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韩国古代和陶文学的影响——以申钦《和陶饮酒二十首》为例

2015-03-20 14:39卢文倩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苏轼

论苏轼对韩国古代和陶文学的影响
——以申钦《和陶饮酒二十首》为例

卢 文 倩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潍坊262700)

摘要:自高丽中后期始,和陶文学创作在朝鲜半岛盛行开来。论及韩国古代和陶文学创作类型,大致可分为:对陶渊明诗歌的直接追和、在苏轼和诗影响下的间接追和、产生于朝鲜文人间的唱和及从前代诗人创作中获得动机而进行的追和四种,其中苏轼对韩国和陶创作的影响最为巨大。相较于陶渊明,韩国文人的和诗中多了一份东坡式挣扎于魏阙与田园间的矛盾心态,申钦《和陶饮酒二十首》正是这样一种建立在苏轼和陶诗上的表达。对申钦和诗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概括苏轼对整个韩国古代和陶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韩国和陶文学;苏轼;申钦;《和陶饮酒二十首》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4.009

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卢文倩(1988-),女,山东潍坊人,潍坊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

新罗时期(公元788年)陶渊明形象伴随着《昭明文选》登陆韩国文坛,但这终究只是“读书三品科”科举制度下催生的政治之花,此时韩国文人对陶渊明作品的接受是被动的。韩国和陶文学的真正创作则始自高丽中后期,这一时期的朝鲜半岛武人跋扈,政治动乱,隐逸之风全面盛行,山水田园诗创作蔚然大观。有着“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之誉的陶渊明成为了韩国文人心中极力推崇的对象,于是和陶创作应运而生。至朝鲜朝时期,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更为坚固,权力斗争日趋激烈。文人士大夫一面梦想着匡国济世,一面又拒绝着党争士祸的浑浊政界,他们在出仕和归隐之间彷徨不已。这一时期的和陶创作,是他们徘徊于报国与归园两种痛苦抉择中的自我慰藉,更是他们在山河动荡、宦场沉浮的时代背景下对理想世界的心理补偿。对海东一隅的韩国文人而言,陶渊明是一种承载着强烈身份认同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其自身理想的人格范式,独特的文学魅力,正是这些异域文人内心无限的追求与向往的。

韩国的和陶文学包括“和陶辞”与“和陶诗”两部分。“和陶辞”概言之即对韩国文人唱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品的总称,“和陶诗”指的则是韩国文人使用陶渊明作品的题目和韵字,并按韵律与字数等规则创作而出的诗歌作品。相较于和陶辞,和陶诗无论在创作数量上还是内容表达上都更为丰富可观。

在和陶创作类型方面,此处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4种:第一,直接追和陶渊明诗歌作品。第二,在苏轼和陶诗创作影响下进行追和,风靡高丽、朝鲜诗坛的宋诗极大推动了海东异域的“苏轼热”。第三,产生于朝鲜文人间唱和活动的和陶诗。朝鲜朝时期,文人之间诗歌唱和活动非常盛行,在这一过程中,文人们使用陶渊明诗歌韵脚,相互唱和。第四,从前代诗人尤其朝鲜朝前代诗人的和陶诗中获得创作动机进行追和,如赵昱《〈闲中披阅梅月堂集〉 得和陶饮酒之作二十篇》即受金时习《和陶诗》有感而发所做。[1]第二种情形即北宋大文豪苏轼对海东文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本文以申钦及其《和陶饮酒二十首》为例,通过比较的手法,分析苏轼对申钦及其和陶诗的影响,并进一步概括苏轼文学对整个韩国古代和陶文学的影响。

申钦(1566-1628),字敬叔,号象村,朝鲜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任成均馆学谕、兵曹佐郞、艺文馆提学、司仆寺佥正等官职,与李廷龟(1564-1635)、张维(1587-1638)、李植(1584-164)并称李朝汉文四大家。1608年,宣祖庶子光海君登位,后以谋逆罪除掉嫡子永昌大君,身为受托辅弼永昌大君七臣之一的申钦受其牵累,于1613年被贬至金浦,后又被流配江原道春川昭阳江边。这一时期,他开始接触苏东坡和陶诗,并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和陶作品。在和陶诗中,他表达出了对光海君暴政的不满,同时也勾勒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清明盛世。但与陶渊明完全皈依田园不同,申钦内心世界是十分矛盾的,他所创作的和陶诗,更像是一种试图克服现实挫折与苦闷的途径,一种对自我价值理想的重构。以下是申钦的《和陶诗序》:

