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特别节目创作心得

2015-03-18 22:49王潇婧
传媒 2015年18期
关键词:特别节目演播室时政

文/曾 莹 梁 宁 王潇婧

《胜利日》特别节目创作心得

文/曾 莹 梁 宁 王潇婧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7:30—12:00推出四个半小时的特别节目——《胜利日》,包括对纪念大会的预热、纪念大会各个环节的全程展示,以及精彩回顾。

据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统计,9月3日,全国共有4.89亿电视观众收看了8:57—11:36播出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62家(含中央台)上星频道并机直播。全国并机总收视率达到25.62%,总收视份额达到83.66%,中央台频道并机总收视率达18.18%,总份额达59.36%。《胜利日》作为其中一员,在收视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了多层级领导的表扬,有领导评价“很成功”“亮点纷呈”“关键是内容,准备得非常充分,呈现得很好”。面对表扬我们深感欣慰,同时也深知节目还存在一些不足。

有情怀:历史、现实相交织

这不是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情怀的节目,但却又是一个需要表达情怀的节目。我们会被老兵们那种“我要带着逝去战友的心愿走过天安门”的话语感动,也会被历史镜头中残垣断壁上大大的“逾炸逾强”感动。过去的抗战报道渲染悲情,而我们更多的是想让观众透过节目看到民族自信的重振,即使那样一场强弱对比悬殊的战争都能打胜,还有什么赢不了的呢?

创作《胜利日》特别节目像是创作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甚至一部小说,叙述是连贯的,情绪也是连贯的,这与日常新闻的编排思路有着本质区别。

节目架构可以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为纠结的事情之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目的,特别节目的每个要素都服务于这个目的。首先,从时间跨度上看,《胜利日》包含了“昨天”和“今天”两个内涵,而“昨天”不只包括70年的抗战历史,还包括了中华民族近200年屈辱和崛起的全过程。其次,从人物、事件上来看,《胜利日》不仅涉及了过去的人和事,也有影响着“未来”的人和事,而仅仅抗战70年内的人物、事件就数不胜数。历史和今天的两条时间线在叙述上确实讲究技巧,如果历史内容太多,则容易脱离阅兵现场;而阅兵现场内容太多,又容易拉低节目情怀。

节目最初的逻辑设计是以关键词引领板块的形式,从“纪念”到“传承”,再到“分享”,但从实际效果看,显得条块分割,无法感知到逻辑暗线的支撑,用力平均,情绪上就没有高点。十易其稿,最后采用了从“彼时彼刻”到“此时此刻”的历史透视手法,在每个段落都设计今夕对比,既突出历史感,又渲染即将来临的大会气氛。同时紧扣“胜利”两个字,逻辑结构是“胜利了”(结果)—“靠谁胜利”(老兵英雄)-“如何胜利”(中流砥柱)-“胜利意义”(东方主战场),逻辑线条显得更加明显。阅兵现场的每个要素都有历史的影子,而每个情感充沛的历史细节都能在阅兵现场找到归宿,从历史到今天,从今天到历史的转换都是水到渠成的。

而要做到情绪高低起伏、段落的起承转合,就必须要建立在对大量影像素材的掌握及对频道节目资源了如指掌的基础之上的。把素材掰散了、揉碎了,一个同期、一段录像都能从片子里拆出来单独播出,导语可以变成解说词,也可以变成画外音,这样拆分播出,可以促成很强的节奏感,特别容易形成情绪上的高潮。在这次特别节目中,还穿插使用了感染力极强的老兵同期及一些当时胜利的影像,情愫一下就被带动了起来。同时,加大了在“老兵”段落的权重,通过故事、家书、诗词、群像等多种表现手法,将老兵段落设计成了情绪的高点,这使节目变得更加立体而有层次。

有亮点:新演播室多惊艳

9月3日的纪念大会,中央电视台向全球提供公用信号,进行全景式、立体化的直播。我们团队负责创作的是7:30-8:50之间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新址演播室进行长时间的特别节目直播。除了内容,新址演播室视觉技术的采用和运用是创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视觉包装上,既要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又要表现出悲怆中的亮色。与以往播报新闻时的蓝色调不同,节目组将演播室的视觉元素调试成了低调的暗红色,但又加入了一些金光。

