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父爱缺失的体现

2015-03-20 20:22苏慧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福子虎妞现代文学

苏慧

(聊城大学 文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国现代文学中父爱缺失的体现

苏慧

(聊城大学 文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中,父爱明显匮乏和苍白无力,首先体现于父爱主体的缺席。父亲的早逝或者父亲的不出席,直接导致文学作品中父爱无法书写。其次是父亲在场,但是因为父亲个人的因素,或者是家长制过度强调家长的权威,导致父爱的缺失。

中国现代文学 父爱缺失 6A原则

美国子女教育专家麦道卫博士和儿童教育注册辅导师迪克·戴依在《6A的力量》中重新定义了“英雄”的含义:“名词,任何一个具备同情心、品格优良、始终如一、诚实正直,并且以身作则的父亲或母亲。”①要成为合格的父母,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和权威。前四个原则是子女教育中的爱的一端,而责任权威是爱的另一端,没有约束的爱不是真正的爱。作者在书中屡次强调,这六大原则是有着顺序的,一定是接纳在先,责任与权威在后。父母都在表达爱时应注意顺序,包括父爱亦是如此。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父爱如此匮乏和苍白无力,首先体现于父爱主体的缺席。父亲的早逝或者父亲的不出席,直接导致文学作品中父爱无法书写。其次是父亲在场,但是因为父亲个人的因素,或者是家长制过度地强调家长的权威,从而对子女的“接纳、赞赏、关爱、时间”严重缺失,一味强调“责任与权威”,或者虽然对子女的“接纳、赞赏、关爱、时间”与前者相比较而言较多,但是“责任与权威”却树立不够。两者情况都导致父爱的缺失,并且在一部分文学作品中显现子女对父亲的攻击甚至篡弑。

一、父爱主体的缺席,父爱缺失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从腐旧的“诗礼”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以香港为背景的战争并不曾使她成为一名革命女性,给她带来最大的利益是成全了范柳原和她的婚姻。通观全文,对于白流苏父亲的介绍,只有区区几十字,“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②,其他文字无处可觅。白流苏的父亲在全文中并未交代具体状况,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推断出他不在场。至于白流苏所得的父爱,更是无法找到踪影。而关于范柳原父亲的介绍,文本中呈现的只是为介绍范柳原做补充,三十二岁的范柳原,父母都已过世,父亲不在场一目了然,父爱更是无从谈起。父爱的缺失,是因为作为父爱主体的缺席直接造成的。

《是爱情还是苦痛》是罗家伦的问题小说,内容是一位接受了个性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程叔平与新女性吴素瑛相爱,他的父母却软硬兼施迫使他娶了一位旧式女子。程叔平本着人道主义的同情,由此承受了“有爱情而不得爱”和“强不爱以为爱”的双重精神折磨。在文本最后,主人公的一声哀叹,“这就是中国的家庭”,概括了中国的家庭现状。在文本中父亲缺席,父亲形象确实没有出现,但实质上,母代父权,构成了隐形父亲形象。父亲的阴影无处不在,笼罩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头上。当然,程叔平的性格是比较软弱的,和家庭的抗争只是写了几封家信,同母亲述说自己的苦衷。当母亲一流泪的时候,他就自觉放弃了。可以说,他的抗争是无力的。“父母这样就是爱我吗?为何八年之久,我还在梦里呢?”③程叔平的疑问已经清晰地表达出了他对父爱、母爱的怀疑。

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不是个别的存在,父亲的缺席,母亲或者兄长、叔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父亲的化身,他们以父亲的名义,行使这父权的职能,父爱确实无法体现。

二、父亲在场,父爱缺失

在家族制度中,父亲的权威是不容置疑、不能反抗的、必须顺从的,否则就是违背了伦理,就是不孝。父亲强调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是不是就完全可以证明父爱的缺失呢?答案是否定的。父亲的权威在爱的角度上考察,其实是不可或缺的。依据迪克·戴依的理论,权威因为父母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专制型和关系型。专制型的权威是控制、支配和操纵孩子,孩子没有任何自由意志,成为家长的傀儡;关系型的权威是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白规矩的约束,进行指导,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很明显,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的权威是专制型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规矩做。“规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就会导致反抗”④。父亲的专制型权威导致父爱缺失的文本数不胜数,下文以典型文本作分析。

虎妞和小福子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两个女性形象。虎妞替父亲管理车行有条不紊,各色人等的车夫都被管得服服帖帖,休想占她的便宜。首先,生活的环境和父亲刘四的言传身教,使她养成了不可移易的市侩习气。虽然虎妞喜欢祥子的勤劳、诚实和健壮的身躯,但其中夹杂了太多情欲。她不懂得尊重祥子,视其为自己的猎物,而祥子和她在生活等观念上完全不同,这些原因都为她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她想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而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对祥子的骗婚,虽然卑鄙,却又有几分令人同情。虎妞被父亲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得不到丝毫父爱。她的父亲只是在虎妞顺从、达到自己要求时,才接纳她。描写刘四想到虎妞要结婚时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老头子把这点事存在心里,就更觉得凄凉难过。想想看吧,本来就没有儿子,不能火火炽炽地凑起个家庭来;姑娘再跟人一走!自己一辈子算是白费了心机。”⑤由此可见,刘四对女儿更多的是利用。虎妞在父亲那里没有得到过关爱,而婚姻没有带给她真正的幸福,反倒加速了她的死亡,最后因难产而死。小福子的父亲二强子虽然和刘四不一样,处于贫民市民阶层,但是对于小福子的父爱,在文本中也是无从体现的。生活艰难,二强子把小福子卖给军官;小福子回来,又逼着她出卖肉体养活他和家人,最终小福子自缢身亡。这可以解读为对社会的最后的抗议,也可以解读为对父亲的无声的反抗。二强子虽然也在喝醉酒郁闷的时候打两个儿子,但在清醒、内疚时,还怀有一点内疚之情,会买一些吃的补偿儿子,但是他把小福子当成私有财产。他给儿子的父爱是缺失的,给小福子的父爱更是缺失的。二强子作为父亲虽然在场,父爱呈现出了严重缺失的状态。