“余获戾于朝,一逐而归于田,再逐而累于穷峡,于世已赘疣矣。即无所事事,间取简策阅之如梦境已复置之。一日,见苏长公和陶诗,深有契于衷。盖苏翁之偃蹇折困于惠、于儋,仿佛于余。而乃若陶翁之高标清节,余之景慕又不啻苏翁,兹故踵其和而继和之。凡一百二首。噫!九原可作,吾其丽泽于苏,而函丈于陶乎?浊流横天,平陆成江,生晚义熙,自比于无怀者。踪迹虽悬,寓致则然也。以是言之,苏翁之饱喫惠州,何渠不及于陶翁。而余之捐佩昭阳,追两翁,亦岂相远也哉。达人旷识,意在骊黄之外。若以出处屈伸为标的而二之者,糟粕论也。知余者必辨之。万历丁巳四月下豬。玄翁书于昭阳寓舍。”[2][5]

从象村申钦的《和陶诗序》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通过接触苏东坡的和陶诗,精神世界已与之默契一致,于是诗人拟学苏东坡,不断寻找和韵陶诗的创作动机。时值暮年苏轼被流放惠州、潭州的处境与作者被流放金浦、春川的经历如此相似,因此,作者所创作的和韵诗在其出仕观、隐居观上,较之陶渊明,更接近苏东坡。作者曾称如果古人可以复生,自己愿以苏轼为友,愿将陶潜做师。可见,象村对陶渊明一直保持着尊敬的态度,而在他内心深处,实则追随着苏东坡的生活轨迹。

其次,象村留有诸多有关古人的文章,其中多涉陶渊明、苏东坡,苏东坡尤甚。“浮沈文字间,坡与吾同然。沦落何足叹,此乐足穷年。育儿且莫笑,比之陶翁贤。”[3]46他将自己的处境——年之衰老以及膝下子孙的情景与苏东坡做了一番比较。苏东坡与弟苏辙互通信件,两家子孙剩有九人,何其幸也,而自己的家庭也与此大致相当。在苏东坡逝后,皇帝宋高宗对其人品才能皆赞赏不已,遂追赠其太师衔敕。象村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像东坡一样的愿望。诗句末尾同样是作者在有意识地向苏东坡靠拢,“育儿且莫笑,比之陶翁贤”,象村自言,比起养有五个不成器儿子的陶渊明,自己处境显然要更好一些,暗指更接近苏东坡。对东坡的认同之感与仰慕之情,在象村诗文之间处处可窥。

此外,在象村《山中狱言》中亦不乏对苏东坡充满敬慕的流露:

“陶元亮忠臣也。处乱亡而陶然无迹。……苏长公元右初入馆阁,至绍圣甲戌,被窜南荒,在阁凡九年。……此其大者,其他病国丑正,不可一二数也。如是者七年而惇败,竟得长公所谪地不还。长公蒙恩北返,卒于常州家庄。考其得失,无大相悬。而身后芳臭自别,长公之声辉光彩,愈久而愈彰。至南渡,其孙符等,位列宰辅。孝宗爱其文,手不暂释,许令刊布天下,赠谥易名。位极人臣,至今孺童下早,闻其风亦凛凛起敬。闻章七之迹,则唾之如粪土。”[4]371

