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图书质量把控的难点和对策

2015-03-18 12:58王佳蕾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译稿原著译者

王佳蕾

浅谈翻译图书质量把控的难点和对策

王佳蕾

随着出版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图书市场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出版的繁荣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版权图书的引进成为图书业务增长的新爆发点,几乎每家出版社都在做版权书。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图书内容质量核心的文字翻译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翻译图书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翻译图书质量把控上存在的难点,并尝试得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翻译图书;质量把控;难点;对策

[作者]王佳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学术交流不断加深,国外很多优秀的专著也不断被引入国内。许多出版社都引进了反映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图书,但是,随着引进图书种类的增加,翻译图书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近几年出版科技类翻译图书的经验,就如何把控翻译图书质量进行一些探讨。

一、翻译图书质量把控的难点

(一)挑选译者难度大

翻译水平不只是强调对外文的理解和对本国语文的表达,还包括所译专业的知识水平。

翻译类图书出错率高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译者专业知识水平不够。翻译人员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长期培养,对外文词汇的基本含义和多种意义掌握不足,造成翻译错误。如霍桑效应中的Hawthorne(霍桑)与Hawthorn(山楂)仅一个字母位置之差,若翻译时,误将其翻译成山楂效应,则会误导读者。

第二,专业译者队伍尚不稳定。我国尚缺乏一支稳定的、经验丰富的翻译人员队伍,许多科技类图书都是找有关专家翻译,而这些专家大都工作很忙,无法静下心来潜心翻译。通常,他们都是把出版社交给的翻译任务分派给研究生来完成。然而,这些学生由于知识积淀不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综合能力都有所欠缺,加之写作经验不丰富,对中外语言的转换把控能力不够,导致不能准确理解原著和有关专业词汇,致使词句中错误层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而很多翻译图书连最基本的“信”和“达”都很难做到,就更谈不上“雅”了。因此,出版社在组稿的时候,应尽量选择那些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能够认真做好翻译工作的专家,即使他们将一部分工作交由他人来完成,自己也要对翻译工作进行总体质量的把关。

(二)编辑把关不严

图书编辑在对翻译内容的质量把控上不到位,不能按照正常出版流程执行译稿的出版程序,也是导致翻译图书质量下降的原因。

第一,编辑在选择译者时,没能按照出版社要求和程序选择译者,在选择阶段把把关不紧。正常流程:首先需要试译样稿,通过反复考核后,才能与译者签订翻译合同。引进版图书与原版图书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需找翻译环节。对于翻译图书,出版社在前期引进和立项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若不能在后期的译者甄选、编校出版上下功夫、花心思,那么会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因此,要提高翻译图书整体质量,仅有一个好的选题策划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重视翻译的质量,走出重引进轻翻译的误区。

第二,编辑在译者翻译过程中,没能及时与译者沟通,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等成稿出来以后,即使有了问题也难再改动了。图书的专业内容有译者把关,但是涉及与出版相关的翻译注意事项,就要由编辑对译者进行引导,给予建议。对译者提供的电子版翻译文件,若编辑能在前期的翻译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可以减轻后期编校和排版中的问题,提高图书出版进度。

第三,翻译稿酬低,或者交稿时间要求短,这些都会造成译者翻译书稿草草应付。版权图书的市场空前繁荣,为了提高效率,抢占市场先机,出版社难免会加快图书的出版流程,缩短出版时间,这势必会造成图书翻译者的仓促翻译,不对翻译稿做深入研究。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是图书翻译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高翻译图书质量的对策

(一)做好译前准备工作

1.购买原著电子文档,减轻翻译和排版负荷。目前,部分国外出版社可以免费提供原著的电子版,或收取小额使用费。若出版社可以获得电子文档供译者翻译时使用,则不仅可以避免漏译的情况,而且方便译者通过电子词典进行翻译检索,提高翻译速度,保证翻译质量。此外,在后期排版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文档中的图片,缩短修图工序,对文中的参考文献也可以直接转换。因此,版权工作人员在前期申请图书翻译版权的时候,应及时向国外出版社版权部提出原著电子文档的申请。