为了使用好新演播室里三块被称作像素最高、最清晰的LED屏,在开场时设计动画,将代表和平的白鸽嵌入天安门实景的主屏幕飞出。主持人站立的二号大屏幕,当主持人回到以主屏幕为背景坐播时,记者连线出镜就会出现在三号屏幕上。

让主持人站起来播报的效果之好,的确出乎意料。主持人在西方传媒界被称为“anchor man”,意思即“定场主持”,从这个叫法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主持人在电视直播中起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播报员的作用,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来串联起演播室各个要素,实现“靠前指挥”。新闻类演播室视觉包装要素的呈现,有一个最高的标准就是“再现”。主持人成为将观众带至现场的“向导”,这其实也是这次《胜利日》特别节目中对主持人的要求。站播需要人屏结合,产生紧密的联系,主持人的发挥很好地满足了这个要求,把自己的思绪和语言完全融合到大屏所展示的氛围和情境中去了。

很多人认为,直播是按着本子走、按着时间走,其实不是。在播出线上,变数一直有,如直播连线超时、线路出问题等,这些都需要主持人随时应变。对现场的把控,是这次主持人特别值得称道的一点。在节目直播最后段落中,临时通知主持人一分钟收尾,其结束语完全是自己的创作,时间正好,让人叫绝。

不简单:重中之重话时政

大阅兵不仅是老百姓爱看的分列式,还是一个规格很高、规模很大的时政活动。上午8:50,《胜利日》特别节目开始全国上星频道的并机,屏幕上出现各国贵宾车队陆续抵达的画面。9:00,习主席夫妇端门迎宾、合影,习主席与各国嘉宾登城楼。“时政精准进入,安全播出”是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任务。这里包括多层意思:一是各级领导的指示会多而密,且仔细,节目会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二是各种说法要准确,解说词会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三是演练代替不了真实情况,进展情况只有当时才能知道。时政部分没法提前提供内容,就连迎宾顺序之类的基本信息也没有。当然,这也是涉及时政活动的一贯做法。所以,时政活动变数较大,需要做好各种备播预案。研判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节目组做了超时、提前3分钟、提前5分钟、提前10分钟,甚至信号崩溃等多种预案。

执行强:坚强有力的团队

《胜利日》特别节目由新闻频道编辑部副主任徐榕直接领导,《朝闻天下》栏目组为创作主力,集合全部门的骨干力量共同完成。首先,大家各抒己见,发挥自己所长,在编排、撰稿、短片编辑、演播室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其次,根据各自长处领任务,分头落实。播出无小事,小细节都是大问题,所以,如音乐、字幕、改片这些播出线上的细小事务都得有具体的编辑组来承担。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团队一起度过了数个不眠之夜。节目方案历经数稿,各位参与者也是在白加黑的工作状态中,挑战着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面临宣传指令突然调整,常有做无用功的尴尬。直到开播前的两小时,还在调整串联单,精编新来的素材。

这次节目的协调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如80分钟的预热部分,就要连线记者12路,这是60年国庆阅兵时的近一倍。而且不只是新闻频道,而是整个中央电视台十几个频道都一样,其中包括多个外语频道的记者在排队等待连线,因为他们出镜还需要公用系统配合,而这次的公用信号是有A-F系统,共90多个机位。第一次协调记者出镜时间的会议,整整开了7个小时。随着时间的变化,第一次会上的所有排位均告无效。和以往仪式感程序感极强的节目不同,很多鲜活的信息出现在了最后的几天,而且情况瞬息万变,必须以不变应万变。任何困难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所有的付出也不会是白费力气。团队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专业水准和态度都是过硬的。由于全体队员的努力,最精彩的节目才得以很好地呈现出来。

作者单位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组、《胜利日》特别节目组

猜你喜欢
特别节目演播室时政
北控人荣登CCTV“中国梦·劳动美”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
“中国梦·劳动美”
——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在北京精彩上演
《记忆》春节连播“合家欢”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