在韩国的和陶诗人中,象村申钦是颇有成就的,作为一位创作出诸多和陶诗歌,同时又对苏轼诗品人格极尽推崇的文人,象村本人及其和陶作品都深受苏轼影响。元祐七年七月,苏轼“作《和陶饮酒二十首》,尽和陶诗自此始”,[5]可以说,《和陶饮酒二十首》是苏轼追和陶渊明诗歌的发轫之作,同时也是他诗风转变的发端之作。因此,对《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解读与分析,在研究苏轼本人的和陶文学及探讨苏轼对韩国和陶文学的影响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象村申钦,在流放归隐之时也和韵陶诗饮酒二十首,这位海东诗人的“饮酒”观,正是建立在苏轼和陶饮酒诗上的一种表达。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此时刘裕以太尉、相国总揽朝政,诗人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他内心所追求的本真与质朴早已不同于当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腔豪情,而大有挣脱尘网,归隐大地之意。相较于陶渊明,苏轼与申钦的和陶诗则多了一份挣扎于魏阙与田园的矛盾心态。苏轼和陶饮酒诗并非作于一时,其最早的和陶诗创作于元祐七年(1092年),此时东坡官场失意,赴任扬州,他的和作中多有宦海不平的苦闷。受苏轼和陶诗影响,时地暌隔的象村申钦所作的和陶饮酒诗与其有着诸多异曲同工之处。此处以申钦《和陶饮酒二十首》为中心,概述其内容思想,并从中窥其东坡影迹。全诗内容庞多,究其大略,此处归为以下3类:

1. 乱世之悲

象村申钦一生为官数载,因宣祖对其恩宠有加,1599年其长子翊圣被选做宣祖女儿贞淑公主驸马,象村也随获同副承旨一职,此后由嘉善大夫一路升至资宪大夫,官场生涯可谓春风得意。申钦被贬时正处政治生涯的高峰期,流配春川、隐居田园实属无奈。因此,他在和陶诗中对这一“被动的归隐”表达了极度不满,“草腐为萤,星陨为石。物之变者,莫过于斯。君子之厄,小人之运,皆此类也”[6]416寥寥数字,写尽诗人身处乱世的复杂情感。这一复杂情感在他的《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中多有表现,如其十八首“鹿失株莫守,蹄忘兔已得。白玉三见刖,黄金重内惑。亡羊一而已,挟筴均博塞。盗跖死牖下,田常享齐国。世道尽如斯,欲语还自黙。”[7]161诗人1、2句以守株待兔典故借讽权力如同猎物套索,需时用之,不需则弃如敝履。3、4句举和氏献璧一典,抨击不懂赏识人才、唯独黄金至上的当今世态。5、6句出自《庄子》外篇《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7、8句举盗跖与田常二人,盗跖为鲁国大夫柳下惠之弟,却成为盗匪头目,田常是齐国大臣,杀死齐简公后自立为相。这样的恶人横行于世,诗人最终只得感叹“世道尽如斯,欲语还自黙。”

在苏轼的和陶诗中,对世道黑暗的描述也占了相当笔墨,象村擅在用典,东坡妙于托寓,如其四“蠢蠕食叶虫, 仰空慕高飞。一朝傅两翅, 乃得粘网悲。啁啾同巢雀, 沮泽疑可依。赴水生两壳, 遭闭何时归。二虫竟谁是, 一笑百念衰。幸此未化间, 有酒君莫违。”[8]作者在诗歌前半部分化用陆龟蒙《蠹化》的寓言,写毛毛虫所化的花蝴蝶仰慕高飞,但迟早一天难逃“粘网之悲”,后半部分运用《礼记》中“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的故事写燕雀以为沼泽是可依之地, 结果却在入水时被火蛤壳封闭其中。此处作者以食叶虫、同巢雀喻指黑暗官场的党人小辈,丑恶嘴脸一览无余。

