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语言的文化解说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5-03-17 10:43史笑非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方法

史笑非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山西民俗语言的文化解说与对外汉语教学

史笑非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030031)

摘要:地方民俗语言是独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广大来晋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身处鲜活有趣的民俗生态环境当中,民俗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山西民俗语言教学在当地对外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山西民俗语言的文化解说就是围绕山西俗语的内容,探讨其中所蕴含着的山西地方文化特色,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民俗语言教学在当今的汉语国际教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山西民俗语言;文化解说;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方法

在语言中,具有固定性、口语性、通俗性以及方言性特征的“现成话”,通常为民俗语言[1]。民俗语言产生于民间,是广大老百姓长期生活经验和情感智慧的积累,映射出独特的地方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外国留学生为授课对象的汉语教学,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交流的过程[2]。民俗语言凝聚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民俗语言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

民俗语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对于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而言,了解地方的民俗语言具有现实意义。各地民俗语言及其承载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渗透在我们周围的生活氛围,它们通俗、幽默、生动又富于生活。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这是一种陌生又神秘的生活模式,他们对此既有浓厚的兴趣,但又由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民俗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困惑,感到相当吃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发挥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动作用,有效地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言语交际障碍,更好地实现对地方民俗语言的理解和民俗文化的认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山西俗语的内容

山西民俗语言丰富多彩,个性独特,遗风久远,蕴含着别具一格的山西风情。根据具体语言形式的差异,山西俗语大致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成语四种类型。

1.山西谚语

谚语在结构上以句子为基本形式表现,虽然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句子,但已经表达了完整的意思。山西谚语的内容丰富,全面地记录着山西方言使用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体验。谚语主要类型有社会谚、农谚、气象谚。例如:

穿衣吃饭量家道,搽胭抹粉称人才(社会谚)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农谚)

秋刮南风雨连天,夏刮南风海底干(气象谚)

社会谚主要表现山西地方老百姓社会生活风貌,是山西各地民情民俗和价值观念的缩影。农业是山西主要的地方产业,当地百姓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一系列关于种植、耕作、收获的经验,以谚语的形式代代相传,呈现出山西独特的农耕文化。农业生产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气象,气象谚则是百姓通过各种途径来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在功能上,谚语的经验传达性很强,这也是被当地老百姓一直相沿袭用的原因。

2.山西惯用语

和谚语不同的是,山西惯用语在形式上字数多少不等,少则三个字,意思的表达不完整;多则类似一个句子,表意相对完整。山西惯用语作为俗语的一种,其最大的特征是口语化强。这也对来晋留学生的俗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例如:

谝闲椽(河津)

不走小路不圪背,不讨便宜不吃亏(陵川)

有圪节节(文水)

吃不倒瓜瓜搂蔓蔓(临县)

“谝闲椽”“圪背”“吃不倒”都属于方言词汇,在山西境内特定地域使用。“谝闲椽”是闲聊、闲谈的意思,“圪背”指的是绕道而行,“吃不倒”是指敌不过。“圪节节”“瓜瓜”“蔓蔓”则都是叠音词,山西方言里叠音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山西惯用语通过方言词和叠音词的大量使用彰显其口语色彩。

3.山西方言歇后语

歇后语是俗语中结构最独特的一个,它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引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解释,也是整个歇后语表意的核心。前后两部分之间有较大间歇、停顿,调动交际双方进行互动,也是歇后语趣味性强的表现。例如:

手巾巾扎腰带——就这一遭(娄烦)

箭箭调凉粉——不挂汤水(忻州)

卖了瓦房窑里住——灰倒腾(繁峙)

骑上骡子拉上驴——富富有余(洪桐)

山西方言歇后语取材于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如实地记录着山西民俗文化的万象,透过歇后语这个民俗语言的窗口,我们能够真切地领略到山西地方文化。

4.山西俗成语

俗成语承袭了成语“二二相承”的四字格式,但在表达上更加直白,更加通俗。山西俗语中的俗成语数目繁多,结构多样,内容涉及当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俗语形式相比,山西俗成语最大特点在于其记录性、描述性强,富有表现力。例如:

黑天乌目(万荣)

明光瓦亮(大同)

横眉立眼(平遥)

不精烂明(太原)

可见,字数的限定并不影响山西俗成语内容表达的丰富性,不论是自然风物,还是事物特征,不论是外在表情,还是内在性格,都形象鲜明,通过直接的描写突出了事物特征。

二、山西俗语的文化解说

1.自然风貌

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地势构造复杂,海拔较高,大多在1 000米以上。由于地处内陆,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少,气候相对干燥,风沙较大。山西西、南两面以黄河为界,与邻省形成天然的分割,北面与内蒙古接壤。

黄尘黑暗

雾耕尘天

大旱三年,不跟雨锄田

不到黄河不脱鞋

采凉山上望御河——远水解不了近渴

我走在岳家湾——看透城寺了

以上这些俗语正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山西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有沙尘暴来临时黄土漫天的景象,有坑洼不平的地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旱灾频发,山西百姓自然就多了对旱情的观察和对雨水的预测。采凉山、御河、岳家湾、城寺都是山西各地的自然村落。黄河、土默儿川则反映出山西边境风光。

