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东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蒙古族学生翻译课程改革初探

2015-03-20 19:10李景霞王瑞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蒙古英语专业教材

李景霞,王瑞生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 前言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专业的蒙古族外语人才,近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以下简称蒙东地区)的三所本科院校开始招收英语专业蒙古族学生,并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蒙古族英语专业毕业生.但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由于绝大多数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匹配、教材教法等方面皆存在着种种不合理之处,导致了这些英语专业蒙古学生学生的英语语言习得情况很不理想.

随着近年来全国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大,如何更好地为本地区培养并输送高质量的蒙古族英语专业人才,这是摆在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和课题.作为一名教授翻译课程的高校教师,笔者对蒙东地区三所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的翻译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该地区三所高校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的实际培养情况出发,尝试着对该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的翻译课程进行改革,旨在探索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习得水平,提升英语专业蒙古学生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 当前蒙东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翻译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真实地反映出当前蒙东地区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翻译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该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翻译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和第一手资料,笔者就蒙东地区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课程定位、课时设置、教材教法、师资配备等方面,对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教授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翻译课程的三位老师进行了面谈或电话采访,对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和2011级蒙古族英语专业4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后,总结出当前蒙东地区几所高校在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翻译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2.1 课程定位不明确

翻译课虽是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但就目前受查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该课程的课程定位尚不明确.在调查过程中,当笔者问及“英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关系”时,80%的受查学生认为二者成正比关系.但是,当问到这几方面语言技能间的区别时,大多数受查学生却认为这些课程都是英语专业课,没有什么区别.当问到“作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你最理想的就业方向是什么”时,54%的受查学生选择了“从事经贸、翻译类工作”.但是当笔者拿出一项很简单的翻译任务让他们去完成时,他们显得很茫然,不知从何入手,翻译出来的译文牵强附会,语法问题此起彼伏,很难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当笔者调查受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时,这些学生都清楚在当前紧迫的就业形势下,我国的翻译人才仍然紧缺,对于他们这些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的学生来说,毕业后若能找一份翻译及相关工作,当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就业选择.但是由于自身的翻译能力不足,几乎没有人敢去找这样的工作.

总结一下上述的各方面问题,笔者发现,受查学生尚未认识到翻译课程是语言技能的终端输出课程,学生翻译能力的高低和他们听、说、读、写技能有着紧密的正比关系.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翻译课程的课程定位不明确,进而导致了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效果不理想.

2.2 课时设置不足

经过调查得知,蒙东地区三所高校英语专业蒙本班的翻译课程均在大学三年级开课,分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开设《英译汉》,第二学期开设《汉译英》,每学期18课时,计36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文体翻译三部分.从受查老师那里得知:由于翻译课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学生双语基础较差,所以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是老师在前面讲翻译理论、教翻译技巧、列举各种翻译实例;学生则在下面填鸭式死记硬背,他们没有时间和老师形成课堂互动,更没有机会去从事翻译实践.在调查过程中,受查学生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翻译课程难度大、内容多、课时少”.

面对这种尴尬的教学局面,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笔者认为应紧跟当前我国翻译人才紧缺的就业形势,适当增加翻译课程的课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翻译实践.

2.3 所学教材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受查院校的教材选择与使用的情况看,目前这些院校基本上都在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同前些年出版的翻译教材相比,这些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既注重翻译实践和对大量译例的分析,又穿插了翻译理论的讲解.但是这些教材更适合于那些专业基础较扎实的汉本班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受查院校的英语专业蒙古学生学生来说,他们的母语皆为蒙语,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外语使用,汉语水平仅仅是口头交流,汉语文学修养水平不高,英语基础普遍很差,最基本的语法构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此次调查过程中,70%的受查学生认为:当前使用的教材难度过高,教材上的很多翻译原文很难读懂,让他们再进行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还有的学生反映:教材中的一些翻译原文虽然比较经典,但是脱离实际生活太远,激发不起他们的翻译兴趣.几位受查老师也反应:当前已出版的这些国家级规划系列翻译教材基本适用于英汉双语基础较好的汉本班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本校英语专业蒙古学生学生来说普遍太难.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要根据本地区英语专业蒙古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翻译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和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2.4 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目前,蒙东地区几所高校中从事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翻译课教学教师基本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这些老师缺乏口笔译的实战经验,缺乏中外翻译史、翻译理论等相关知识,缺乏使用现代翻译辅助工具的技能,没有经过正规的翻译教学培训,基本是感悟式教学,边教边学.很多受查学生反应:他们的翻译课老师上课时太过局限于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些死板,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所以,为了有效提升蒙古族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质量,应大力提高翻译课程的师资力量.

