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类电视节目发展途径探索
——以《叮咯咙咚呛》为例

2015-03-18 22:49文/马
传媒 2015年18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戏曲受众

文/马 蕊

戏曲类电视节目发展途径探索
——以《叮咯咙咚呛》为例

文/马 蕊

戏曲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涵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大众文化的代表,戏曲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从戏台到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变迁”。新媒介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戏曲的传播方式,还丰富和拓展了这一古老艺术的表现形态。当电视媒介与戏曲艺术结合,形成了戏曲类电视节目。戏曲类电视节目作为传统戏曲艺术嬗变的新形态,肩负着传播戏曲艺术,发展戏曲文化的使命。在戏曲类电视节目收视率低迷的情况下,如何在传承保护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对戏曲类电视节目进行重组和改造,以贴近大众流行审美,改善戏曲艺术生存境况,达到增加戏曲类电视节目受众、弘扬国粹艺术的目的,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2015年3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以戏曲为主题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叮咯咙 呛》,对于如何传承戏曲文化,发展戏曲类电视节目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且收效显著。收视率随着节目热播节节攀升,在新浪微博总话题榜排名一路领先,被业界赞为“真人秀明星的良心之作”。本文以《叮咯咙 呛》为例,重点讨论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以及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新途径。

戏曲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戏曲艺术的没落导致戏曲类电视节目的萧条。戏曲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长期以来积累了程式化的表演语汇,如起霸、耍下场、跑圆场、趟马、抬轿等。戏曲演员选择性地提炼生活中的动作和情绪凝结成戏曲独有的形式,夸张却不失艺术表现力地融入其表演模式中。这种写意的、虚拟化的表演是戏曲的显著特征,既可以起到叙事抒情的作用,也承载着高超的艺术技巧。但是,戏曲艺术这种抽象化的表现形式却与当下的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格格不入,几乎无法引起大众的关注,从而逐渐淡出主流视线。戏曲的没落,直接影响到以戏曲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惨淡的收视率,使得一些戏曲电视频道因收益过低陷入生存困境,不得不靠播放电视剧勉强维持运转。

戏曲类电视节目出现泛娱乐化倾向。电视节目的评价指标与收视率直接挂钩,纯粹的戏曲类电视节目收视“滑铁卢”直接导致一部分戏曲类电视节目改版、停播。一些戏曲类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盲目迎合观众,大幅度地删减了戏曲节目的内容,甚至改变了戏曲节目的性质,虽然还披着戏曲节目的外衣,其实已经变成了一档娱乐节目。比如,北京电视台的文艺频道曾坚守戏曲文化阵地,努力保留了两档戏曲类电视节目。最终这两档节目还是因为收视率的关系做了改变,一档变为涉及戏曲的文化界名人访谈节目,另一档则变为加入戏曲表演的小型综艺晚会。戏曲类电视节目的传统戏曲内容越来越少,专业的戏曲演员越来越少,戏曲色彩越来越淡。国粹的传承虽然要与流行文化接壤,但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只是节目形式改良而缺乏戏曲表演精髓的戏曲类电视节目,无法真正展示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也是该类节目最大的硬伤。

大部分戏曲类电视节目对于戏曲艺术的表现过于浅显。电视节目为了节约戏服成本,经常会将扮唱改为清唱,少了戏曲艺术传统范式中的脸谱与行头,很难营造出具体的戏曲情境,戏曲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学习是要经过时间淬炼的,戏曲精髓也是需要时间展现的。由于制作经费和周期的限制,一期电视节目的录制周期短则一天、长则几天,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将戏曲艺术的精髓展示给没有戏曲知识的观众,这直接影响到戏曲艺术的表现力。

