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子理发业行话浅析

2015-03-19 05:23薛琳千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长子谐音方言

薛琳千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历史悠久的长子理发业,以其精湛的技艺传承至今,闻名中外。长子的剃头手艺人自清朝开始出现,很多劳动人民都认为在当时不利农事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理发这个行业是生存的更好选择。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长子的剃头匠走出县城,把这门手艺传向山西境内各地,逐渐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形成了具有行帮性质的理发行业社群。理发行业社群作为社会上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团体,剃头手艺人经常在相互交流时创造并使用一些外行很难听懂的术语作为他们理发行业的专门用语。这种基于特定的社会团体的语言变体,在社会语言学中统称为“行话”。

不少学者曾对长子理发业的历史源流及其技艺传承进行了走访调查和论文综述。一方面是对理发文化的历史流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是对解放前长子理发艺人常用的理发行话进行细致的分类选例。

长子理发业行话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清代中叶,长子剃头匠手抄罗祖所创《净发语》,行话作为拜师学艺的必修课口授心传。[1]173-17419世纪40年代末期,理发业行话随着理发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不断进步,手艺人地位逐渐提高,理发业行话被看作是封建残余,受到严重打击,几乎没有人再使用了。剃头手艺人为了方便交际而创造的这种辅助补充性行话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再到彻底消亡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行话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变体,在语言学的研究中也很有价值。

一、长子理发业行话的语言特征

(一)语音方面

因为理发业最早兴起于长子县,所以行话的发音同晋东南方言语音的特点一致。从声、韵、调来看,有20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4个韵母、8个声调(不计轻声)。[2]511-512它的词形丰富,符合汉语中复音词占主要地位的理论。既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也有三音节词,但以复音词占优,未见到四个音节以上的词。当理发业传入其他地区后,行话的发音也因地而变,说话人都用各自的方言发音。剃头不同于其他行当,不太讲究吆喝。剃头匠招呼生意多用一种名叫“唤头”的家什。发出“嗡嗡嗡”的声响,呼唤人们出来剃头。

(二)词汇方面

1、行话在选择词语时很少用虚词,大多数都用实词。在旧社会,担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给人民剃圪脑,被看作是一种下九流的营生,经常被恶势力欺凌,同行之间创造了这种外行人听不懂的行话来求得安稳,保护自己的饭碗。同时,这种行话也适应于同行间回避顾客的交流,尤其是对顾客头型、发型以及涉及金钱的说法更要回避外人。所以换用的新词大都是具有实在意义的常用实词,讲究业务实用性。

2、由于当时从事理发业的劳动者大多文化水平比较低,甚至有一部分是文盲,所以行话的用词倾向通俗化,词义具体、简单,但不失形象生动。例如,在行话中用“气筒”来称“鼻子”,人用鼻子来呼吸,一进一出就像气筒一样;用“哼哼”来称“猪”,猪在进食的时候发出哼哼的声音;用“咬牙”来称“锁”,锁咬合的过程就好像人咬牙。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非常形象生动。

(三)语义方面

有一些行话带有明显的语义色彩。通过对行话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剃头匠在选用新词时常选一些惯用的有明显倾向的语素,附加浓厚的感情色彩。有很多新换用的词的附加义都是汉民族在长期使用词语的过程中,约定俗成地赋予了这些词一定的作用,使得它们可以表达一定的情感。这一特点在表示亲属称谓和人物的词中有明显体现,爱憎色彩分明。例如,用“老实汉儿”称“父亲”,用“一奶同”称“兄弟姐妹”,就是正面的、积极的,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之情。而用“倒啃的”称“要饭的”,用“嚎天的”称“警察”,“嚎天”在生活中长作为“狗”的代称,[3]300-301这些是负面的、消极的,也充分体现出当时人民对社会中某些人群的厌恶。

二、长子理发业行话的构词法

理发业行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补充性语言变体为理发行业内交流服务,由于其服务人群的整体文化水平低,所以它的构成方式相对简单,大多采用方言词汇,但仍然有规律可循,其中也不乏形象生动的表达。侯精一先生曾对山西理发社群行话的词类条目做过调查统计。“本词条收录的条目约有二百条,按意义大致分为理发、身体、亲属人物、姓氏、饮食、服装、居住、动作、性质状态、计数等十一类。”[4]130-142通过对分类词表的分析,大致认为理发业行话的构词法都是取与普通话词的某一特点相联系的行话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比况

比况就是用某一事物跟类似的事物相比较,进行比照。这种构词方式大都是通过联想实现的,由于这一事物而想起了其他的与其相关的事物。通过联想来构词是长子理发业行话中最常见的构词方式。长子理发业行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分形、音、义三个方面。

1、比形

主要用于人们可以用感观直接觉察到的有形象的实物。选取原词的某个标志性特点作为桥梁,换用新的具备这个特点的词来替代。前后两个词选取非常精准,形象生动,便于口语交际中记忆和应用。例如:

木耳——耳朵 通枝——梳子

盘子——脸 刺条——黄瓜

条儿——毛巾 苗儿——头发

长条细——面条;路

四方四——方的指的是桌子、酱豆腐、豆腐干等呈方形的东西。

圆上圆——圆的指的是月饼、元宵等圆形的食品。

2、比音

这些换用的新词往往本身就是象声词,反映原词的形象是直接的。它是用声音来反映并替代发出这种声音的形象。例如:

