按照得分高低将食品企业所在地政府的响应分为消极迟钝、一般和积极迅速3组。按政府对企业行为响应性进行的CSR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F值为5.025,相伴概率为0.009,小于显著水平0.1,表明三组CSR得分均值存在差异。进一步利用LSD多重比较得出表8分析结果,组3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别,组1与组2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积极迅速响应的地区,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明显好于响应一般或者消极迟钝的地区。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文实证结果表明,样本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总体上不够理想。而管理者社会责任态度、社会法治环境以及政府响应性等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促进食品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表7 按政府对企业行为响应性进行的CSR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表8 按政府对企业行为响应性行的CSR多重比较

第一,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个人或群体一旦与企业资金形成契约关系,就已经向企业提供了相应的资产,这些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企业管理者应当满足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诉求。所以,应该通过加强培训与再教育,通过正确价值观引导其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促使他们意识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责任的履行,从而将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

第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机制。食品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应当在充分考虑到食品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将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则化,明确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立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制度。同时,政府要增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响应性,应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针对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相关问题进行统筹安排和处理,并定期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及时向食品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报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并对违规行为及时处理,对某些严重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并进行公示,从而促进食品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1]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J].Boston,MA:Pitman,1984.

[2]Dirk M,Crane A,Chapple W.Behind the Mask:Revealing the True Face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5(1/2).

[3]Alderfer C P.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69(4).

[4]Mausner Bernard.Existence,Relatedness and Growth: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Personnel Psychology,1972(25).

[5]RashidM Z A,Ⅰbrahim S.Executive and Management Attitudes towa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alaysia[J].Corporate Governance:The Ⅰ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ffective Board Performance,2002,2(4).

[6]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7]WilliamsonO E.Manageral Discretion and Business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5).

[8]Carroll A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

[9]唐艳.利益相关者导向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动因分析的实证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2011(8).

[10]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光的维度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