制作团队的戏曲专业性不够。作为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团队,除了要熟悉电视的特征及表现手法外,还要精通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这样才能利用电视节目的制作手法,将戏曲艺术进行加强和美化,以激发更多潜在的戏曲受众群。整个团队中无论是策划、制作、编导还是主持人,对于戏曲都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只有以专业的戏曲素质做基础,才能在节目定位、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主持人主持风格等方面合理运用电视媒介的优势,展示戏曲艺术的精髓和内涵,更广泛地传播戏曲艺术。

戏曲类电视节目受众对象存在单一、老龄化、受教育程度偏低、城乡普及率差异较大等问题。目前,戏曲类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为戏迷票友,在一般人群中的普及度不高。受众年龄段集中在40到60岁之间,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学历主要为高中及中专以下程度。虽然,农村的电视普及率低于城市,但是收看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农村受众远多于城市受众。

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途径探索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真人秀电视节目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电视节目类型,有其成熟的节目模式与营销策略。在此背景下,《叮咯咙 呛》为戏曲类电视节目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是要创新节目形式。戏曲类电视节目在经历了戏曲电视选秀节目热潮后进入了瓶颈期,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叮咯咙 呛》对戏曲类电视节目形式进行创新,开创了戏曲电视真人秀节目这一新类型。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受众心理需求不断发展,“单一的节目形态已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受众的心理期待,多种节目形态的融合是趋势”。为了摆脱曲高和寡的窘境,戏曲类电视节目只有关注个体收视需求,不断创新和突破现有节目形式,吸引新的收视群体,才能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戏曲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来源于对当下成功的娱乐节目类型的移植,《叮咯咙 呛》把戏曲类电视节目与时下最流行的大型真人秀节目融合起来,对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进行一种融合性的实验,旨在满足戏曲受众需要的同时,积极地吸引和发展更多的戏曲潜在受众。

二是要强调节目的本土性和原创性。近年来,一些从国外引进版权的电视节目接踵而至。一方面,这些节目题材雷同、形式大同小异,观众早已产生视觉疲劳;另一方面,国外节目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热点等问题与我国不同,节目也不能完全适应国人的审美需求。各大电视台若要在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将节目内容根植于传统文化当中,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本土内容作为题材,制作出富有本土性、原创性的精品电视节目,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叮咯咙 呛》十分注重和强调节目的本土性和原创性。“叮咯咙 呛”是一场大戏开场的锣鼓敲击声,显而易见,节目以弘扬传统国粹为目的。节目中10位中韩明星分别赴北京、嵊州、重庆三地拜访京剧、越剧、川剧名家,跨界学习中华戏曲,节目取材完全是本土化的;《叮咯咙 呛》还十分注重原创,致力于打造传播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品品牌。这款制播分离的节目整合了韩国顶尖综艺节目制作公司(《超人回来了》制作公司)和中国BK W STUDIO影视制作公司(中国版《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的后期制作公司)强强联手,力争打造出中国戏曲的精品电视节目。

三是要创新节目风格。传统戏曲类电视节目风格是严肃的,而《叮咯咙 呛》在戏曲节目中合理地融入流行的娱乐元素,成功地将文化类节目与娱乐节目相结合。为了增强节目的娱乐性,节目组可谓煞费苦心。一是要求参演明星必须富有娱乐精神。10位参演明星均为中韩两国的人气明星,韩方有安七炫、张赫、金圣洙这样的资深艺人,也有当红艺人金钟国。中方有人气明星熊黛林、郭京飞等。节目录制过程中,还有EXO、少女时代、SJ、东方神起等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韩国偶像团体站台,熠熠星光带动收视率节节攀升。二是要求节目规则富有娱乐性。节目采用时下流行的同场竞技模式,明星分京剧、越剧、川剧三组拜师学艺,过程中有名师考核,结束时有汇报演出,紧张的竞争氛围弥漫其间,在增强参演明星紧迫感的同时,增加了娱乐性和可视性。第三要求节目环节设置富有娱乐性。戏曲学习的过程与趣味游戏相结合。越剧组通过一杯茶的游戏训练团队默契,京剧组通过穿越藤蔓障碍练身段,川剧组通过敲击铃铛练习戏曲动作。在学戏中玩、在玩中学戏,也使得观众在欢笑中轻松获取一些戏曲知识。

