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奸擅政对中唐文学生态的影响

2015-03-19 17:55杨健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贬谪

论权奸擅政对中唐文学生态的影响

杨健敏

摘要:中唐文学与当时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永贞革新之前,引起中唐大量诗人贬谪的主要原因不是宦官专权和党争,而是权奸擅政。权奸擅政在使朝政日益腐败黑暗,大规模朋党产生,加深皇帝对朝臣的猜忌,宠信宦官等方面起到加剧作用。对权奸擅政的研究有利于还原当时真实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唐文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中唐; 贬谪; 权奸擅政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G42)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进入中期,习惯上称为中唐。贬谪是中唐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而且比较突出的现象。尚永亮在其《唐五代文人逐臣分布时期与地域的计量考察》一文中指出,中唐贬臣中,文士所占比例“随着进士词科在文官政体中的作用强化, 这种比例遂升至40% , 至牛李党争时期更高达50% 以上”。[1]96中唐贬谪诗人及其诗歌集中体现了对文学发展颇有影响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因缘等。对中唐诗人贬谪成因的探讨,有利于还原当时真实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唐文学研究的发展。

很多人认为党争、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是唐朝三大弊政,因此党争和宦官专权是导致中唐诗人贬谪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对中唐诗人贬谪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在永贞革新之前,引起中唐大量诗人贬谪的主要原因不是宦官专权和党争,而是权奸擅政(即皇帝和朝臣之间的矛盾)。如代宗朝被贬诗人主要是坐元载事。《资治通鉴》记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元载专横,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王缙附之,二人俱贪。载妻王氏及子伯和、仲武,缙弟、妹及尼出入者,争纳贿赂。又以政事委群吏,士之求进者,不结其子弟及主书卓英倩等,无由自达。”元载贪污受贿,左右朝政,触怒皇权,引来杀身之祸。这时朋党的规模还很小,主要是权臣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再如德宗朝较大规模的贬谪是坐杨炎事和窦参事。以杨炎事为例,杨炎恃才傲物,把持朝政,不把德宗放在眼里,使德宗生杀他之心,后来德宗借杨炎建家庙之事将其处死。德宗后来说:“卿杨炎视联如三尺童子,有所论奏,可则退,不许则辞官, 非特祀恶之也。”[3]4380

为什么在永贞革新之前,引起中唐大量诗人贬谪的主要原因不是宦官专权和党争,而是权奸擅政呢?

1.宦官专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宦官专权是从宦官监军开始,逐渐到插手司法,最后干预朝政。唐肃宗命宦官李辅国典兵,开了历史的先河。自此,宦官借助军权,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进而干预朝政。李辅国“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救,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 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三司府县物狱,皆先诣辅国咨案,轻重随意,称制救行之,莫敢违者”。[4]5883宦官鱼朝恩更甚,“好于广座谈时政, 凌侮宰相,朝廷政事有不豫者, 辄怒曰? ‘天下事不由我乎’?”[4]1569但这时宦官的权力还在皇帝的控制范围内,权力的大小也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恩宠程度。因为还没有形成定制,所以其权力很不稳定,随时会被剥夺,李辅国、程元振和鱼朝恩就是因为侍宠生骄而被杀。自代宗杀了鱼朝恩,取消了宦官典领禁军的权力后,宦官的气焰低沉了一段时间。但是到了德宗朝,宦官不仅掌握兵权还干预司法,设立“内侍狱”,打着皇帝的招牌来处理司法案件。“贞元三年十月, 擒获谋逆贼李广孔等六人, 令中官王希迁鞫之于内侍诏狱, 皆款伏。( 窦) 参令三司覆验, 诏从之”。[5]6158但这时的“内侍狱 ”只是奉旨行事,不是常设机构,也没有固定的审理程序。情况到了宪宗朝和穆宗朝就很不一样了,“内侍狱 ”由临时性机构发展为常设司法机构,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宦官的权力也随之进一步加强。后来皇帝又设立了神策中尉制,让宦官控制神策军,这更让宦官有恃无恐,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宦官以神策军为后盾,争权夺势,以神策狱代替内侍狱,使皇帝听命于自己,“万机之与夺任情, 九重之废立由己”。[3]4759

2.宦官与朝官的权力斗争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一开始宦官势力受到君主和大臣的约束,只能隐身幕后干预朝政,较少与大臣正面冲突,如高力士干预朝政的途径,主要是揣摩皇帝的心意,审时度势,提出建议,再由皇帝下旨发号施令,因此没有和大臣发生直接冲突。到了宦官掌握神策军兵权和定策大权时,他们也没有直接干预朝政,因此当时的宰相还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 如“大中故事,对延英,两中尉先降,枢密使候旨殿西,宰相奏事已毕,案前受事”。[2]5879朝臣与宦官当时也有斗争。兴元元年正月, 萧复对德宗说: “宦官自艰难以来,多为监军,恃恩纵横,此属但应掌宫掖之事, 不宜委以兵权国政。”[2]7810宪宗元和七年, 宰相李绛上言: “京西、京北皆有神策镇兵,请据所在之地士马及衣粮、器械皆割隶当道节度使,使号令齐壹, 如臂之使指, 则军威大振, 虏不敢入寇矣。”[2]7312但是当时皇帝不信任大臣,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宦官也心存忌讳,不敢明目张胆,一般采取暗中行事的方式干预朝政,所以中唐由宦官直接引起的贬谪并不多。直至懿宗咸通年间, 宦官才开始参与宰相延英议政。如咸通二年正月, 两枢密及宜徽使闯中书,宰相杜悰言:“ 内外之臣、事优一体, 宰相、枢密共参国政。”[2]27532公开承认枢密使干预朝政的权力。又如天复元年“(正月)丙午赦:‘近年宰臣延英奏事,枢密使侍侧,争论纷然,即出,又称上旨未允,复有改易,挠权乱政,自今并依大中旧制,侯宰相奏事毕,方得升殿承受公事’”。[2]8800天复元年十月,即废正月丙午赦书,“悉如咸通以来近例,是时,开延英,(宦官)全诲等即侍侧,同议政事”。[4]8055从此宦官逐渐从幕后走到前台,挟天子以令诸侯,明目张胆地干预朝政。

