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内刊学报编辑队伍稳定性建设的思考

2015-03-20 09:19韦承燕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内刊刊号办刊

韦承燕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广东省内刊学报编辑队伍稳定性建设的思考

韦承燕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广东省内刊学报编辑队伍由于出版管理部门与主板单位对内刊学报的重视程度不够、编辑缺乏专业培训及职称评定中的各种限制等原因,造成内刊学报编辑队伍的稳定性不高,影响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刊物质量,阻碍刊物的可持续性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和主办单位应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与制度支持,打破“内刊学报终身制”,提高内刊学报的编辑知识与业务水平,提高内刊学报编辑队伍的稳定性.

广东省内刊学报;编辑队伍;稳定性

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879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1265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87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50个.广东省共有137所院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有41所、独立学院17所、分校办学点0个、高职(专科)院校79所.[1]根据以上数据,对广东省高校的学报进行调查发现,4家普通本科院校学报没有公开刊号,15家独立学院学报没有公开出版刊号,而高职高专类的学报尤为严重,只有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深圳职业技术、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广州铁路职业技术、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几家学报有公开出版刊号,内刊学报占全省高校的62%以上,如此多的学报或学刊没有公开刊号,且现行的期刊审批制度使得内刊学报难以转正.这些内刊学报现阶段面临着诸多困境,成为制约内刊学报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现行的人事考核与评价机制,内刊学报编辑在编辑系列职称的评定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和公开学报竞争,使得内刊学报发展日趋困难.而在高校的评估体系中,学报也没有应有的位置,学报几乎被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种种原因造成内刊学报编辑队伍十分不稳定,很多编辑都把学报岗位当成“跳板”,没有长久打算,心思不在学报上,工作起来也敷衍了事.编辑队伍的不稳定,编辑素质提不高,直接影响内刊学报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影响刊物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广东省内刊学报编辑队伍的现状

1.1 人员偏少,人手不足

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学报编辑部至少达到“专职编辑季刊3人、双月刊5人,月刊7人”的最低标准[2],但是内刊学报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绝大多数没有自立门户,只是挂靠在科研处、教务处或者高等职业研究所等部门,主编往往由学校领导或部门领导兼任,编辑部工作人员一般为2人,甚至仅有1人.对广东省的高职高专内刊学报调查发现,60%以上的内刊学报编辑人员数量不符合配备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有1人办刊,更有甚者,全部都是兼职人员.兼职的编辑由于身兼多职,无法一门心思办刊,更无法潜下心来研究编辑学问,只是应付式地去编辑学报,缺乏专业理论与编辑技术支持,很难办出高质量的学报.

1.2 待遇偏低,流动性大

由于现行的管理制度使得内刊学报很难转正,内刊学报主板单位的领导对于这一“可有可无”的刊物难免不重视,不管是资金支持还是人力支持都明显不足.这就使得学刊编辑部被边缘化,变成一个编外组织,编辑部人员的待遇比教师或其他行政岗位低,直接导致编辑队伍频繁流动.

1.3 编龄过短,专业性不够强

内刊学报由于种种原因,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编辑编龄过短,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自身业务水平不够,与学报编辑的“学者化”差距极大.在编辑部这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化部门工作,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都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一旦可以调岗或有更好的单位,都会选择离开.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编辑队伍的编龄过短,专业性不够,很多人刚熟悉编辑部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甚至还没来得及学习基本的编辑技能就流失了.而兼职编辑更是以本职工作为重心,编辑学报也就成为了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只求完成不求专业,所以兼职编辑也没有心思去提高自身的编辑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如此不良循环,对编辑队伍的建设存在严重威胁,对学报的长远发展不利.

2 造成内刊学报编辑队伍不稳定的因素

2.1 出版管理部门尚未完全把内刊学报的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内刊学报角色被边缘化

内刊学报地位低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出版管理部门没有把内刊学报的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甚至有些出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期刊管理主要是针对有公开刊号的期刊,尤其是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好的期刊.学报在他们眼中发行量少、交流范围狭窄,没有任何的效益可言,因此对学报的管理本就不上心.而内刊学报更是学报群体中的弱者,“第三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出版管理部门基本视之为“鸡肋”,对它们实行冷处理的管理.很多内刊学报按照公开刊物的要求严格办刊,并怀着满腔热情申请公开刊号,但是他们的申请报告不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就是被束之高阁,或者是得到“上级没有下达指标”的答复,严重打击了内刊的办刊积极性.

2.2 现行的人事考核与评价机制及内刊学报编辑职称申报的局限性,造成编辑队伍极不稳定

现在,不管是普通高校、科研所对学生在读期间一般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高校教师及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晋级也同样对发表文章的数量与质量有着严格、明确的要求,这也是期刊赖以生存的重要力量.但是,这些文章的发表基本上都需要在有公开刊号的刊物发表,内刊学报即使质量再好,也没有获得承认的资格.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限制了内刊的稿源,增加了内刊学报对外稿和优质稿件的吸收难度.恶性循环下,内刊学报的办刊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让内刊学报的编辑人员产生无力感及职业厌倦.

而且,内刊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现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还是2009年实施的,里面对内刊编辑评职称有诸多限制.即使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内刊由于种种原因,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各种奖项的评比中,也不能与公开刊物相比.内刊编辑在科研和评奖方面也就缺少先天优势,这对评职称也是非常不利的.

