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秉忠状元卷的文学文献价值

2015-03-20 14:39孟鹏程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状元文学文献

孟鹏程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科举考试自隋创立至清末共持续了1300余年,其中殿试第一名又称状元。他们经过十年寒窗,从数以万计的读书人中脱颖而出,是古代士子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状元在应殿试策问时的答卷称之为状元卷,这些试卷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但由于历史冲刷,加之战乱等人为原因,现存的状元卷在大陆仅有一份,即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珍藏的明代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可以说这份状元卷是国之珍宝,是研究明代社会的重要文献,也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真实写照。当前学界对状元卷研究较少,本文试从文学文献角度探讨状元卷的意义和价值。

一、赵秉忠及其状元卷

赵秉忠(1573年-1626年),字季卿,今山东青州郑母镇东郑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生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15岁补府学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加太子太保。

赵秉忠出生于明代青州府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赵秉忠的父亲赵僖为人忠厚,雅爱诗书。据《临朐续志-附录》载,赵僖曾为山西省文水县丞,甚为百姓所敬。其“稍长,眉目皎皎,动止轩轩,如松风徐行,玉雪静秀,望之翩翩仙也。”[1]赵秉忠自幼聪颖好学,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乡试举人,25岁中一甲一名状元,后“授修撰,历中允、谕德、庶子、少詹事,迁礼部侍郎,赠太子太保”。他于“甲辰知贡举,所得士多以文章勋业显”,“如张玮之介直,周顺昌之忠节,皆为一代名臣。”[2]

赵秉忠退隐之前,正值魏忠贤专断国政之时,此时明朝由盛转衰,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已全面激化。至天启四年(1624年)赵秉忠因不满魏的专横,辞官归隐青州状元府内,不久被罢官去职,于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年仅53岁。纵观赵秉忠的一生,可谓少年得志,青年中状元、步入仕途,一路从翰林院修撰升任礼部尚书,然其为人刚正不阿,不从流俗,后来遭受排挤,抑郁而终,可谓中国文人之悲剧,这也是晚明的时代悲剧。晚明社会矛盾与明神宗长期身居宫中,不理朝政,大臣消极政事息息相关。因而,赵秉忠的状元卷与其说是一篇对策文章,不如说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檄文,一篇对政治社会弊端深刻阐发的时文。

时间回到明万历二十六年,意气风发的赵秉忠赶赴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去年他刚在山东乡试考中举人,今年他参加京城的会试,又得到贡士之名。此时面对富丽堂皇的宫殿,面对当朝君主,面对危机四伏的王朝,面对黎民忧叹、社稷不宁的现实,站在殿试考场的赵秉忠必须尽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礼部官员公布了皇帝亲命的试题: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贡士拿起手中的笔,书写着治国理想、抒发着政治抱负。对赵秉忠来说,这是他人生一大幸事,是作为读书人的最高荣耀,是他期盼已久的神圣时刻。十余年积淀的才华此刻在胸中酝酿、升腾,娟秀的小楷、犀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在答卷中一一呈现,一份千古殿试状元卷脱颖而出: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有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动,知其出于人欲,而绝之必期于尽。爱憎也,则察所爱而欲近之与所憎而欲远之者,何人?喜惧也,则察所喜而欲为与所惧而不欲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视听注焉;勿曰非违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监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曰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曰吾为天讨有罪。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

臣谨对。[3]

这份大陆仅存的状元卷穿越百年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它由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在1983年捐献给青州市文物局,如今存放于青州市博物馆。今人能一睹这件千年状元卷的风采:状元卷为19折册页形式,试卷由礼部印制,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每折6行,行宽2.4厘米,天头8.6厘米地头3.3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第一面第一行有万历皇帝御笔“第一甲第一名”,下有楷书“弥封关防”四字印,之前两面书写考生的三代履历,可见明朝科举考试已形成标准化的模式。而《明史·选举志》则记载:“试卷之首,书三代姓名及其籍贯、年甲,所习本经,所司印记。”[4]1694正文为赵秉忠策问答卷正文,正文之后印有参加阅卷的九位大臣姓名,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户部尚书沈一贯,此外还有詹事府詹事与翰林院侍读学士等官员参与阅卷,可见明代的科举尤其是殿试有着严谨的阅卷制度:先由德才俱佳并由科举出身的大臣组成阅卷组,这些大臣往往来自六部的尚书或侍郎,或来自詹事府和翰林院,具有较高的资历和威望,由他们选出优秀的贡士试卷呈交皇帝,然后由皇帝决定前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此三人为进士及第。《明史·选举志》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4]1693由于殿试不存在罢黜问题,所以通过会试进入殿试的贡士都被列入进士二甲或三甲,前者称为进士出身、后者称为同进士出身。25岁的赵秉忠能高中状元,除了自身努力外,与这篇对策文针砭时弊、不事浮夸的行文特点密不可分,在世风浮华的晚明社会有这样的文章可谓难能可贵。

