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播与“活化”文化遗产
——以社火题材电影为例

2015-03-18 22:49文/刘
传媒 2015年18期
关键词:社火舞狮舞龙

文/刘 涛 钱 钰

影视传播与“活化”文化遗产
——以社火题材电影为例

文/刘 涛 钱 钰

文化遗产传承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有将影视传播与“活化”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历史传统。当下,“活化”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但彰显了影视传播对“活化”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也为丰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影视传播 活化文化遗产 社火文化

长期以来,影视作品在中国都是公认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如诞生于1905年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的就是被视为国粹的京剧。1949年以后,与水墨画、皮影戏、木偶戏、古典小说、戏曲、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形式、文化产品相结合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数量迅速增加,涌现出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朝阳沟》《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智取威虎山》《西游记》《红楼梦》等一大批影视精品,不仅深受国内观众的喜爱,还曾屡屡斩获国外大奖,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遗产的“活化”是当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活化”的着重点则是在从不同的视角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诠释、解读,努力弘扬其中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价值,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利用能够与现实中常变常新的社会生活相融相通。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此为契机,“活化”文化遗产对促进中国现实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越发得到重视,同时也为彰显、发挥影视传播的社会功能,丰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大众传播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理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传播的“三功能说”,即环境监视功能、协调社会功能和传承社会遗产功能。他认为,这三项功能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1959年,美国伟大建筑师赖特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四功能说”。20世纪80年代,施拉姆对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划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上述几种论说都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三功能说”中,传播是保证前人的经验、知识、智慧等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在“四功能说”中,大众传播通过信息、价值观和规范的代际传递促进了个人对社会的融入及认同;在施拉姆看来,社会遗产和法律、习俗的传递则同属于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

相较于其他大众媒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视觉、听觉、时间、空间、表现与再现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直观性强、娱乐性强、多元化体验的特点。在中国,已形成将影视传播手段与有扬弃地继承文化遗产相结合,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历史传统。目前,以影视传播与“活化”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相关影视作品的实证性分析还十分缺乏,既不利于全面认识影视传播在文化遗产活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影视传播的积极社会功能。

二、社火题材影视作品简析

社火文化是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它起初是指民间鼓乐和“百戏”活动,现在则通用于节日、庆典或庙会期间举行的,具有民间聚会和公开表演双重属性的各种文化活动。社会文化的主要形式有鼓乐、歌舞、戏曲、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武术、杂技、焰火等,许多都被列入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上映的一些电影中,社火已经由昭示事件发生背景(时间、地点)、丰富故事情节的“附属”地位被提升至能够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主要人物性格乃至串联整部作品叙事线索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研究、分析这些作品,不仅有利于展示影视传播在文化遗产“活化”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也可以为探讨文化遗产的传承变迁、创新发展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1.《狮王争霸》。上映于1993年的《狮王争霸》是一部以舞狮为主题的“黄飞鸿电影”。黄飞鸿的绝伦狮艺在以舞狮竞赛为主线的《狮王争霸》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该片把精彩的武打和狮子出洞、狮子滚球、狮子采灵芝、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飞铊采青等舞狮动作融合在一起,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舞狮技艺的磅礴气势和跌宕激烈的表演情节。许多观众20余年前在电影院第一次观看《狮王争霸》时,就折服于片中舞狮表演的精彩。《狮王争霸》于1994年获得“第1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合拍片奖”。在该片上映的20年后,还有很多人认为《狮王争霸》是徐克“黄飞鸿系列”中最好、最重要,也是最有激情的一部。引人瞩目的还有影片中围绕舞狮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影片开头那辆急速前进的火车昭示了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黄飞鸿身上寄托着导演的社会理想与抱负,表达了他对调和中西方文化冲突、武力的历史作用和未来中国强国之道的思索。

2.《花腰新娘》。2005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云南红河影业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联合摄制的电影《花腰新娘》上映。该片以舞龙为切入点,刻画了云南石屏花腰彝(彝族的一个分支)地区传统风俗的变迁。影片中以女子舞龙队参加省级舞龙大赛为中心事件,巧妙地把当代花腰彝女性对归家和舞龙这两种习俗的纠结集中于女主角凤美一身,在未婚夫妻凤美和阿龙之间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

《花腰新娘》在国内获得一系列大奖,当年广电总局将其作为重点影片之一向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推荐,该片不仅提高了地方文化知名度、改善了地方文化形象,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价值。如:女子舞龙可以被引申为所谓“凤舞龙”,是一种颠覆传统性别观念(男尊女卑)的隐喻;舞龙的花腰彝女性容貌俊俏,身姿绰约,服饰艳丽,她们在青山绿水之间舞动色彩斑斓的长龙,具有极强的镜头表现力;舞龙并非汉族民间特有的社火形式,由于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的“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它在侗、壮、苗、瑶、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许多地方也都十分流行,以舞龙为主题具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意义。

