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学科与当地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

2015-03-20 20:22齐鹏飞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美术美术专业美术

齐鹏飞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大学美术学科与当地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

齐鹏飞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及学科设置,学校教育大多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该学科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性及其社会功能性。作者把大学美术专业作为研究实施的对象,设计适合大学美术学科与地方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

大学美术专业 区域文化建设 协调发展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服务于大众,而大学美术学科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角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校的美术院系都将美术论文当做科研的评估手段,但是评估方式却不适合注重实践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学的实质和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聪明智慧发挥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而不是在美术理论上做文章。过于将学术理论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会束缚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

同样,国内单就地方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在少数,但是地方文化建设往往忽视了地方高校在文化普及、国家政策宣传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美术学科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实际意义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受教育水平高、文化素质好的优秀人才的参与。高校所在地,大到一个行政区域,小到一个社区,既是提供给高校美术专业一个施展本专业才华的舞台,又是给在校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一个锻炼平台。目前,各级政府与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大学学科与当地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正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具有广阔社会推广前景的系统工程。

1.有利于大学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大学美术学科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除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动地参与社会运动与政治宣传外,其学科建设与培养目标基本上以训练学生的基础技能和一定的创作与教学能力为主。相对于设计学科的基础学科定位和相比于理工学科的人文学科背景,美术学科比较缺少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和对社会发展变化的互动影响。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文化艺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引导和建设性作用已被更广泛、深入地理解接受。

2.有利于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意义愈发重要。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文化艺术等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艺术设施与活动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各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的美术学科作为重要的艺术机构和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其集聚的专业人才和设备设施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文化艺术的活动与建设。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具体到中西部地区和社会文化建设欠发展城市,本课题具有更明确的实际意义。

二、大学美术学科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意义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许多新的问题与现象需要新的观念与更深入切实的理论来研究解决。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都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大学美术学科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理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课题项目及理论研究还是较匮乏的,而把文化发展与政治思想建设相结合的观点正是本项目别具匠心之处,其课题关注的范围不再是一个点,而是涵盖了国家政策、教育、文化、艺术、社会等较多方面的综合性课题。一个综合性课题往往包括几个子课题,这些细小的研究单元不能孤立地对待,需要我们用联系、辩证、实验、数据考证等科研方式解决,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研究的内容、对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大学美术学科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

1.国家政策的理论研究。研究围绕关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和地方文化建设理论。

2.美术学科与当地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性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探讨和研究美术学科与当地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性及其相互作用,通过翻阅和查找相关理论书籍和历史文献逐渐形成美术学科与当地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发展思路。

3.国内一些高校的美术专业与当地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现象研究。通过调研和走访,搜集国内一些高校的美术专业与当地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成功范例,例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大部分雕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集体完成,四川美术学院的蓬勃发展所引发的西南美术现象,等等。这些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分析和探究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

4.具体实践。逐步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学科与当地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互动环节,其内容为:大学美术展览、艺术讲座向市民开放;大学美术专业的结课作业展、优秀学生作品展、教师作品展以及学院收藏的古代名画复制品展向市民免费开放,学院定期通过网络发布专家、学者和教师讲座,感兴趣的市民可以提前预约听课;组织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课程,深入生活,在社会各领域了解和学习,搜集素材,创作出真正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师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美术展览,把好的作品呈现于人民、奉献于大众。在教师的组织和带动下不断创作好的公共艺术作品,美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积极参加周边社区组织的文化宣传活动;把民间优秀艺术请进课堂,为民间优秀的艺术家举办讲座,通过举办展览把优秀的民间作品展现于广大市民和美术爱好者。

5.信息收集和反馈。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通过数字统计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不断了解美术专业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的好评度。清楚课题在实践过程中的运用情况,总结课题实施之后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积极成果。通过该机制建立,进一步修订和指导后续的研究工作。

四、大学美术学科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理论预计突破的难题

大学美术类学科建设与区域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体,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难题包括:

1.高校美术学科自身的壮大与成熟。(1)国油版雕等传统美术专业得到巩固的同时,专业方向需要不断拓展。随着社会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陆续出现。学科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不断增强,专业结构有待完善,只有构建除了传统美术专业外应用美术专业、新媒体专业互为补充的专业群,高校美术学科自身才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后劲。(2)学校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人文景观。美术类专业是校园亮丽的人文景观风景,画展、艺术节等形式的艺术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了教育内涵发展,不但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对地区区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区域文化艺术建设,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整合原有社区文化,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官方的艺术机构,一方面重视文化设施等硬件系统建设,另一方面重视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与提升,摆脱人们对文化建设理解存在的误区。其次,美术类学科与地方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需要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将更有利于学校与政府间的互动。

3.区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保护发掘区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依托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影响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在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高校美术学科的壮大与成熟。大学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教育中心所在,因此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做到把大学课程与当地文化特征相结合,做到课堂与社会文化机构的互动。一是跟其所处地域和所能辐射到的区域的文化产生互动,二是跟普通观众产生互动。

本理论研究可作为制定大学美术学科建设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和调研报告;也可供政府文化与教育部门制定文化建设与发展政策,各类文化艺术与教育机构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项目时作为咨询报告使用。

[1]刘剑虹.梅贻琦的大学学科建设思想初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1.

[2]雷兵,张勋宗.地方高等教育对文化强市起支撑作用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8.

[3]李育勤.对当代美术学科建设中基础问题的思考[J].美术学报,2006,03.

猜你喜欢
大学美术美术专业美术
长春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创意美术
课改下美术专业班教学及管理的探究
作品赏析(3)
明媚美术作品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美术国画课程教学改革
多媒体设备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