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日民歌中的诗词元素

2015-03-19 05:23龙洁虹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比兴衬词参军

龙洁虹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太行抗日民歌真实地记录了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作为抗战文化的一种形式,太行抗日民歌在宣传抗日,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太行抗日民歌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古典诗词许多优秀的元素,如比兴、对偶、衬词、复沓等,这些诗词元素的运用,使太行抗日民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了更完美的艺术欣赏性。

一、形象寄托之比兴

比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增加诗歌内容的生动性,提升所咏形象的感染力,如诗经中的《关雎》和《氓》。在太行抗日民歌里也留存着许多运用比兴手法的例子。如《动员抗战小唱》中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

“红眼那个圪针呀扎人死里疼,东洋那个鬼子呀同胞们,实呀实在凶。

漳河湾那个杨柳树众呀众人栽,要打那个东洋鬼子同胞们,大家一起来。……

吃菜那个要吃呀白呀白菜心,受苦人快报名同胞们,参加八路军。”[1]

全篇用“扎人死里疼的红眼圪针”、“需要众人栽的漳河湾杨柳树”和“要吃白菜心”起兴,引出“凶残对待老百姓的东洋鬼子”、“需要同胞们一起打的东洋鬼子”和“参加八路军”这三组正题,每一组的正题与所比之物都有高度相似性。比兴手法的应用,使抗日道理通俗化,起到了宣传抗日,唤醒民众的目的。

《当兵要当八路军》里唱到:“吃枣要吃里外红,当兵要当八路军;走路要走毛主席的路,打仗要跟朱老总。”用“里外红”的好“枣”引出“走毛主席的路”是一条阳光大路,从侧面表明当八路军的光明前途,激起民众的参军热情。《两相爱》:“石榴开花对对红,咱俩感情深,今日里来相会,心里喜盈盈。”用“石榴开花对对红”避免了感情的直露,体现出一种含蓄美,增添了民歌的审美内涵,使境随意生。《实行民主》:“三月桃花开满园,民主实现在眼前。”实行民主对百姓而言就像阳春三月的桃花,是一种新气象,让人充满了美好的遐想。

比兴手法的运用扩大了情与物的张力,丰富了民歌的想象空间,增加了民歌的韵味和感染力,使民歌要表达的意思更凝练更形象。

二、遣词造句之对偶

所谓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反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古典诗词中对偶修辞的运用比比皆是,而民歌中的对偶主要表现在腔句的对称上。“最简单的对称形式是上下句同腔同调(有时落音不同)的并行结构。[2]53如《彭老总在麻田》

“太行山呀高又高,漳河水呀清又清,……

伫马战火里,沙场显神通,抗日战争运筹人,闻名中外老英雄……。

雪压冬梅梅更红,雨打劲松松更青,八年非寻常,打败侵略军,

光辉形象留人间,英雄浩气贯长虹。”[3]

高大挺拔的太行山与清澈透明的漳河水相对出现,傲雪冬梅和遒劲青松相互映衬,展现出彭老总的高洁品质和英雄气概,也道出了百姓对他的景仰与爱戴之情。另一首歌唱八路军爱民,国民党军队扰民,日本兵烧杀抢掠的民歌《穷八路富“中央”》也用了对偶的手法:

“穷八路,富“中央”(指国民党部队),想发洋财当“老皇”(指日伪军)。

穷八路,打胜仗。爱百姓,打老皇。全凭小米加步枪。

富中央,腿很长。扰百姓,要抢粮。听见枪炮声先跑光。

日本兵,坏心肠。烧杀抢,要“三光”。逮住他剥他皮来抽他筋。”[4]

曲中通过三支军队在对待老百姓的态度、装备和行为方面的差异的对比,将八路军亲民爱民的本色、国民党部队的临阵脱逃,日本兵的凶残险恶都凸显了出来。

总之,对偶手法的运用使抗日民歌的歌词句式整齐,要表达的主题更加明确,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

三、填补音节之衬词

衬词是我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如《诗经》和《楚辞》中常用的“兮”字。在传统民歌的歌词中也常穿插一些由语气词、感叹词、象声词或形声词等构成的衬托性词句来填补音节。这些词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和正词配曲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更散发出无尽的魅力。衬词的插入,对地方特色的体现及音乐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行抗日民歌的衬词主要表现为句中衬、句尾衬和句中句尾衬。

(一)句中衬

句中衬,衬字(词)一般不会引起音乐结构上的变化,只是在句子内部起到调节节奏,渲染气氛的作用,也可以增加民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红都炮台》

“红都呀炮台修哩牢,四围呀围墙,同胞呀,两丈多高。……

民兵呀同志,把炸药往上运,轰隆隆把地洞,同胞呀炸了个碎粉粉。

妇女呀儿童齐出动,挑饭菜担茶水,同胞呀,前线去慰问。

六月呀二十四,天明四点半,红都呀炮台,同胞呀,完了蛋。”[5]