象村在其二十中对世道描绘道:“惟天不容伪,薄俗难见真。阶级日以下,谁能复其淳。诗礼还发塚,扬雄献美新。嗟彼桃源子,卒世能避秦。乡原诚可耻,胁肩同光尘。伊我艺六籍,望道力徒勤。生也后尼父,教铎安得亲。断航淹绝潢,滉漾迷去津。空锄邵平瓜,且戴陶翁巾。浩歌振金石,谁是知音人。”[7]诗人感慨世道早不似从前,诗人对淳朴古风的无限渴望,也反衬着对现实世界的强烈批判。诗中作者一心努力想像孔子一样建立一个淳朴的世界,但比起孔子生活的时代,现时已有太多不同。因此,寻觅能够躲避秦国之乱的桃源,脱离所处的混沌乱世,是无路可走的唯一途径。此外,在申诗其六“非者不自非,是者谁谓是。因之互倾夺,昔誉而今毁。是非毁誉间,悠悠且已尔。老耼古至人,犹难士成绮。”[7]159与苏诗其六“百年六十化,念念竟非是。是身如虚空,谁受誉与毁。得酒未举杯,丧我固忘尔。倒床自甘寝,不择菅与绮。”[8]中,我们更是看到了两个几近相似的是非莫辩的时代。

2. 慕陶之情

作为和陶诗歌的主旋律,“慕陶”是古今中外诸多和陶诗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申钦的饮酒诗自然更不例外,如其十四“今日坐东亭,野客连裾至。持壶且挈榼,一觞吾欲醉。羁人少欢适,旅泊何迁次。芰荷已缉衣,莫道缨簪贵。朝市信悠悠,此会真有味。”[7]160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希望自己这样一“羁人”也能够像陶渊明一样了无牵绊。在其十一中,作者将慕陶之情表现地更为鲜明,“谁谓陶渊明,未必能达道。清风北窗下,高卧自送老。战胜身自肥,节树名不槁。人生百岁间,奚丑复奚好。九鼎弃路傍,睨视未为宝。素琴本无弦,神游万物表。”[7]160无弦琴一典,出自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有弦琴经人类加工而成,无弦琴显示的却是世界万物的本真。北窗下轻抚无弦琴的陶渊明,正是作者心中最理想的高蹈遗世的道者形象。

再看苏诗,其一便将对陶渊明的崇慕敬仰跃然于纸上,“我生不如陶,世事缠绵之。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纵心与事往,所遇无复疑。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8]其三云“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8]在这里,苏轼对陶渊明不求名利的品性大加赞赏,慕陶学陶心态显而易见。

3. 亲友之念

象村申钦在和陶饮酒诗中还寄托了自己对故友深深的思念。如其二:“传闻秋浦翁,旅榇归故山。吾质即已亡,有口谁与言。却忆别离时,苍黄癸丑年。淸裁万仞高,耿耿谁复传。”[7]秋浦指的是象村莫逆之交黄愼(1560~1617)。1613年癸丑狱事发生,秋浦被罢官流放,后故于瓮津。对于好友的离去,作者万般悲恸,“吾质即已亡,有口谁与言”,这是一种怎样难以排解的孤独感。在其七中,作者将对挚友的思念进一步渲染,“织棘何秦秦,兰芝何英英。芳臭溷一途,如何伤我情。謇余欝侘傺,有怀谁与倾。眄彼园中鸟,求友相和鸣。岂无知音人,湖海隔此生。”[7]“织棘”指世间小人,“兰芝”指天地君子,此处作者亦是以“兰芝”喻指自己,以庭中鸣鸟反衬自己对好友的思念。

在其一中,作者努力将亲友之念转为对人生的哲思:“初来自何所,即去亦何之。来也亦一时,去也亦一时。生死固有常,旷古皆若玄。我昔观实际,胸中了滞疑。”[7]158生与死不过是自然发展的普通过程,自古至今无不如此,所以,来既来之,去即去之,只需淡然处之便可。然而,句尾作者又感叹道“如何此翁没,深哀苦难持。”可见,作者在竭力将自己塑造为超脱隐者的同时,仍然无法摆脱友情二字。

在苏轼的和陶饮酒诗里亦不乏亲情友情,且多以寄弟苏辙与晁无咎为表现形式。与申诗不同,苏诗中的亲友之情充满一片盎然趣味,如其十四“我家小冯君,天性颇纯至。清坐不饮酒,而能容我醉。归休要相依,谢病当以次。岂知山林士,肮脏乃尔贵。乞身当念早,过是恐少味。”[8]其十八“晁子天麒麟,结交及未仕。高才固难及,雅志或类己。各怀伯业能,共有丘明耻。歌呼时就君,指我醉乡里。吴公门下客,贾谊独见纪。请作鵩鸟赋,我亦得坎止。行乐当及时,绿发不可恃。”[8]