四是要积极拓宽和发展受众对象。戏曲类电视节目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更多的戏曲节目受众。《叮咯咙 呛》力图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全民一起看戏。作为一档戏曲电视明星真人秀节目,《叮咯咙 呛》的口号是“让流行为经典铺路”。节目致力于通过明星的号召力和娱乐化的叙述方式,拓宽戏曲的受众对象,将更多普通受众发展到欣赏、喜爱戏曲的行列中来。节目设置中利用高人气的明星、时尚的真人秀模式、娱乐性十足的游戏等卖点,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一些高学历者,达到拓宽戏曲类电视节目受众层次的目的;同时,节目组还邀请了一些戏曲名家参与其中,如京剧大师梅葆玖、越剧“小王子”赵志刚、川剧名旦沈铁梅。这些戏曲大师在对明星的教学中,充分展示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不仅巩固了现有受众也吸引了不少潜在受众。据2015年6月5日央视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靳智伟发布的节目分析报告显示:《叮咯咙 呛》10期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受众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观众为主,全国累计收视率达到44%,表明近6亿的中国观众观看过该节目。

五是要对外输出版权的运营模式。在制作之初,制片方对于节目的运营模式就有宏大的构想。一方面,节目制作上采用中韩合作的强大阵容;另一方面,中韩两国电视台同步播出节目并向海外销售节目版权。《叮咯咙 呛》在保持内容原创、版权独立的基础上,与韩国国家电视台KBS强强联手,共同合作完成节目制作,借鉴韩国成功的制作理念和文化输出模式,使整个节目水准上升到国际化水平。节目不仅没有采用当下娱乐节目流行的引进海外版权的模式,还与KBS签订了海外播出合作协议,节目尚未播出,版权已远销海外。目前,除了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影视机构也已与央视达成版权引进意向。《叮咯咙 呛》的成功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向海外输出增加了有效途径。《叮咯咙 呛》虽然以中国传统戏曲为内容,但是由中韩两国明星参演、两国联合制作、两国国内同步播出的全新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戏曲在中韩两国的传播,也对中韩青年的文化交流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建议

对于戏曲和电视艺术的联姻,余秋雨先生曾说过:“电视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它一旦与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结合必将对它们进行重组和改造,应该改造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之成为合格的荧屏审美产品而又不致于损害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本体美色?这无疑需要靠大量具有创造意义和探索意义的实践来回答。”

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需要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戏曲类电视节目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观众的审美需求。观众的审美情趣制约着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只有适应时代精神、适应大众文化,符合观众审美需要的戏曲类电视节目,才能始终活跃在主流世界,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其次,努力拓展节目受众对象。黑格尔说过:“艺术作品之所以创作出来,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一般受众,他们须不用寻求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通过受众分析研究和反馈机制编排、调整节目,使戏曲类电视节目、栏目与频道三个层次互为补充。在分众化传播语境下,细分受众市场,丰富节目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再次,突出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地域性、多元性与专业性,形成整体营销策略和积极的品牌效应。最后,保证戏曲类电视节目的质量。戏曲类电视节目以戏曲艺术本体为中心,尊重其艺术特征,明确自身戏曲节目的定位,为传承戏曲文化贡献力量。

未来电视戏曲节目发展方向是在保护戏曲艺术的高雅品味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吸引戏迷收视群和潜在收视群,通过创新节目形式、准确节目定位、扩大受众群体、加大专业制作人才引进、加强市场运营等手段,制作出符合戏曲类电视节目发展规律、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戏曲类电视节目,以达到梅葆玖先生说的“让国粹大雅之美,走向普罗大众”之目的。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戏曲受众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