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市台办文化栏目的资源和优势

2015-03-18 12:58李志文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朔州栏目历史

李志文

浅谈地市台办文化栏目的资源和优势

李志文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鲜活灵魂和印迹,代表着城市风格和旺盛生命力。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地市台开办文化栏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优势。

地市级电视台;文化栏目;资源和优势

[作者]李志文,山西朔州广播电视台。

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的厚重积淀和鲜活灵魂,是城市的印记,代表着城市的风格和旺盛生命力。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源头,是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定的省辖地级市,是我国新型的以煤电为主的能源重心基地、中国农业最大的奶源基地,一座正在崛起的北方园林生态工业城市、北方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境域的历史可追溯到至今两万八千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边櫂、鹅毛口遗址证明人类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璀璨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为地市台开办文化栏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优势。

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优雅气质、高尚品格,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地方广播电视台是一个地方走向外面世界的视窗,代表着地方的形象,是城市宣传的亮丽名片和广阔平台,在城市文明推进影响力方面不言而喻。“揭秘历史真相,追溯人文情结,讲述尘封往事”,朔州广播电视台文化类栏目《探朔》是一档有关理性解读朔州本土文化的纪实栏目,开播四年来,生产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这朔州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出现过众多历史人物和人物故事,发现和挖掘这些璀璨明珠以及与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找到生存的土地上生命与自然、文化与生活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成为“朔文化”探索之旅,成为社会各界认知朔州、走进朔州、建设朔州的人文窗口、历史平台,对丰富区城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栏目时长20分钟,为周播栏目,采用调查和体验的方式构架故事,抱着探索的态度切入,以新颖的观点、纪实的手法、丰富的影像、多元地访谈、缜密地论证展开情节,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朔文化之旅。

文化资源是文化类栏目的创作基础,朔州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有举世无双的应县木塔(释迦塔),国家级文物崇福寺、净土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有令全国人民学习的“右玉精神”发祥地右玉生态文化;新旧广武、内外长城、古战场形成的边塞军事文化;有被称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中国最大洁净煤生产基地的平朔安泰堡露天煤矿和华北装机容量最大的神头一、二电厂组成的现代工业文化;有以民族女英雄李林为代表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文化;有中国戏剧活化石“赛戏”、黄河文化代表的艺术奇葩非物质文化遗产“朔州踢鼓秧歌”“右玉道情”“应县耍孩”“朔州大秧歌”及珍贵的民间剪纸;有历史名人汉代女作家班婕妤、三国大将张辽、隋唐名将刘武周、唐朝门神尉迟恭、一生臣伺过三个皇帝的明代著名府相王家屏……不胜枚举。

二、电视文化栏目生命力和创作优势在于“真实真诚”“接地气”和有“个性化”特色

只有真实真诚才能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只有和观众“零距离”文化栏目才能有市场。如《耍孩》:

(画面+字幕+配乐)夜,应县大柳树村街头村民自娱自乐演唱耍猴戏,激怆而悠远的曲调穿越夜空。

(解说)耍猴剧,比国粹京剧的历史至少要老上五百年,兴致勃勃地传唱于乡野村落,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并列入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它最早流行于山西朔州的应县、怀仁、山阴一带。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曲调古朴、婉约、豪放、细腻,充满乡土气息,在笛、笙、管的配合下,更加优美。

电视文化栏目的创作其实就是通过电视艺术“讲人文故事”,要想把故事讲得趣味横生就要寻找故事的切入点,方法得当,故事就引人入胜。

(画面)这是2007年朔城区大秧歌剧团赛戏传承人张福组织排练演出赛戏《斩旱魃》的情境……历史上晋北地区十年九旱,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驱鬼逐疫、追斩旱魃的祭祀活动很多。在举行祭祀活动过程中,就出现了赛戏。这种特殊的戏剧表演与祭祀活动混称“赛”,也就是“赛戏”。“赛”是古代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戏剧演出活动和民俗祭祀有机融为一体,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到之处。