除以上三者外,象村申钦《和陶饮酒二十首》中还有其他相关内容,此处不做赘述。通过对申钦创作和陶诗背景及申钦和陶饮酒诗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苏轼的人格魅力和诗文风格对韩国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作为众多和陶诗人之一的象村,或许只是广受苏轼文学力量浸淫的一个小小缩影。

苏辙曾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引用苏轼信中原句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9]662苏轼开次韵“和陶”诗之先河,稍后其弟苏辙,晁补之、张耒等苏门学士也各有继和之作,自此,和陶逐成一种时代风气。苏轼刚直坦率、超脱旷达的人格魅力极大地影响了韩国文人,而在武臣当道的高丽中后期,苏轼豪放不羁的文风更是深得统治者喜爱。伴随着苏轼文集的全面刊行,苏轼和陶作品也于这一时期传入朝鲜半岛,因此,盛行韩国的和陶风中尽“东坡余味”亦不为奇。韩国最早和陶作品系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通观《和归去来辞》全篇,作品所追求的并非形式上的归去,而是一种达观的、超脱的精神上的归隐,这与苏轼的和陶之作极其相似。由此可见,韩国最早的和陶作品是在苏轼影响之下创作的,“苏轼的力量”引领了整个韩国文坛进行和陶文学创作的时代潮流。朝鲜朝时期,程朱理学的全面发展与道文一致的文学理论使得文学与儒学关系更加紧密,苏轼如洪破堤般的豪放诗风无更法为当朝权贵所接受。于是,东坡文学被视为“不醇正”的异端文学倍受排斥,与之相反,这一时期因党争纷沓归隐山林的失意士人们,内心所构筑的理想世界却与东坡和陶之作不谋而合。

正如韩国教授洪瑀钦所言,“在高丽时的东坡,是教育执政派,在朝鲜时,反成为在野人的指导者。如果没有东坡型的人物,朝鲜人将会窒息于朱子的桎梏之下。而含怨的在野人士,亦将染上精神的干燥病。”[10]可以说,韩国文人的和陶作品,不仅是对陶渊明诗歌的追和,同时也是对东坡笔下另一种形式的陶诗的追和。

参考文献:

[1] 甫暻.韩国“和陶诗”研究序说[J].中国文学,2011,(66):227-229.

[2] 申钦.象村先生集卷二十一《和陶诗序》[M].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

[3] 申钦.象村先生集卷六《示翊圣翊亮并小序》[M].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

[4] 申钦.象村先生集卷四十九《山中狱言》[M].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

[5] 曾枣庄,吴洪译.宋代文学编年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6] 申钦.象村先生集卷五十五《春城绿》[M].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

[7] 申钦.象村先生集卷二十一《和陶饮酒二十首》[M].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

[8] 苏轼.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第一卷《饮酒诗二十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9]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张尹炫.苏轼对韩国文学之影响[J].东方丛刊,1995,(1):138.

The Effects on Korean Literature of Poems Responding to Tao's by Su Shi

——Taking the Shen Qin'sDrinking20ReplyingTaoas the Example

LU Wen-qian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ifang Shandong262700)

Abstract:Sinc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Korai Dynasty, composing poems responding to Tao's was prevailing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Korean literature responding to Tao'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types: the direct replying to Tao 's poetry, the indirect replying influenced by Su Shi, the antiphony produced by Korean scholars and those motivated by the compositions from former poets. Among them, Su Shi had the biggest influence on the composition of Korean poems responding to Tao's. Compared with Tao, the Korean scholars had a bitter struggle between the court and the countryside, which was alike to Su shi’s style. Shen Qin's pottery Drinking 20 Replying to Tao is based on Su Shi's poems responding to Tao's. The analysis on Shen Qin's pottery can further summarize Su Shi's influence on the whole Korean literature of poems responding to Tao's.

Key words: Korean literature of poems responding to Tao's; Su Shi; Shen Qin;Drinking20ReplyingTao

(责任编辑:高曼)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