2.地方习俗

山西俗语是一幅展现山西民俗文化风貌的全景式画卷。不论是反映当地日常百姓生活的生活习俗,还是在民间起到强大精神支柱作用的信仰习俗;不论是表现百姓最单纯休闲方式的娱乐习俗,还是对百姓劳动生活节奏起调节作用的节庆习俗,都能在山西俗语中找到其缩影。

二十里铺讲不得话,关城子儿打不得架

干敲梆子不卖油

正月十五贴门神——迟了半月啦

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老寿星的脑袋——宝贝疙瘩

二十三送灶——好话多说,赖话少说

以上这类俗语散发着浓厚的山西民俗气息。二十里铺和关城子是山西境内两处村落,这两个地区的群众都有着出众的特长。走街串巷的生意人习惯敲梆子来吸引客人,交易双方一般按照民间俗成的规矩做生意。在民间信仰方面,土地神、门神、马王爷、老寿星、灶神都是当地百姓非常熟悉的神灵形象,他们承载着百姓祈求吉祥太平的希冀,传达着山西别样的民俗色彩。

3.思想观念

山西俗语同样也能折射出当地百姓普遍的思想观念。山西民风纯朴,人民老实忠厚、勤奋温良,山西的俗语也无不向我们透露着这样的地方性格。

吃亏人常在,讨便宜狼拽

仨钱分到两下里——一是一,二是二

要想光景好,三百六十个早

爹有不敌娘有,娘有不敌怀揣

求人不胜求自己,张箩不胜缠簸箕

家有千斤油,不点双灯头

脸面值千金,银钱如粪土

山西人老实本分,与人打交道实心实意,一言九鼎,宁可自己吃亏,而且保守恋家,家庭观念强。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持家,认为幸福的生活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在百姓的心里,节俭观念也十分重要,平日的饮食、衣着、生活琐事都讲究节约。但在外人面前,山西人非常好面子。

三、对山西民俗语言教学方法的思考

1.具备跨文化意识

针对地方民俗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既有教学的共性特征,也有其独特性。作为这门学科的汉语教师首先要具备跨文化意识。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和承认不同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地区的民俗语言也千差万别,但它们没有优劣主次之分,它们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绽放着鲜明的民族色彩。

2.民俗语言教学的有效实施

民俗语言及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往往是以某种对应关系为前提的,针对留学生的山西民俗语言教学,我们可以寻找一些不同语言的对应表达进行。通过比较,既有利于留学生对俗语的理解,也能颠覆他们在母语交际中的经验,从而突出山西民俗语言的个性特征,加深学习者对民俗语言的认识,提高民俗语言交际效率。例如:

没熟的葡萄——酸得很(忻州)

sour grapes 酸葡萄

山药蛋上插韭菜——装洋蒜(忻州)

eat the leek 忍气吞声,忍受委屈

两组汉英俗语都选取共同的事物表达,山西俗语“没熟的葡萄——酸得很”与英语俗语中“sour grapes”不论表达形式还是深层含义比较接近,但“山药蛋上插韭菜——装洋蒜”和“eat the leek”的涵义就相去甚远了。山西俗语是斥责人装糊涂的行为,而英语则表达的是忍辱受屈的情状。虽然二者使用共同的蔬菜名称组织俗语,但其意义的来源不同,山西俗语的意义来源于语言描述的形态特征,而英语俗语的意义来源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典故。

民俗语言的交际是复杂的,在山西民俗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给留学生提供直观的情景式教学。如播放山西民俗题材的电影,利用能够反映山西民俗特色的文化产品作为教具,或者让学习者根据山西特有的民俗习惯模拟情景对话,掌握山西民俗语言的实际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文化的差异,提高自身对民俗语言的敏感度。

我们还有必要将民俗语言的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来一场民俗语言的亲身体验。山西有“三晋之胜在晋阳,晋阳之最在晋祠”“不游晋祠,枉到山西”这样的民谚,俗语中的晋祠是位于太原西南25公里处的古代寺庙建筑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学的过程可以就在晋祠进行,学生身在其中,不论是掌握俗语本身,还是理解其背后的民间文化,自然都深刻了许多。

参考文献:

[1]吴建生,李淑珍.三晋俗语研究[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2010:1.

[2]柯玲.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4):5-11.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Shanxi Folk Language and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HI Xiaofei

(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31, China)

Abstract:Folklore languag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unique folklore culture. Foreign students, who came to study Chinese language in Shanxi with a live and interesting fol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always conflicted with the folklore culture. Shanxi folklore language teaching is necessar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region.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Shanxi folklore language, based on Shanxi’s folklore language, explores the inner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actice of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teaching folklore languag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ha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Shanxi folklore languag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method of implementation

收稿日期:2015-07-21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5)05-0085-03

作者简介:史笑非(1981-),女,山西太原人,语言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研究。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西民俗语言传播研究——以山西省留学生汉语教育为例》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方法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