2.3 制度缺失,很多院校没有单独成立学报编辑部,没有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专职编辑队伍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出版学报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学报编辑部,由分管校(院)长领导.”就目前的广东省高校的办刊情况而言,制度缺失都是常见现象,内刊学报几乎没有单独设立编辑部,多是附设在科研处、教务处或者高等职业研究所下面,几乎沦为附属单位.另外,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学报编辑部至少要有3-7个专职编辑,但几乎所有的内刊学报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多数学报最多只有两个专职人员,甚至只有一个专职人员包揽所有一切事物,其他人员由各专业、学科的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任.因此,内刊学报的编辑队伍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2.4 在高校的相关评估体系构建中,没有学报应有的地位

教育部2013年5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数据显示,高职(专科)院校超过了总数的一半.然而,在目前有关高职院校的评估体系构建中,并没有学报的应有地位.从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来看,产学研结合的8个评估指标受到各个院校的高度重视[3],但在指标的等级和说明中却只字未见提到学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4].学报是展示本校产学研结合成果的重要平台,但是却没有在评估指标体现中有所体现,这难免会影响学院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报的重视,不利于学报的发展.

2.5 培训机制不完善,内刊学报编辑缺乏培训机会

高校学报有关出版管理条例要求从事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出版专业技术资格.编辑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学报的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编辑人员对学报办刊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内刊学报几乎都是单位内部使用的,即使有对外交流,但交流面也非常窄,所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内刊学报的编辑管理不严,没有明确要求内刊学报编辑具备出版专业技术资格.另外,内刊学报由于不受学校重视,很多院校都是抱着“能正常出刊就行”的态度,对学报的支持有限,很难在编辑人员的进修学习、学术活动等方面提供时间、经费及制度保障.而内刊学报编辑大多是半路出家或兼职的,更需要加强编辑业务知识和编辑技术的学习,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拓展交叉学科的广度,这样才能提供办刊水平与办刊质量.

3 构建稳定的内刊学报编辑队伍策略

3.1 出版、人事管理部门转变观念,加大对内刊学报的扶持力度

新闻出版总署、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及省市教育主管单位,应该重视高校学报建设,尤其是内刊学报,多给予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支持,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社会地位,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成果和自我效能感,给予内刊学报编辑与普通高校学报编辑平等的发展平台.让内刊学报的编辑的职称评定之路能够更顺畅,稳定年轻编辑队伍.

3.2 打破“内刊学报终身制”

目前出版行业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内刊学报的发展存在制约因素,明显存在“内刊学报终身制”的现象.其实,很多内刊学报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进步,学术水平和编辑水平都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完全满足公开发行的要求,但就是因为管理机制的问题,几乎很少能成功申请公开刊号,即使有也是寥寥无几,对大多数内刊学报来说,申请公开刊号就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完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建立制度性淘汰机制,打破“内刊学报终身制”,对学报期刊资源进行适度整合,给予优秀内刊学报申请公开刊号的机会,才能提高内刊学报的办刊积极性,提高学报的办刊水平.

3.3 加强对内刊编辑队伍的培训,建设专业化的编辑队伍

编辑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学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编辑要有较强的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不但要求编辑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编辑的学者化,要求编辑除了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树立自己的学术专长,这样,编辑才能具有独特的眼光,才能提高编辑水平和质量.因此,有关管理部门和主管院校应该注重编辑人员的培训,首先要为编辑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和参加学术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时间保证,并从制度上进行保障落实,通过“走出去”,破除“闭门办刊”的弊端,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科学的最新动态以及编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积极鼓励内刊编辑人员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做到持证上岗,提高编辑队伍的专业化程度.3.4 主办单位提高对内刊学报的认识,提高学报的地位,加大对学报的支持

很多内刊学报的主办单位不能清楚认识到学报的重要作用,认为内刊学报是一个鸡肋式的存在,不能为学校提供经济收入,对学校的招生宣传也起不到重要作用,可有可无.因此对内刊学报的支持非常有限,地位边缘化.

内刊学报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报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对学报的重视,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前面已提到,学报编辑部的人员设置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如果内刊学报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要求,配备充足的人手,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精心挑选最合适的人才放到编辑部,而不是把编辑部当成一个教辅机构,放在边缘化的位置.提高学报地位的同时,在待遇和激励机制上,对学报编辑人员也应与学校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教师一视同仁,提高他们的待遇,促进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学报的办刊水平和质量.

3.5 内刊学报采取措施,提高质量,扩大影响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刊学报想要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待遇,首先要从内因出发,提高编辑队伍的自身素养,提高办刊水平和质量,在发展策略上应侧重于提高编辑素质、培育作者群、建特色栏目、借助网络宣传等途径,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虽然内刊学报的刊号是“省内”的,但是办刊思想应该是开放的,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规范树形象,以质量立地位,塑造特色品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品味与地位,引起主办单位和出版、人事管理部门的重视.

〔1〕教育部.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634/201305/151636.html.2015-01-15.

〔2〕许花桃,刘淑华.广东省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现状及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193-195.

〔3〕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 案[EB/OL].http://pinggu.yctei.cn/pinggu/ News_View.asp?NewsID=35.2015-03-20.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1/200407/1049.html.2015-03-16.

G237

A

1673-260X(2015)09-0222-03

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14年科研项目《广东省内刊学报编辑出版队伍建设的思考》(20140323)

猜你喜欢
内刊刊号办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内刊编辑的职业素质浅析
“中国知网”《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好机关企事业内刊的几点思考——以温州市委组织部《温州党建》为例
内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内刊加入期刊数据库有关问题分析
中国国情国力
中国国情国力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