3 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尝试

3.1 明确课程定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根据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其中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首要业务素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主要是指: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包括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规范,表达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1].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①.

可见,作为英语专业课的高端课程,翻译课最终体现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因此,翻译课不能再像听力和阅读课程那样向学生大脑大量输入语言信号,也不能像口语和写作课等课程那样是语言单方面的输出类课程,翻译课应要求学生根据已学到的双语知识,对原语进行理解、加工、处理后再用对等的目标语转换出来的过程.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对翻译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给予准确的认识,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翻译教学大纲,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类翻译工作.

3.2 适当增加课时,理论教学和翻译实践相结合

针对目前英语专业仍旧实行以接受性技能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表达性技能课学时安排明显不足的现状,文秋芳教授在《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一文中指出:为加强表达性技能的培养,现行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必须改革.其中,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一直开设的口译课和笔译课,每学年的上学期为《英译中》,下学期为《中译英》,口译和笔译每学期各占2学分,三个学年口译课和笔译课的总学分为24学分,远远高于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在课程设置中的学分比重.[2]

针对本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适当增加翻译课的课时,建议每周要增加到最少4个课时.翻译课一般要包括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实践训练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部分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翻译的定义、分类、标准、重要的翻译流派、重要的翻译家理论,要详细讲解各类翻译技巧.而翻译实践部分则要包括: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及各种文体的翻译;在进行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科技、法律、商务、旅游、新闻等应用型文体的翻译练习.只有增加翻译的课时量,教师才能有时间教授学生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能,学生才能有机会亲身从事翻译实践,他们的翻译能力方能得以提升.

3.3 精心挑选翻译教材,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S.D.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假说——输入假说.Krashen试图用这一假说解释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他认为单纯地主张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Krashen用 i+1公式表示,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交际获得成功,语言输入可被理解且保证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i+1会自动提供给习得者.[3]当语言输入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现有水平、缺乏趣味性或相关性,学习者就难以理解所输入的材料,此输入在习得中就没有价值.

因此,在为英语专业蒙古学生选择翻译教材时,尽量避免选择那些难度较大的国家级规划系列教材,要根据英语专业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精心挑选难度较小的翻译教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组织本地区长期从事蒙本班翻译课教学的教师形成科研团队,专门编写一套适合蒙古族学生的翻译教材.若以上方法在近期内难以实现,可按照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翻译实例的难度要降低,多选取一些学生们熟悉且感兴趣的翻译实例进行翻译,旨在提高翻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翻译水平.

3.4 提高师资水平,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为了提高英语专业蒙古学生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应该为他们配备有翻译经验的教师任教,最好是蒙汉兼通的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汉语、蒙语和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这样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可理解输入”水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翻译教师应学会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掌握相关的翻译技术,如利用因特网、计算机、翻译语料库来进行辅助教学的技术.如今,“西方国家已经不再讨论翻译教育是否应该包括翻译技术教学,而是在讨论课堂中如何高效地把技术和翻译融为一体”.[4]只有师资水平提高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提高翻译课的教学水平才具备了最基本保证.

4 结语

翻译能力是语言习得能力的综合体现,翻译能力的水平不但反应了翻译课程的教学水平,还决定了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选择.针对蒙东地区三所高校英语专业蒙古学生学生翻译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情况,对该地区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的翻译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希望,本次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笔者的一些管见能为蒙东地区英语专业蒙古学生翻译课程的改革提供一点借鉴之用.

注 释:

①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http://www.ceat.edu.cn/CKZL/CKZL_Browse.aspx?cote=%B8%DF%B5%C8%BD%CC%D3%FD%B5%C4%BD%CC%D1%A7&ArtId=1474.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办社,2000.

〔2〕阿拉坦,王瑞生,方香廷,等.以语言应用能力为专业方向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 [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2-106.

〔3〕赵咏,王伟.论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5):94-96.

〔4〕肖维青.技术、合作、专业化——蒙特雷国际翻译论坛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 [J].中国翻译,2011(4):42–46.

猜你喜欢
蒙古英语专业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蒙古香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