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真实与艺术之间——《沿江而上》解析

2015-03-20 20:22胡月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游轮纪录片生活

胡月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平民化视角

纵观我国纪录片话语,很长时间是以官方语言为主导的。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国家的发展方向有所调整,纪录片不再依赖宏大的叙事和官方全局视角。特别是在21世纪,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分层剧烈,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纪录片作为国家发展的相片和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开始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底层老百姓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虽然只是镜头聚焦的略微调整,却投射出社会对“人”的尊重,对时代大洪流中个人命运的关注,通过物理镜头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展现了小人物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站开始动工,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两百万百姓需要搬迁。《沿江而上》在这样的事件背景下酝酿完成,影片围绕两个年轻人的成长展开,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示了三峡工程对普通百姓命运的影响。在国家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普通的底层百姓如何适应自处。纪录片创作者以悯人的情怀和细腻的观察,留给了社会一个深沉思考的机会。

长江是余水和陈波宇赖以生存的河流。作品开头几个镜头具有强烈的震撼感。一开始,闯进观众眼帘的是港湾的局部,充斥视野,这是一种很少见的不规则布局。没有拉全景展现长江的景况,令人好奇。下一个镜头是仰拍展现港湾局部面貌,接着拍摄紧贴着的游轮与港湾。从画面上看,游轮与港湾之间只可以插入人手掌的宽度,呈现出巨大的压迫感。最后,镜头落在承载外国客人的豪华游轮上。可以说,这组镜头很好地交代了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充满机遇与挑战。中国开放怀抱接受改革,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我们不仅要面对改革在内部引发的人心惶惶,更要接受外部席卷而来的汹涌浪潮的挑战。

冷冶夫说:“纪录片作为一种人类自省过往历史和现实进程的独特影像记录方式,是不可以被任何艺术方式所替代的。纪录片的生命在于透过生活触及人的心灵,纪录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会延伸到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进而扩展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1]老县城拆掉后,余水一家无处安身,为了生活,他们选择在长江边上搭一个棚棚屋,白天照料种在江边的玉米,晚上围在蜡烛旁吃晚饭。棚棚屋内家徒四壁,养的鸡也是和人一起生活。为了让弟妹读书,余水无奈去游轮上打工。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种种矛盾在这个家庭的生活中集中体现出来。狭窄的空间,艰难地维系生活,使影片充满张力,引人入胜。

二、艺术的剪辑技巧

本片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这并没有打破纪录片坚持的真实性原则,只是一种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电影中常常运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段,许多优秀的纪录片也会采用这一手段以达到创作者的意图。《沿江而上》有三条线,一条是脉络线,对余水和陈波宇的拍摄是另两条线,这两条线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技巧,充实了脉络线的内容,增加了这部纪录片的翔实度和厚重感。余水家境贫寒又是家中长姐,初进县城的她性格内敛胆怯。相对的,陈波宇是家中独子,外表阳光帅气,初入职场的他一心追求成功,年轻的他性格张扬。创作者没有关注两个家庭生活水平的差距,而是抓住余水和陈波宇的共同点结构全片。两个年轻人恰巧在同一艘游轮上工作,开始独立打工的生活。第一次离家的余水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豪华游轮上的一切,在她眼里工作的地方是和家完全不同的世界,她惴惴不安地开始了新生活。庆幸的是,善良懂事的她得到了同事们的帮助和提点,慢慢地融入了大家。陈波宇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这一点在外国人众多的游轮上非常重要,很快陈波宇适应了新工作,他每天赚的小费是其他同事无法相比的。可惜,自大的性格让他无法和同事和谐相处,最终,陈波宇被开除了。

无论是余水还是陈波宇,他们在打工的路上都遇到了很多挫折。无论是穷是富,他们都是沿江两岸上百万年轻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经历就是当时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镌刻着中国快速发展的印记。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长期蕴蓄力量之后必将经历爆发期,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注定不平凡。当三峡工程开启时,沿江百姓也注定面临不平凡的生活。于是,变迁中成长的年轻人的悲喜牵动影响外的我们,沿江上百万百姓的命运更拨动观众的心弦。看到这一层,《沿江而上》这部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就得到了升华。

余水和陈波宇这两条线各自独立,偶有交叉,共同辅助脉络的推进,展现了年轻人初入社会的种种问题。创作者透过他们的生活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世界观多方面的景况。这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体现了蒙太奇手段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真实影像的记录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摄影机摆脱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机器我的眷恋。”[2]为了保证纪录片的原汁原味,作品采用同期声的手段让余爸爸和余妈妈自己开口讲话,创作者并不干预。谈到女儿余水想读高中这一段,父亲抽着烟侧面入镜,母亲背对着镜头干家务。没有刻意安排,镜头真实地记录了这家人的一次交谈,同期声记录当时真实的谈话。在这一段中,作品用了近景镜头,突出了余爸爸黑黢黢的面庞,粗糙的大手,在视觉上把余爸爸的辛劳表现了出来。在谈到三峡水涨上来,一家人不知道怎样生活时,又一个近景镜头推上去,余爸爸脸上没有明显的悲伤神情,他似乎很习惯地接受着自然或是人为灾难的降临,这种超乎寻常的平静,是底层百姓无声的呐喊,除了同情外更赞扬了中国百姓的顽强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执著,善良的中国老百姓总是无私地相信生活会变好的。

四、结语

《沿江而上》是中外合作拍摄纪录片的佳作,在未来中外影视合作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当欧美大片充斥中国市场,我们看到中外在电影制作上仍有不小差距。然而,纪录片作为电影大项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坚守下,一直保有深刻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国门打开,各种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激烈地碰撞交融,纪录片工作者不安分于体制下的官方表达,他们有了强烈的用镜头语言表达思考的欲望。这是各种思想碰撞摩擦时必然出现的火花,于是,近些年传媒圈出现了一群独立制片人,如《沿江而上》的参与者范立欣。他们关注当下中国的发展,独立于体制,抛弃绝对权威的官方话语,而是以细腻的情感和悯人的情怀讲述平凡百姓自己的故事。相信在汲取了国外先进的纪录片运作方法,最终立足于中华文化底蕴,现代纪录片人会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独有的东方之韵。

[1]张忠宇.困境中的守望《沙与海》解析.

[2][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1:12.

猜你喜欢
游轮纪录片生活
走进游轮里面看一看
乘地中海游轮,寻访古罗马历史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来自未来的游轮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PE管在豪华游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