3. 党争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唐朝的朋党虽然产生很早,但前期党争只是在小范围进行,各党派都不敢明目张胆,多暗中行事,利用皇帝排挤打压对手。后来随着朋党势力的膨大,斗争规模逐渐变大,程度也越来越激烈。永贞革新后朋党之争开始白热化。从统计数据可看出,因朋党斗争导致大量诗人贬谪的是在宪宗朝和文宗朝,宪宗朝贬谪诗人多数是与坐王叔文党有关。文宗朝大和年间诗人中因朋党之争导致贬谪的占贬谪总数40%。到后来连皇帝都无法制止,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新唐书》曰:“呜呼!小人之能败国也,不必愚君暗主,虽聪明圣智,苟有惑焉,未有不为患者也。”[4]2545权奸擅政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是非常坏的,致使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权奸自恃有实权,贪污受贿,扶植势力,打击异己。柳宗元曾经感慨道:“今夫取科者, 交贵势, 倚亲戚,合则插羽翮,生风涛,沛焉而有余, 吾无有也。不则餍饮食, 驰坚良,以欢于朋徒, 相贸为资, 相易为名,有不诺者, 以气排之, 吾无有也。不则多筋力, 善造请, 朝夕屈折于恒人之前, 走高门, 邀大车, 矫笑而伪言, 卑陬而女句女俞, 偷一旦之容以售其技。”[6]2452这些权奸多为世家贵族,亲戚众多,门生和部属不少。他们一旦遭贬,牵连者众多,形成重大贬谪事件。如德宗朝,刘晏与杨炎有矛盾,“杨炎为吏部侍郎, 晏为尚书,各恃权使气,两不相让”。[3]2365杨炎坐元载事被刘晏所贬。等到杨炎入主朝政时,立马贬杀刘晏,家属被流放, 崔宁、令狐峘、崔造、杜亚和潘炎等数十人被连累。后来卢杞当了宰相, 与杨炎争权夺势, 互相争斗, 最终杨炎被贬杀,坐之者众。

权奸擅政还促进了大规模朋党的产生。随着官场争斗范围的扩大,由个体冲突转为群体性的倾轧。这种斗争越演越烈,导致后来大规模党争的出现。著名的“牛李党争”,即产生于宪宗元和年间。朋党之争成了永贞革新后最大的弊政,也是造成中唐诗人贬谪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朋党斗争导致大量人贬谪是在宪宗朝和文宗朝,宪宗朝因党争被贬诗人占总人数33%,多数是与坐王叔文党有关。文宗朝大和年间因党争被贬诗人占总人数40%,多与“牛李党争”有关。朋党之争加剧了官场倾轧和吏治败坏,引起了政局混乱和社会动荡,危害以至倾覆唐代政权。

权奸争权夺利, 结党营私,以恩仇为事,迭相倾轧,弄权乱政,这些加深了皇帝对朝臣的猜忌,使其更加宠信宦官。如代宗继位后,对朝臣颇有疑虑,倚靠宦官程元振和仇士良。德宗生性多猜忌,自贞元十年罢免宰相陆贽后,就不再任命宰相。后来径原藩兵作乱,德宗仓皇出逃奉天,回朝后就更加猜忌诸将,任命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为中尉, 使典宿卫, 宦官统领禁军遂成定制,这样一来,宦官便如虎添翼,更加肆无忌惮,及至宪宗继位,确立内枢密使制度。内枢密使与神策中尉内外相连,共同参与中枢决策,左右朝政。“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峋;甚而至于劫胁天子,如制婴儿”。[3]4760自穆宗至昭宗,除敬宗以太子身份继位外,穆、文、武、宜、懿、僖和昭七帝,均为宦官所拥立。

作为中唐弊政之一的宦官专权虽然是导致诗人贬谪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宦官专权主要采用隐身幕后,借君主和大臣之手干预朝政,较少与大臣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并没有直接引起大量的贬谪。中唐仅有一例是直接由宦官引起的,就是文宗大和五年文宗任用宋申锡为宰相,要他秘密铲除宦官势力,但因时机不成熟,计谋破产,导致十几人被贬。

总之,永贞革新前,权奸擅政是中唐的主要弊端之一,致使朝政日益腐败黑暗,促进了大规模朋党的产生,加深了皇帝对朝臣的猜忌,更加宠信宦官。对权奸擅政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还原当时真实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唐文学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永亮.唐五代文人逐臣分布时期与地域的计量考察[J].东南大学学报,2007(11).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 中华书局,1956.

[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4][宋]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5][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6][清]董浩.全唐文[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丁金荣

猜你喜欢
贬谪
苏轼的贬谪生活
贬谪对词人创作的影响研究
潮阳八千外 赤子一片心
刘禹锡政治讽刺诗研究
苏轼贬谪诗文中的隐逸情怀
出入之间:王禹偁的仕、隐取向及其抉择研究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柳宗元游记散文风格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