咯咯儿——吹风机。早先的吹风机声音比较大,就像鸡啼的声音“咯咯咯”。

哼哼——猪。根据猪寻找食物时发出的声音比况。

绵绵——羊。根据羊的叫声比况。

——钟。根据敲钟的声音比况。

咪咪——猫。根据猫的叫声比况。

3、比义

前后两个词意义上相关联,新换用的词通过比喻的手法反映原词的某个义项。例如:

涮茬儿——洗头 刻影儿——电影

托掌的——手 温台——炕

顶盖儿——帽子 气筒——鼻子

圪叉飞飞——报纸

(二)影射

影射就是借甲指乙,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者来说明另一种事物。应用在写作中通常有暗示、引导、提示和借喻的作用。这种构词方式在长子理发业行话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磨子——推子 夹子——剪子

眉轮儿——眼睛;眼镜儿

沙包——肚子 龙根儿——水

温蹲子——铁壶、瓷壶

桔块儿——米 气轮儿——女性乳房

(三)描述

描述即描写叙述,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对某一事物进行形象化的阐述。例如:

稀稀——稀饭 圪翻翻——烙饼(名词)

辣疙瘩——姜 水上飘——茶叶

臭腿儿——袜子 壳壳儿——屋

亮子——窗 咬牙——锁

直条蹄儿——牛马骡驴。“直”在行话中是“四”的意思。

(四)借用

借用是指借别人的东西来临时使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借代,通过借用别的事物来代替描述对象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这里的本体和借体之间相互可以替代的前提条件是它们必须是相关关系,所以不具有相似点。在长子理发业行话中,行话借用长子当地方言中的某个已有的说法来作为行话词,借用来的行话词义与原有的方言词义多是相关联的。例如:

箩框儿——行话指“腿”(不包括“脚”),长子方言箩框儿是指箩面是支撑箩的长方横木支架。“腿”支撑身体,“箩框儿”支撑“箩”,所以,行话用“箩框儿”表示“腿”的意思。

辣——行话指的是“痛”,长子方言的意思是指姜、辣椒、蒜等有刺激性的味道。

蹲——行话指的是“坐”,长子方言的意思是指两腿弯曲到尽头,但臀部不着地。

圪桩——行话指的是“人的躯体”,长子方言指树的躯干。

圪针——行话指的是“胡子”,长子方言指枣树一类植物的针刺。

(五)谐音

谐音的运用,在诗歌、歇后语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表达特殊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而在长子理发业行话中的谐音只是选用了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两个字在意义上不相关,行话解释的是谐音构词之前的字的含义。例如:

不透风——盐。与“严密”的“严”谐音。

捏不严——张(姓氏)。与“张开”的“张”谐音。

割不断——连(姓氏)。与“连接”的“连”谐音。

滴水儿——兵。与“滴水成冰”的“冰”谐音。

探不着——糕。与“高低”的“高”谐音。因为放高了,所以伸手探不着了。

对口——碱。与“剪刀”的“剪”谐音。剪刀上下对口,对口才能“剪”。

以上是对长子理发业行话词语构词方式的举例分析,还有一部分词语搞不清楚是如何构造的,例如,计数的词语,一些表动作的词语等。

三、理发业行话的属性

理发业行话是理发行业内部群体口头交流使用的一种辅助补充性语言,通过对其分析认为主要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秘密性

理发业行话是理发行业内部为了隐蔽自己,保守全体的秘密,为避讳禁忌而创造使用的一种秘密语,秘密性是行业隐语的根本属性。这种秘密性主要体现在:隐语的使用者创制理发业行业隐语的目的就是不想为行业以外的人所知晓。

(二)口头性

理发业行话主要是在理发行业人员之间使用,仅仅用于口头上的表达,口语性较强。

(三)封闭性

理发业行业语不像汉民族共同语有特定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作为一种民族共同语的社会变体,它的使用主体有限,具有相对的封闭性。这种社会变体主要换用新词来替代原词,在进行交际过程中掺杂于话语之中,本义隐藏在换用的新词背后,避免外行人听懂,这样才能做到在特定的群体中传达特定信息。

(四)传承性

理发业不断发展,加入这个群体的人不断增加,要想拜师学艺,首先得与师傅交流,因而必须首先能听懂行话,学会说行话,然后才能学手艺,行话成为一门必修课。同时,由于其使用范围和使用者的相对固定,所以表现出一定的传承性。

(五)时代性

理发业行话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时间性。社会不断变化发展,时过境迁,推陈出新,往日的剃头匠到理发员再到理发师,揭示出在新时期对理发从业者人格、事业的尊重。行话作为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无需再用,曾经符合于特定时代的理发业行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理发业行话已没人使用,甚至很多长子县当地人也不知道它的存在。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密切联系着它的特定使用群体,不仅是行业内部的补充性交际用语,而且具有文化载体的双重特征。理发行业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文化习俗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理发业行话反映,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对于特定行业文化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1]史耀清.魅力长治文化丛书.民俗寻根[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3]长子县志.第五章.理发业[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4]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长子谐音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勇闯长龙阵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谐音词里的民俗》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谐音词的规则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水环境污染源调查
【活跃领域】:美食百年手艺撑起深夜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