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大学的创建:基于文化管理的路径

2015-03-19 21:57刘奕涛
关键词:办学特色大学

刘奕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信息化、均衡化、现代化等趋势也日益改变着大学的办学环境、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规划战略。多元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为大学办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世纪机遇,另一方面使大学迎来剧烈又残酷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大学发展的现实挑战包括,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办学质量、制度建设和学术精神培育上尚存在较大差距;大学间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模式趋同化等弊端,以及至今还难以摆脱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化、官僚化的文化思维等问题,极大地消解了大学竞争的良序结构,制约了大学总体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政治的高度强调,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我国大学要从变革制约大学发展的深层文化要素出发,明确大学特色发展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文化建构的内容和层次,通过文化管理积极向特色大学转型,这是大学在竞争和挑战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抉择。

一、特色大学中的文化:价值与功能

文化是特色大学的根基,特色是其本色。特色大学彰显特色属性的过程也是其文化的建构过程。大学文化为特色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存沃土和发展动力,而特色是特色大学的名片,它引领着大学文化建构的着力方向。所谓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大学内外部事务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图式和行为规范,并以制度形式、活动方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人类文化学家墨菲认为:“文化不仅告知我们应如何行动,而且也告诉我们对他人能够期待什么。”①[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第38页,王卓君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大学文化内在意涵着大学是什么、大学该如何发展和大学为谁发展的基本规定性,其在特色大学创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

(一)大学文化传统是创建特色大学的基础条件

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与历史厚重感的文化传统为创建特色大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规定性。大学文化传统是经由一代代大学人在大学办学的历史潮流中日益累积成的文化记忆,它传承了大学的基本核心价值,凝聚了大学人的共识,是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理念、信仰和取向的综合体。大学的文化传统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为大学的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结构上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特质。英国大学继承了英国绅士教育的传统,因而形成了大学注重优雅品质涵养的特色传统;美国大学受到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传统的影响,因而在办学历程中总是能显示出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和崇尚自由的特质。大学文化传统为特色大学的创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难怪乎英国高等教育学专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①[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第7 页,腾大春、腾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版。。

(二)大学文化变革是创建特色大学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同志认为,变革就是“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②习近平:《在2013 博鳌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腾讯网,2014- 04- 08,http://news. qq. com/a/20130408/000032.htm.特色大学在围绕其“特色办学”的核心问题上所采取的态度是革新而不是固守,与其说特色大学是一种办学模式,不如说是大学持续赋予其特色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觉的办学理念。因此,特色大学为了使其立基之本的特色更优质、更具竞争力,会更加倾向于拥护一种变革的文化。在特色大学中,文化变革不是摒弃多元文化,也不是抛弃大学传统,而是反思、明晰和建构核心价值,是对多元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规划,其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大学发展的各种推力和合力,使大学保持一种积极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自觉能力。

(三)大学文化特色是创建特色大学的成功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大学之所以是特色大学,就在于其建构了一种个性的、优质的和稳定的大学特色文化。“个性的”是指特色大学的特色属性是大学文化的整体展现,是大学理念和精神由底部到表层的自然生成和自然呈现,是大学师生共同自主和自觉而非刻意模仿的行为,是大学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与品格。“优质的”是指特色大学特色属性是大学高质量的办学水平的反映,特色大学以其优质的学风和质量吸引着师生,维护着社会声誉,从而累积着大学导向持续成功的基础。“稳定的”是指特色大学的特色属性是大学上下所认同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它不会随着大学领导者的更替,师生的流动以及环境变化而轻易变更,体现为对特色价值一份坚执如一的信守和珍重。大学文化特色是特色大学办学兴校的深层推动力,特色大学的建构过程也是大学从精神、制度再到物质结构上展现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色的过程。

二、构筑特色大学的基础框架:文化的层次分析

大学文化是大学产生精神力量的载体,“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文化底蕴中,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他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③王冀生:《大学之道》,第87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饱蘸大学特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水乳交融、内在联结共同构筑起特色大学的基础框架。