2.合理规划出版周期。在与国外出版社签订版权合同的时候,需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版权工作人员需要与编辑和译者交流合同细节,如出版周期。通常,版权合同规定的周期是12个月、18个月或24个月。但是,对于大部头专著,最好能够争取到24个月甚至36个月。同时,相对应地延长合同有效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译者有足够时间翻译,出版社有足够时间对译稿进行编校、印刷和后期推广发行。

3.统一写作体例,规范关键术语翻译。对于一些大部头的翻译图书,通常不太可能由一两个人来完成。因此,出版社要组织编委会,确定写作体例,从时间和质量上提出翻译要求。特别是需注意同一索引中出现的关键术语的翻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对于同一个英文单词,译稿中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译法,虽然中文意思都是一样的,但是给后期索引造成困难,最重要的是给译者造成困惑,影响其阅读理解力。因此,在翻译前,应先统一专业名称的翻译,确保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一致性,增强翻译图书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可读性。

(二)严格把控译稿质量

1.实行主译人员责任制。有多个译者参与完成的工作,必须由主译人员全面负责书稿的统稿工作,出版社应要求主译人员通读全文,并进行统一、规范的工作,同时检查漏译、错译的现象。对于原著中本书存在错误的地方,建议编辑与国外出版社及时取得联系,征求国外出版社和原著者同意后,对有误内容进行修正,加以修改,并加上“译者注”字样。

2.出版社在初审时,应严格执行“齐”“清”“定”要求。提交译稿时,应严格把控译稿的质量。一是图表要完整。编辑在加工稿件时,经常发现译稿缺图、缺表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而且对后续排版、校对等环节也极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建议译者在翻译图书时,最好将原图附在正文中,直接在原图上进行翻译标注,方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减少差错率。二是检查漏译。译稿中经常出现漏译图字、图注和标注甚至整段文字的现象。因此,编辑在稿件初审时,应及时发现这些问题,要求译者及时补译,保证图书的完整性。

(三)挑选责任编辑

翻译书稿除了存在普通书稿的问题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是否忠于原文、有无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描述等。翻译作品的内容有些为专业领域内的国际最高水平,涉及前沿学科或边缘学科,因此,要求编辑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字加工能力、政治素养外,熟练的外语能力和相关的学术专业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出版社不断加强编辑业务培训,针对相关专题,邀请一些专家或有经验的同行展开讲座,使编辑多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和行业术语,有助于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减少书稿知识性疏漏。

(四)提高编辑加工质量

由于翻译图书一般由多个译者完成,客观上存在质量差异,编辑加工之前需要对每个译者的稿件进行逐一检查。如果部分译者翻译质量不合格,应及时退改。在加工方式上,建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其一,对比原文判断漏译。采取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方式,判断漏译现象。其二,抽样检查判断错译。随机抽取若干段落,对照校订,判断这部分稿件的翻译质量。对于表示单位或者数字的处理方法,为了忠实原文,特别是针对一些器材的规格和实验数据,建议编辑在加工中保留原著中的英制或美制单位。通过脚注的形式将相关单位换算成我们通常使用的国际单位的数值和单位。其三,通读对照互相结合,提出疑问译者核查。经验不足的译者在翻译外文的时候,通常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书稿,读起来句子生涩难懂甚至词不达意。因此,遇到概念模糊、句子冗长、逻辑不清等问题时,需编辑对照原著进行比对。简单的问题,由编辑直接解决;复杂的问题,用记号标出,待全文加工完毕后,请译者统一作答。这样既可以节省编辑时间,又可以督促译者对内容进行再次把关。

三、结语

提高图书质量,是出版人永恒的话题。图书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也是出版社品牌的生命,出版社必须重视翻译图书的文字质量,不应为出书效率而牺牲内容质量。对于如何加强翻译图书质量把控,在翻译、编辑加工、校对、印制、宣传发行等不同阶段,对图书的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社要从译者、编辑、时间进度等方面着手,建立一整套翻译图书质量的保障体系,为图书出版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梁桂霞.外版图书的翻译困境与对策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4(2).

[2]朱叶.引进版图书的出版质量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4(22).

[3]周凯.中国图书对外翻译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广角,2011(4).

猜你喜欢
译稿原著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把一本书译成国礼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物种起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拔牙
英文摘要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