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2015-03-20 20:22金云霞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课程体系人文

金云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试论高校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金云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充分挖掘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本质、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努力方向。本文以河南省人文特点为基础,以河南省高校艺术教育为例,论述了高校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构建的思路。

高校艺术教育 人文精神 构建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如何重构人文精神已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为高校艺术教育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也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情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应反思人文教育的不足,探索新途径,将构建人文精神的理念渗透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本文以河南省公共艺术教育为例,分析和思考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构建。

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1.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模糊化

培养对艺术作品的主客观认知、关注艺术作品所渗透出的人文情怀、提高自身艺术实践和再创造的能力应成为当今艺术教育重要的教学培养目标。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特别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目标模糊,具体表现在对艺术教育的内涵缺乏科学性、完整性的理解,对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未进行认真研究,在人文学科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上显得不足,课程培养目标较模糊,课程内容重经典作品而轻文化内涵等。

2.艺术教育表面化、功利化

在社会转型期,艺术教育成为人们迈向成功的工具和阶梯。具体表现在社会艺术教育趋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校艺术教育趋于实用主义的最大化、家庭艺术教育趋向考级升学率的最大化。当前高等教育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普遍地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艺术教育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渐渐失去文化传承的人文内涵。

3.人文素养存在巨大差异

共有120多所高校分布河南各个地区,因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发展的不同,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如省会郑州,教育资源丰富、文化交流多样、师资队伍更强、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更浓、学生接触文化市场机会更多、城市文化资源的选择更丰富。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市无法相比的,这种差异导致各地方、各高校之间人文特点、艺术教育能力发展的不均衡。

二、对高校艺术教育人文精神构建的思考

1.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

实现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相互渗透,以一种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指导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才能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前景。所以高校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推崇科学精神、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也应是重要课题。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高校教育包括艺术教育未来发展不可偏离的方向。

2.注重挖掘艺术教育的人文本质

许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中,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效益比,讲求的是模式化教学。在一些综合性、理工类院校中,包括大多数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思考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时,仍然把艺术的功能依赖依附于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些取向的存在对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作为人文教育的艺术教育,其本质上是人的全新生命能力的生成,是人全面发展的一块基石,与此背道而驰的观念都或多或少代表着功利化的取向,应该予以摒弃。

3.充分注重艺术教育的大众化

艺术教育的“精英化”一直是我们传统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面对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我们的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实践总是少部分人能够参与的活动,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目标的失败。我们应转变艺术教育的“精英化”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各类层次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教育的对象上,应注重发掘大多数人的艺术潜能;在考核上善于激励少数优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发掘代替单一的技能技巧评比,最终实现艺术教育对于大多数人的本来意义。

三、河南省高校艺术教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思路

1.充分挖掘和利用艺术教育的人文资源

(1)河南省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河南省的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乡土特色。河南的文化品牌包括有以龙门石窟、少林寺、清明上河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风中少林》、《洛神赋》、《常香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独鱼乐园》、《小樱桃》为代表的动漫品牌;以南阳玉雕、汴梁刺绣、朱仙镇年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牌等。这些艺术品牌为河南艺术教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即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艺术专业及艺术教学资源,鼓励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辅修部分艺术专业,既充分利用了已有资源,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外校资源,即选择合作院校,艺术课程由艺术师资与设施相对集中的院校承担;艺术类书籍借阅、艺术教育场地及相应设施等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开展艺术类活动,师生加强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利用众多免费开放的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为大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可以与文化艺术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为大学生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艺术活动项目等。

(3)不同国家文化和艺术的交融及资源共享。高校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创新与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是大学促进自身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全球第一个以帕瓦罗蒂命名的音乐艺术研究机构——河南师范大学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于2009年正式成立;2010年河南师范大学与韩国协成大学艺术学院在河南师范大学展览馆举办了“交流·互识·合作”为主题的作品交流展;2012年8月1日晚,来自韩国光州广域市艺术团和河南大学的交响乐团,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了“2012中韩文化交流之夜”音乐会等。

2.全面构建体现人文精神的艺术课程体系

以教学为主要教育途径的高校,在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该建立起能够展现河南本土文化精髓,提升艺术人文素养、加强艺术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1)提升人文素养,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我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紧密结合地方传统人文艺术,以艺术基础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人文艺术认知能力;以艺术应用与实践课程为落实点,培养学生人文艺术参与能力;以网络艺术课程为助手,培养自主学习人文艺术的能力;以艺术拓展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人文艺术创造能力。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河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方面洛阳师范学院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主要做法如下。

课程体系:构建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兼顾认知与创造力为特点的艺术课程体系。其按照文学、音乐、绘画、书法、舞蹈、戏剧、影视七大方向,现已开设人文艺术类相关课程116门。除此之外,还重点围绕河洛地方民间艺术,开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河洛大鼓赏析》、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美术课程《豫西民间剪纸》、《河南古代美术遗存》等课程。

艺术实践基地:洛阳师院与古代石刻艺术馆、龙门石窟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美术馆等单位建立了10余处艺术实践教育基地。利用中原传统艺术文化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网络课程:大力开发网络课程,其创办的“艺术河南网”在国内享有盛名,是融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实践为一体的大型省域著名艺术网站,所有网络艺术资源都进行开放式浏览,丰富和拓展了公共艺术教学资源。

艺术社团:建立了系列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社团,如成立了河洛剧社、曲苑社、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等,已经成为洛阳师范学院对外交流时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2)加强艺术实践、开发特色实践课程

在美术课程上,可以增加河南的民间美术内容,如朱仙镇年画、淮阳泥泥狗等民间美术欣赏与制作,还可以与当地民俗艺术馆协作成立民间美术研究工作室;在音乐上可以增加河南地方戏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等课程;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可以邀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演出交流,或在演出团体建立艺术实践基地等。只有结合我省的文化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地开发出优秀的地方特色艺术课程,才能真正传承我省艺术教育的文化品牌。

3.积极创造艺术人文教育软环境

(1)营造具有艺术气息的优美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人文精神、展现其人文特色的重要客体。它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大学生通过审美这一与环境沟通的特殊语言,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得以解读和体味校园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具有艺术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以其强大的同化力对学生进行着艺术美的熏陶。

(2)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高校中的专业教师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都是有突出特长的,这些专长对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的学生特别容易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使得学生以老师各方面言行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3)注重人文艺术教育的沟通与实践。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个体性”、“隐喻性”和“多质性”的特点,因此人文艺术的教育,不能像专业课程知识和技巧一样可以以简单的、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只能通过“沟通”间接传达。同时,人文艺术教育的沟通也必须通过现实的生活实践才能展开,在实践中感受人文魅力才能有所收益、有所启发。

[1]葛春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8.(12).

[2]胡俊涛.河南民间美术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研究[M].河南省艺术教育论文优秀论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0.

[3]李章惠.普通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河南省艺术教育论文优秀论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0).

[4]尤西林.人文精神与现代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6]李明超.创意与中国同在[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2.

[7]项仲平.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2.

项目来源: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142400410401

项目名称:河南省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课程体系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