(一)特色大学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特色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处于大学文化深层次,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累积、凝练而成的大学人共享的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化内在决定着大学的办学理念、运行机制和办学定位,是其赖以运行的基础,具有强大的凝聚、导向和激励的功能。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看,特色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精神以及批判创新精神。自由精神是现代大学起源之初就具有的本质,它体现在师生的学术自由和大学作为整体的学术自治权利中。自由精神是大学坚守其核心价值和发展逻辑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发展和彰显其特色理念的原动力,一旦受到限制,“大学以及学者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会被摧毁”④[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第38 页,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如果说自由是人的权利,那么民主就是对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尊重。民主精神昭示了大学应是一个崇尚多样性、兼容并包和公正平等的场所。民主精神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诉求,也是大学凝聚共识,形成关于特色办学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前提。自由和民主精神的体现需要大学对人文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内化,也即人文和科学精神内蕴着学术自由精神的人性关怀与民主精神的客观理性。人文和科学精神的协调融合将会更大程度上促使大学在特色定位发展上激发更大的主体价值和创造性。批判和创新精神是大学开展原创性知识生产和更新的条件,也是作为社会良心的重要体现,反映的是大学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重构,有利于抵制大学同质化、雷同化的盲目发展。

(二)特色大学的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体现”⑤骆郁廷:《注重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载《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21 期。,是指渗透于大学各种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中为全体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规范、心理图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大学若要继续深化其特色化发展,就更须深刻把握和激发其制度的文化价值,因为制度文化凝聚着大学特有的治学理念和价值信念,并规范、约束和激励着特色大学的办学取向和行为。在人事、教学、学术、科研、服务管理、奖惩等制度建设中,特色大学更倾向于注重对这些制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把握与内化,凸显制度的人文性、学术性和校本性,弱化大学在特色化发展上的程序化、数量化、指令性的考评,从而激励和规范大学的特色化发展。特色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应坚持三个基本取向: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学制度的设计、安排和运作要以人为中心,凸显人文意义,反映人的价值与尊严,为人的持续发展提供无限的时空和可能性。当前我国大学在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上存在着“制度过密”和注重“制度刚性”忽略“制度柔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精神,增强了“官本位”和“市场化”的办学逻辑,制约了大学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注重发挥学术性。学术是大学的生命和基石,也是大学文化的特色要素,因此大学制度是学术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逐步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促进学术、行政和管理价值的融合和渗透,增强学术权力在大学管理中的作用。当前,教育部先后出台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将有助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凸显学术主体价值、明晰大学与政府关系、体现学术自治权利等,这将更深入而全面地为大学特色化发展祛除体制和机制障碍,有助于大学基于学术发展逻辑和自身实际创建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三是反映校本实际。大学制度本身深深地镌刻着大学特有的文化印记,因此制度建构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应彰显强烈的“校本色彩”,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课程自主等应成为制度文化建设的集中取向。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应该致力于拆除条块分割、等级深严的“制度藩篱”,促使大学成为大学人精神交往的“家园”。

(三)特色大学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既包括校园建筑、园林景观,也包括大学的仪式活动、象征物(如校训、校徽、校名、校歌、吉祥物)等。物质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可视化和显性化,因而它浸透着大学的特有办学理念和传统规则,能够使步入该校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的感染、陶冶和暗示。正如有学者指出,“大学的建筑应该有一种意蕴或者说‘物语’,它可以诉说大学的一种思想理念。”①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7 期。物质文化能为人们提供生活、学习、共事、交往的空间形态,促使人们在其中体验、理解、认同和内化大学特有的文化,从而有刊于创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独特教育意义的、充溢文化元素的效应场。可见良好的物质文化有助于凝聚共识,净化心灵和增强归属感。特色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应体现三种原则:一要从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上体现便利、美感和人性关怀;二要凸显大学的特色定位,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综合型大学与行业型大学、百年老校与新建院校因其办学使命、办学历史的不同,在建筑功能、学科设置和仪式风俗上应反映出差异;三要有体现大学个性形象和文化特征的标志性的象征物,它们构成了特色大学的标记符号和身份识别。

三、特色大学的创建:文化管理的路径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机构间竞争的激烈化,大学越处于变革传统和坚守传统的张力之中,就越有必要对自身的传统理性价值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和再审视,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深刻地把握特色发展的规律和着力点。这种全方位的反思和重构需要借助文化管理的模式,因为文化管理从文化价值的深层出发,能深刻地把握当代大学发展的现实诉求和管理局限,更重要的是它对大学文化的深刻反思与重构,通过内在联结的管理环节,促进大学特色发展的优化与提质,从而推动大学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的诊断与选择