自觉努力地步着鲁迅后尘的张天翼,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高尔基在《谈谈小市民风气》中指出:“小市民的心灵特点之一就是奴性十足,对权威顶礼膜拜。”⑥写于一九三四年的《包氏父子》提供了这样的父子形象。善良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老包,在家中没有自觉地使用父权制的权力,在外也没有像阿Q一样向更弱者发泄,但是也没有对现状做任何反抗。生活的一切希望寄托在上洋学堂的儿子包国维身上。他对儿子包国维倾注了所有的爱。那么,包国维是什么样的呢?在家从来就没有给过好脸色,开门总是用脚踢开,对自己的父亲说话永远是连喊带叫,没有丝毫尊重。但是在郭纯那里,他是奴性十足的可怜可悲的奴才形象。出现这样的反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有父亲方面的原因。因为在文中讨论的论题是父爱的缺失,所以原因中的父爱是要讨论的重点,但不意味着这是唯一的原因。老包没有如《家》中高老太爷那样对家庭成员实行专制,没有家长制的影子,对小包百依百顺。他为有这样上洋学堂的儿子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他在内心是全面、无条件地接纳小包。他对小包通过具体的事件倾注了关爱和时间,他也在别人面前夸赞自己的儿子,虽然有着浓重的虚荣心的缘故。在父亲的如此呵护下,小包对父亲却没有丝毫尊重可言。小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是与他的父亲有着重要关系的。老包对于孩子的爱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孩子的成长没有呈现出理想的状态,恰恰是缺失父爱中权威原则造成的。父爱中的权威原则能对孩子持守长久的道德秉性,辨别是非起着决定性意义的作用。可见,权威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从《包氏父子》这篇短篇小说中可以看出,虽然父爱有所呈现,但是小包的性格特点还是更多地凸显了父爱的缺失。

父亲在场,但父爱缺失的状况,不只在张爱玲的诸多小说中是普遍的存在,在其散文《私语》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⑦她的父亲是个典型的封建遗少,吸鸦片、养姨太太,用封建家长制的专制和冷酷对待孩子,对孩子的爱一开始也是极少的。在一次受到挑唆后,对张爱玲疯狂地大打出手,给孩子的童年带来梦魇般的记忆。张爱玲的出逃,是对自己父亲的彻底的绝望和无声的还击。父亲的残忍让张爱玲没有父爱可言。张爱玲的爱的缺失虽然不只是父爱,但是在出逃以后,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对于父亲,她都很少正面提起。父爱的缺失性体验,使张爱玲的作品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高大有权威的父亲形象被肢解、被颠覆。在文本中,父爱亦是缺失的。曾被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高度评价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⑧”的《金锁记》,曹七巧的残疾丈夫作为长安、长白的父亲有着短暂在场,但是对于孩子的爱却是文本中没有出现的。父亲在场,但是父爱缺失对于长安、长白的性格及人生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影响。父亲本是男孩的典范,是男孩的模仿对象,但是没有父爱的存在,就造成了文本中孩子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

三、结语

在上述例子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出现的父亲缺席或者父亲存在但父爱的不完整都导致了文学作品中父爱的毋庸置疑的缺失。父亲存在,但大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即使有一部分父亲有意识地付出了一定程度的父爱,但与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原则仍有一定的差距,对于父爱这一概念而言,仍然体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注释:

①[美]麦道卫.迪克·戴依.6A的力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传奇(上册)[Z].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26.

③吴江陆.当代名人新小说集[Z].上海:上海广文书局,1921:166.

④[美]麦道卫,迪克·戴依.6A的力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22.

⑤茅盾.老舍选集乙种本:(第2版)[Z].北京:开明书店,1952:125.

⑥[苏]高尔基.冰夷,等,译.谈谈小市民风气.论文学续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2.

⑦张爱玲.私语.流言[Z].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116.

⑧夏志清,著.刘紹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3.

[1]张弛.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研究——《以财主的儿女们》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解浩.试论现代家族文学中的父与子[D].郑州大学,2005.

[3]王宏杰,林秀芳.现当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塑造[J].大家,2011,(14):33-34.

[4]陈瑜.想象父亲——论中国现代文学中专制型父亲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王爱松,贺仲明.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3-81.

猜你喜欢
小福子虎妞现代文学
可爱的虎妞
虎仔和虎妞
论小福子之死的必然性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我家的虎妞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建房建房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