歌词中的衬字“呀”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传递出军民齐心协力成功攻破红都炮台的激动心情。《春耕曲》“春雨下在南山上,到处人们春耕忙,今年养种要努力,每亩增产三升粮。起不冷登巧啊巧三升粮,的儿生的儿生的儿生的生,每亩增产三升粮。”[6]句中的“起不冷登巧啊巧”、“的儿生的儿生的儿生的生”的衬句,营造出了欢快的氛围,既表达出农民春耕的喜悦,又丰富了音乐形象。

(二)句尾衬

有些民歌为了求得节奏上的变化或增强曲调的地方色彩,往往在句尾插入衬字。这种衬腔,“多用语气衬词,一般只作为乐句内部的垫词或句尾补充来使用。”[7]

《秀英告状》:“十八上爹娘把亲订,配了个女婿不碰心哟嗨。哎哎咳哟,配了个女婿不碰心哟嚎嗨。”衬句与正词浑然一体,如泣如诉,道出秀英对婚姻的不满。《四季生产》:“种高粱,带小豆,玉茭溜在地里头,小妹妹地堰边栽上绿豆唉咳哟。唉咳唉咳哟哈哟,小妹妹地堰边栽上绿豆唉咳哟。”[8]剧中的衬句与正词配合,成为整个腔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出小妹妹在播种时那种欢悦的心情。

(三)句中句尾衬

“句中衬”与“句尾衬”联合使用是民歌中用的最多的衬词方式,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声、词交替的格局。“这类衬腔不仅具有承前启后,渲染气氛的作用,还有着扩大曲式结构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歌词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曲调的音乐形象。”[9]

《太行民兵》“太行山呀哎高又高呀哎,开展游击哈哈咳好地方呀哎。啊格呀呀呆啊格呀呀呆,开展游击哈哈咳好地方呀咳。”《建立民兵》“第一要呀唉站岗放哨唉,敌探汉奸哈哈唉不让跑呀唉。第二要呀唉送情报呀唉,迅速准确哈哈唉要牢记呀唉。第三要呀唉破坏路呀唉,割敌电线哈哈唉不留情呀唉”。[10]句中的衬词使歌词的句法、节奏分明,句尾的衬词扩大了腔调的结构,起到了平衡、呼应的作用。

另外一些惯用衬词与方言紧密联系,纯朴而浓郁地体现着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地方特色。如“呆”“呀哎”“哟嗨”“啊格呀呀呆”等等。

四、谋篇布局之复沓

复沓,即是诗歌中的重章迭句。这种章法的特点是各章格式相同,只替换其中的部分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描摹刻画,达到尽情尽兴的目的,“从而产生一种回旋跌宕、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11]54如诗经中的《蒹葭》《硕鼠》等。太行抗日民歌《参军请茶歌》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头杯茶敬我的爸,儿去参军你管家,刀拉刀来米少米来,别误支前抬担架呀刀拉梭。

二杯茶敬我的妈,儿去参军你莫牵挂,刀拉刀来米少米来,要给军队多纺花呀刀拉梭。

三杯茶敬我的哥,我去参军你种禾,刀拉刀来米少米来,民兵出击不要脱呀刀拉梭。

四杯茶敬我的嫂,我去参军妯娌好,刀拉刀来米少米来,勇把宣传重担挑呀刀拉梭。

五杯茶敬我的妹,我去参军你陪嫂睡,刀拉刀来米少米,莫忘天明撤地雷呀刀拉梭。

六杯茶敬我的妻,我去参军你少哭啼,刀拉刀来米少米来,多为前方做寒衣呀刀拉梭。”[12]

整篇以敬茶为引子,反复吟唱,层层递进,唱出了对全家人的叮咛和牵挂,将参军当兵的光荣感和保家卫国的情怀全方位地展现了出来。

复沓手法的使用,使民歌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演唱起来更具音乐美。

民歌与古典诗词有着内容和创作手法上的相似性。民歌为古典诗词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古典诗词对民歌的发展又起到反哺的作用。太行抗日民歌运用比兴、对偶、衬词和复沓等诗词元素,使人物的塑造更加鲜明,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为抗日民歌的广泛传唱奠定了基础。

[1][3][4][6][10][12]长治市委宣传部.太行抗日歌曲100首,1995.

[2][11]朱传迪.试论民歌结构与古典诗词的关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4):49-56.

[5][8]左权县文化馆.桃花红杏花白(左权民间歌曲选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4.

[7][9]申旭光.民歌中衬词和衬腔的表现力[DB/OL].2009-11-3http://www.studa.net/Music/091102/09423256-2.html

猜你喜欢
比兴衬词参军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探究《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