栏目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点明主题,也可以从回忆开始,从具体事件开始,从某种现象开始,不论如何在开始叙事的时候就要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唤起观众的口味。所说的“真实”“接地气”,就是对文化栏目所讲的人、事、物要坚持尊重历史,尊重史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切忌主观臆断。在采访编辑中,如果不从客观情况出发就必然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以此思维方式做文化栏目就必然闹出笑话。

三、坚持“三贴近”,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富有创意

增加悬念和亮点是生产制作优秀节目的法宝,电视文化栏目讲故事要在情节与细节上下足功夫,在故事结构上有独特之处,做到人无我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在采制文化节目中捕捉和挖掘到鲜活的、充满趣味的、喜闻乐见的人文故事。如《勇气与力量的化身》——中华门神尉迟恭。

(出)主持人:“每每提及大唐名将朔州籍名人尉迟恭,每个人都会眉飞色舞地讲几段关于他的故事。《初生牛犊》《三鞭换两锏》《力救李世民》《中华门神》……那么尉迟恭是如何被封为门神的呢?今天我们从门神故事讲起,带您了解尉迟恭传奇的一身。”

(文献资料,历史故事画面)解说;《隋唐演义》记载,玄武门事变后,在刀光血雨中登上皇帝宝座的李世民心力交瘁,晚上睡觉常做噩梦,且听到卧室外面抛砖之瓦、鬼魅呼叫,闹得皇宫夜不能宁。于是派秦叔宝、尉迟恭披坚执锐守宫门,这天夜里果然安然无恙。从此以后,命令二位将军夜夜守备。李世民看见两位将军很是辛苦,命画工绘二人戎装像挂在宫门,邪祟同样杳无踪迹。上行下效贴门神的压邪法就此传到了民间,从而也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寄予了期望和梦想。

近年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地方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借助门神文化,朔州市还打造了三界“中华门神节”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招商引资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叙事有“亮点”

文化栏目要想吸引观众,在叙事中应当不断有“亮点”,使观众不断得到新的信息,不断受到新的刺激,激发观看兴趣。如没有“亮点”,故事讲述就会枯燥无味,观众就换了频道。

作品《谁院》是山西省广播电视文化专题评选获奖作品。主持人出镜解说“谁院”属谁?何为“谁院”?

穿过日新月异的城市、村镇,让我们去寻找一个古旧的宅院,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新”与“旧”看似定论的较量中,延绵的却是家园丰厚的历史。

由此引出优美漂亮的画面,在管涔山下内长城畔的朔城区寇庄村,一座结构独特的院落映入眼帘。

(访谈村民)谁院,当地人又叫十二连城,也称“石窟大院”,建成于1932年春天,历时十年之久,是一座完全由石头建成的堡垒,主体建筑由海窑式石窑、十二连城、地下窑、暗道若干部分组成,巧妙组连,融为一体,宛如迷宫。同时它与自然和环境浑然天成,坚固朴实,似城似堡,透露出一种古朴凄凉之美。

(访谈地方文化工作者)它曾经的主人叫李树洲。

(字幕:李树洲,朔州人,清末举人。)

由于宣传的及时到位,现在谁院已经被开发为地方文化旅游景区之一。

栏目作品要想走进和融入观众的口碑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电视艺术家陈汉元说:“谁能拥有足以反映表现人物个性的众多细节,就能有可能将故事讲得好听好看。”在电视文化节目中,细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致的细节来源于生活,反映了事物的基本特征,也是表现主题的有力手段。细节的记录被称为节目的“点睛之笔”。所以,运用生动的细节、丰富的内容、感人的情节、动人的解说、优美的画面、鲜活的事物、迷人的音乐、合理的电视特技,为我们以电视这种现代化传媒更好地讲百姓故事,讲故事给百姓,办喜闻乐见的电视文化节目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朔州栏目历史
朔州平鲁区: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关于栏目的要求
朔州接地气的畜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头货”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愿朔州现象不再重演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