文化诊断是基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对大学文化状况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鉴别和评价的循环过程,它贯穿于文化管理的始末,目的在于分析大学发展存在的挑战和阻力、机遇和优势,挖掘大学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找到支撑大学特色发展的优势项目和着力方向。“对当前高校组织文化状况作出鉴别和诊断是学校组织文化重建与提升的前提”②李芹、赵宜华:《高校组织文化状况诊断与重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 期。,可为学校特色定位提供正确的科学依据。文化选择是基于大学传统和客观现实之上所开展的符合目的性、规律性和特色性的文化自决。文化选择的目的性是指特色大学的建构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总体设想和目的规定,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选择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规律性是指文化选择的要符合大学特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凝练理念、科学定位、完善制度、学科均衡发展和以特色服务社会等;特色性是指要符合大学的传统和办学的能力、定位,大学所处的类别、层次等实际情况,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办学风格。可见,文化诊断和选择就是要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消除文化中的芜杂,祛除文化中的糟粕,萃取文化中的精华,凝聚文化中的优势,从而建构优质的特色文化。

(二)文化培育与优化

特色是需要经由历史的凝练的,特色大学的创建过程是大学特色文化由点到面、由量变到质变、隐性到显性的呈现过程。这一过程实质是文化的培育、整合、更新和优化的过程,目的是促使大学原有的特色因子发展成更优质、更高档次、更具适应力的新文化。然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结构性能(structural capability)以及文化氛围的建立,需要花费时间并以渐进式方式进行。”①B. R. CLARK. Sustaining Change in Universities:Continuities in Case Studies and Concepts.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03(9):111—112.因而,特色大学的特色文化培育,首先要在全校上下凝聚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反映了学校的愿景追求和目标选择,也是决定大学价值取向的内在依据。核心价值的形成降低了大学决策成本的消耗,有利于集中资源办出特色。其次,要形成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它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决策和执行中心。由学校行政领导和学者共同构成的驾驭核心,注重对行政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融合,因而常常被认为是整合共识、凝聚愿景的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力量。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对大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视和传承、他们的锐意进取和合作民主的精神,将发挥率先垂范的引领功用,将促使全校上下对大学关于特色办学的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坚守。再次,发展优势学科和加强科研。优势特色的学科是特色大学的标志,是大学服务社会的知识载体和增强社会声誉的根本。通过科研工作,深化学科建设,能够不断增强大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是大学特色内涵不断深化和优化的现实基础。最后,要在全校上下形成一种乐于接受文化变革的整体心态。“组织最需要的不是文化的平衡,而是当时局改变时,向适合的文化类型转变的能力。”②[美]卡梅隆·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第45 页,谢晓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坚守特色,并非固步自封。特色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在于不断丰富和优化,这需要大学形成勇于变革的文化取向和实践体系。大学要注重增强特色发展与个人价值的联系,为大学人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幸福创造独特的有机系统。当文化变革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和可见性时,文化变革就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人们一种乐于接受的习惯和生活方式,那么人们将会更加珍惜和坚守大学难能可贵的特色,因为特色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归宿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文化创新与辐射

文化创新与辐射是特色大学不断增强特色价值和深化特色内涵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是在文化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特色的内涵、内容和结构,持续地赋予特色的时代价值,彰显特色大学的文化个性和风格,以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应该强调的是,文化创新并非抛弃和否定传统,而是对传统采取在继承中扬弃、在继承和扬弃中拓展与创新的方式,大胆地改造与革新大学中不合时宜的组织和制度,促进特色更为鲜明、内涵更为丰富、质量更为优越、生命力更加旺盛的特色大学文化。这样的特色大学文化也将会跨越大学边界向区域社会进行辐射,不断地使自己的文化影响渗透进社会机体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对外的渗透性和引领性,从而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示范、引导和改造的作用。文化辐射是特色大学用以证明和支撑对社会发展作出实际贡献的方式,也是大学加深与社会理解、认同和沟通的方式,它有助于大学获得和维护社会声誉,更有助于为大学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促进特色大学文化的持续辐射需要坚守两个原则:一是特色大学要对其特色因子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品牌经营,应通过新媒体的宣传手段、提高教学科研服务的质量以及制度建设来宣传和规范特色大学的品牌及规划战略;二是特色大学要站在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度坚守自我立场,对社会发展保持一种超前和前瞻的态势,扮演社会发展的批判者和超越者。这两个原则将促使大学不断地完善自身特色的发展以追求卓越,不断地超越社会发展的局限为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文化。假以时日,特色大学的文化根基就会不断丰富与优化,就会不断地累积进而转化为大学成功的资本。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