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2015-03-20 15:27修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9期
关键词:层面心理学高校学生

修涛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修涛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广,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积极心理学改变以往传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人的心理问题而偏离教育目标的局面,重视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强调积极自我体验,将新的思路提供给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成为未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心理写;高校学生;自我体验;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社会愈来愈重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甚至有些国家确立现代高校的一个关键的标志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阶段,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凸显其重要性。近些年我国的各大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可从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心理问题在逐渐加重,这就可以表明现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传统消极心理学依然影响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还停留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正层面,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就必须在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着力发展学生心理积极层面,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综述

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由塞林格曼引发的一场在心理学领域颠覆性的革命。这种理念在心理学层面是全新的,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要求,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积极力量,希望通过一种积极心态重新解决人的心理现象,激发所有人自身某些潜在或者实际的积极力量与品质,让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挖掘。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主观层面,主要针对个体,诸如乐观、安宁、富乐、希望、满足等个体主观体验研究,其重点是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第二个层面是个体层面,主要是对个体人格特质尤其是积极力量与美德的个人特质研究;第三个层面是群体层面,主要是对存在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有效能的学校、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家庭、安定社会等积极性的组织系统研究。让公民有礼貌、有责任感、有良好职业道德以及利他主义。从本质上看,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立足于消极心理学,是批判与继承消极心理学,其研究侧重点是放在人性积极方面研究,通过对人身上存在的价值和优点实施研究,以便在对人的创造力和潜力的挖掘过程中使用更为科学的方法,让人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树立自信心。积极心理学也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相吻合。因此,有效结合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存在理论可能性,还存在现实必要性。

二、现阶段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三级目标:第一级目标是预防发生心理健康问题,这级目标面向的对象是全部学生,重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第二级目标是将面临的心理问题予以解决。我国的各大高校存在的各种普遍性心理问题具备实施相应的咨询和辅导工作,从而消除高校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第三级目标主要是消除高校学生心中存在的心理疾病,根据高校学生内心当中面临的心理障碍或者疾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诊断和治疗。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实施中,往往是将侧重点放在问题取向,相应的关注点就是高校学生平常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下意识的认为心理问题的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这样的心理学模式下,关注点更多地放在高校学生消极心理,而将开发积极潜能与培养积极品质忽视。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脱节

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生发展阶段面临的人际互动、调节情绪、发展人格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在传授这些问题时一般都会脱离学生个体差异、产生心理问题背景、丰富生活环境,照本宣科的引导学生通过相同模式对待与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忽视学生的成长潜能与主观能动性。现实中,大多数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而这些学生急切的要让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而并不只是局限于被动预防心理问题方法。社会所要求的人才不只是停留在没有心理疾病,而是要让个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片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心理宣传与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课等任务,和其他工作的教育者并不存在关系,这就导致出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除此之外,也会造成其他学科教育者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传播作用的忽视。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特别严重的脱节现象,就会造成不能有效支持高校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僵化

根据对以往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就能够发现其中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对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显得更加重视,这样势必就会将其侧重点放在知识层面,其模式就是通过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心理问题,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随后针对性的列举出对提出问题的克服办法,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后,按照自身所存在的客观情况做好相应的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并不是主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被动接受,尚未出现高校学生的情感共鸣与积极参与,这就导致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要想得到治疗意义,就必须让个体积极体验的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估标准老化

在传统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下,疾病心理、症状问题的诊断与表现是首要任务,诊断的重点就是学生的负性认知与情绪。国外的研究学者在测量与评估心理健康问题采用的量表,更多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精神症状自评量表,还有生活事件调查量表与荣格的焦虑量表等。对其进行严格化,并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将这些表做出严格化规定并不能将其归结在专门性心理健康评估量表的范畴之内。从现实情况来看,其反映出来的倾向是心理负面病态,将高校学生个体身上存在的积极因素予以忽视,对心理健康状况刻画使用这些量表显得并不合适,这就使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提供相应的有效评估和诊断来发展与应用正面指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价必须立足于积极的角度。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培养高校学生健全人格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的重点是注重对高校学生开发潜能与幸福生活,如果高校学生拥有积极人格就能够有效的预防消极人格面临的破坏作用,还能有效地促进发展高校学生积极的适应能力,从而维护高校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对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前提与保障就是高校学生积极个体的塑造,这也是我国高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目标。

(二)塑造积极高校学生心理品质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存在积极心理潜能与自我向上成长的能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考虑能够充分挖掘出高校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培养积极人格、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心理品质。这些内容不但符合社会与学生的需要,还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宽,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人才的培养,使得心理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在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将其与学校其他工作割裂开来,两者并不属于对等关系,而是属于有机整体。家长、学生、教师都能够归结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要让他们意识到挖掘其自身存在的积极潜能是最为有效资源。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丰富资源的充分挖掘,可以使其在学校与学科各项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将学校、家庭、社会等心理健康教育各大要素整合,让建立起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完善,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实施体验式应对方式

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切实提升,采用开展各种体育文化艺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校学生美术、文学、哲学、音乐等综合素养的积极体验方式。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获得导之以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完美结合。

[1]孙瑞萍.“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辩证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

[2]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30).

[3]果孝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4]吴应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以皖西学院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实践研究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1(5).

责任编辑:苏航

G444

A

1671-6531(2015)19-0019-02

修涛/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辽宁沈阳110168)。

猜你喜欢
层面心理学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