二、状元卷的文学文献价值

赵秉忠的状元卷代表了中国古代高级知识分子中精英群体的文学与政治理想,赵的状元卷及历史上隐没的殿试状元卷具有一定的文学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殿试以考察士子的文学素养为主,因而殿试试卷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珍品:诗的浪漫,赋的华美,策的雄浑,文的古雅都是时代风貌的展示,是文学思潮的缩影。古代士子为博取一时的功名而皓首穷经故不可取,然而他们作为文学史中被忽略的个体或才气横溢、议论风发;或学富五车、下笔千言;或忧国忧民、达人济世;或抨击时政、奋发激励,呈现出深厚的文学才华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具体言之,赵秉忠的状元卷文学文献价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关于科举的空白,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的真实资料,亦是晚明社会政治的真实写照,具有文献学的意义和价值。对状元卷的鉴定可以说是对版本鉴定的成功应用:鉴定状元卷的真实性亦需要遵循古籍鉴定之标准,从封面、卷端、用纸、墨色、装帧到图章、读卷官姓名详加考证,同时还要对正文中避讳字、纪年纪事乃至字迹进行考察,当得出其特征皆与晚明万历时代相符时,可以确定此卷系明代真迹无疑。当然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到文物鉴定中亦可增强鉴定之真实性。总之,文献鉴定是辨别文献真伪的前提与基础,状元卷的鉴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其二,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是一件珍贵的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明清科举有一条规定,考生必须用工整的馆阁体小楷进行答卷,而赵秉忠书写状元卷的字体是典型馆阁体,其特征是:古雅、温润、冲淡、工稳,因而不失为一件优秀的书法珍品。再看状元卷的文学特征,这篇状元卷虽有八股文的痕迹,却是一篇典型的制策文:逻辑议论之激扬、对仗之工整、引经据典之谙熟乃至修辞之运用、思维之开阔无不体现在作者的深厚文学修养。如: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作者不仅运用对仗,使句式整饬美观,而且将丰富的历史知识用到文章的论述之中,增加了策文的历史感及现实针对性。显示出作者经世致用的一面。

又如:耻言过行,古昔有训,而竞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则因言而核之实,考实而责之效,使捷巧不得与浑朴齐声,悃幅不至与轻浮共誉,又今日所当速返者也。

作者以史为鉴,在犀利的行文中冷静地分析着万历社会的弊端,思考着困境之下的出路。这对于一个25岁的青年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赵秉忠的状元卷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观察晚明社会的一面镜子。

其三,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是那个时代学术的反映。知识分子与学术思想往往有密切联系,尤其在学术思想与文风变化之时。赵秉忠的学术思想有较为深刻的宋明理学痕迹,同时又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试题中实心与实政的关系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思潮的体现,在面对当时危急的形势时,许多士子却高唱颂歌,提出的具体建议较少,反映出明代学术的弊端。正因如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怀着亡国之恨,对明代王学末流进行深刻的批判,至清代学风转变,作为阳明心学的反面,乾嘉考据学应运而生。赵秉忠的状元卷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脱离心学的制约,提出的建议更多是宏观层面,其“法度”和“纪纲”无不大而化之,“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仅停留在政治理想之中。但瑕不掩瑜,其注重制度建设,“专意于检察”等具有早期启蒙意识的思想对当今国家治理仍具有借鉴意义,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持的道是人间的性格,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政治秩序的重建。”[5]

结语

综上所述,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作为一份集治国理念与文学修养的珍贵明代文献,其文学和文献价值表现在:填补了科举状元卷的文献空白,记录了明代社会与政治风貌,传达了古代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留下了一座晚明学术思想的珍贵宝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状元卷不仅是赵秉忠的得意之作,也是一扇跨越数百年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可以听到古人心灵的律动,进而得出对当下社会学术和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1]刘仞千,周钧英.临朐续志-附录[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5.

[2]赵愚轩.青州明诗抄[M].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寿光赵氏白纸精铸活字本.

[3]赵秉忠.殿试状元卷[Z].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山东青州博物馆监制.

[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07.

猜你喜欢
状元文学文献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我们需要文学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状元饼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