3.《阵头》。阵头是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地区的一种社火。阵头分为文阵和武阵,经常在庙会和民间庆典、婚丧仪礼中进行演出。2012年,以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阵头》在台湾上映,在2012年的春节档中异军突起,在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中获得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提名,在第14届台北电影节中获得最佳剧情长片奖提名。

在有关《阵头》的诸多影评中,其卖座的原因大都被归为“青春励志+家庭伦理+传统文化”的成熟模式。而从社火文化传承的角度,《阵头》能够被台湾观众接受,社火文化的去宗教化和时尚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入新的元素,成为新样式。在电影《阵头》中,父亲是坚决固守传统,坚持阵头的表演出场方式、舞步、阵头的鼓点节奏、表演者的舞台道具和装扮服饰都要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儿子阿泰却认为如果不对传统的“阵头”进行再创造,就会因为科学的进步、神明的去魅而失去自身的活力。阿泰给阵头带来的改变首先体现在表演形式上,他突破了阵头“不能登舞台”的旧例,让“太子爷们”走向表演台,走近观众,与观众互动,甚至进行环岛游行。其次则是表演内容增添了许多的现代元素。如服装不再完全沿袭扮神的传统装扮,当表演者以本色出演时,或低头沉浸于鼓声,或昂扬兴奋,或挥汗如雨嘶吼的表情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阵头表演的振奋、激昂和力量;现代的舞台灯光、舞台效果,弥补了传统阵头表演舞台效果不佳的缺陷,使表演更具震撼力;演出背景的动感配乐和近乎于街舞的表演步法,都充满了时尚的律动感,极其符合现代青年的审美观。

三、启示与建议

“传播学研究的任务,是寻找正确发挥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机制和规律,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其消极功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叫座又较好”的《狮王争霸》《阵头》与“叫好不叫座”的《花腰新娘》相比较,虽然故事发生的地点、时代背景、演员阵容、情节设置都存在很大差异,但观察对社火文化的传播效果,梳理其中反映出的社火文化变迁与历史演进、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社会心理转换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还是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推动和发挥影视传播对“活化”文化遗产的深入探讨作用。

1.辩证认识传承与变迁的关系。大众传播是具有传承文化遗产功能的,但这个传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地把前人遗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而是加入许多以往没有的新东西。如黄飞鸿电影之外的舞狮与功夫的联系并不一定十分紧密,很多派别的舞狮也没有显示出像电影中那么强的攻击性。尽管《花腰新娘》可以被视作一幅较好地展现了当代民族地区风俗变迁状况的现实“风情画”,但影片展现的多种花腰彝风俗(包括归家在内)并未得到当地居民的完全认同。这些差异的发生有的是来自制作团队出于增强艺术美感考虑的创意,有的则可能是出于学者的研究和制造影片市场推广“卖点”的需要,只要不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故意的歪曲、贬损,就属于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随着社会的变化,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在传承延续的同时也必然会发生不断的变迁。

2.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社会价值。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是多方面的,如果在活化过程中只是突出其娱乐、“狂欢”、祈福等侧面宣传,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失去来自现实生活的有力支撑。以社火文化为例,历史上,社火曾将(村社)祭神、“狂欢”、祈福、驱邪、民间艺术等不同类型的集体性活动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里长期发挥着祭祀、礼仪、娱乐、庆典、禳灾、教育、社会组织以及商业贸易等多种重要社会功能。现在,情况虽然已经与百余年前有所不同,但其作为一种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功能多样的复杂文化事项之本质却并未改变。《狮王争霸》中的舞狮承载了厚重的家国情怀,展示了典型的清末岭南风情。《花腰新娘》中的女子舞龙彰显了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和云南边疆的民族和谐,充满了清新淳朴的民族地区生活气息。《阵头》其实常常被认为是一部雅俗共赏的青春励志电影,也带有浓郁的闽南、台湾特色。

3.积极促进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已经多元化。通过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可以迅速查询到许多关于文化遗产的信息。总体上,对于影视传播来说,其在弘扬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延续文化遗产负载的文化脉络中的特殊作用并没有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与其他传播方式之间的良性互动也还并未形成。以上述社火题材电影为例,尽管《狮王争霸》《花腰新娘》《阵头》等影片已经证实影视作品对南派舞狮、女子舞龙和阵头让更多的人熟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相对于社火文化产业和社火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以社火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数量却不多,其中能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更是寥寥无几。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广电总局重奖《花腰新娘》100万元[N].云南日报,2005-04-15.

[3]朱凌飞.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J].民族研究,2007(01).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社火舞狮舞龙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舞龙
闹社火
迷宫弯弯绕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中秋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社火,耍起来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