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矛盾分析法角度看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2015-03-20 20:22王继超武卫兵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分析法矛盾师生关系

王继超 武卫兵

(1大理学院 外语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2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从社会矛盾分析法角度看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王继超1武卫兵2

(1大理学院 外语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2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两大主体,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将社会矛盾分析法运用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把握这一进程中“教师”这个主要矛盾及“教师观念”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利于深刻把握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促进传统师生关系模式向民主、科学的现代型师生关系转变。

社会矛盾分析法 新型师生关系 主次矛盾

一、社会矛盾分析法的地位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中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核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1]。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独到作用。社会矛盾分析法主要是通过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主流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三种方法分析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它贯穿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各个层面、各种具体方法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它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的展开和体现。社会矛盾分析法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有三个。首先要把社会现象看做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其次,从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外部表现;最后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外部条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进行问题分析解决具有巨大的作用:阐明社会矛盾的具体性质;揭示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阐明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性质。而要阐明社会矛盾的性质,必须分析社会矛盾的特点,比较不同社会矛盾的区别,以及分析社会矛盾的历史发展,然后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概括,从而把握社会矛盾的性质及其历史演变,切实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

二、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教育学作为研究教书育人方法和规律的学科,在社会前进过程中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新的人才作为动力。因此,它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同样离不开社会矛盾分析法。教育是一定部门管理运作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产生指示和引导的社会活动,其最重要的参与者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在这一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否处于最佳平衡点直接关系到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的最终质量。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教”与“学”两大主体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所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不良的师生关系阻碍教育作用的发挥。严峻的现状是如今很多学校教育只强调智育,忽视对师生关系这一基础的构建,造成学校像监狱、教师如看守、学生是学习囚犯的不良现状。尤其是我国,分数决定一切,学生是考试的奴隶,教师则为监工,师生关系一直处于崩溃边缘。因此在我国,建立平等、和谐、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三、从社会矛盾分析法的视角出发分析、解决新型师生关系形成中存在的障碍

分析社会矛盾的特点,把握社会矛盾的存在方式。社会矛盾存在的方式一般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存在,因此只要坚持两点论,即一分为二的方法,把统一物分解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而后分别加以分析,就可以全面把握社会矛盾。

就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看,这一问题要从参与主体矛盾双方来分析,即教师、学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统治者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采取的是奴隶制的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等古语无一不把教师权威化、绝对化、精神领袖化。这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遏制学生的创造,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制造隔阂甚至矛盾[3]。老师在学生的眼中成了不近人情的工具,最终学习兴趣下降,教育走向失败。恶劣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怎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呢?在这样的情形下,师生间的距离可能会越来越大。此时,教师首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应该鼓励他们发展个体的不同。因为有了这些与世俗不同的看法,有了个体特性,那么他们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其次,要明确学生的要求,努力让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达成一致,而不是死守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旧有观念不放。这应当是转化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在教学这一活动中,其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搞好日常班级活动,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和各项综合素质。

除搞清楚了传统师生关系形成的根源外,还要明确社会矛盾的各自地位。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力量对比不同,各种社会矛盾的地位也不相同,这就要注意区别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新型师生关系主张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轻松地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要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们,在课堂上教师既是优秀的导演,又是热心的、耐心的听众兼观众,更是谈得来的朋友,强调师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都赶不上老师,从参与者的特点看,教师无论在科学知识的水平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上都处于远远高出学生整体水平的状态,从历史原因看待,教师在传统中也一直处于绝对的主导掌控地位。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推动力力量在于教师自身态度的转变[4]。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应主动地接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用学生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他们的世界,思考问题。而后对他的情感作出反应,处理问题。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理解学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要顺利解决这些冲突,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理解和尊重是建立师生情感的核心。只要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便会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处理问题时就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关系就会改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唱主角的,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掌控者,总是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存储器,致使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及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目标的现状转化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学习目标,和学生一同商量探讨,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师交流。教师要为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主动起来,使他们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同时,教师要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激情和活力,展现教学魅力,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拉近师生关系。作为次要矛盾的学生要自己承担作为学习主体的责任,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努力地跟教师共同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尊重人的价值是社会全方位发展和向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标准,新型师生关系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素质教育真正价值的表现[5]。加紧推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工作不仅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时时事事有矛盾,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才能真正建立新的、符合学生的心理交往特点的师生关系,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杨德富.再议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6(6).

[3]宋京双.合作型师生关系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09(6).

[4]程晓琳.论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及构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4).

[5]王娟娟.人的存在与人的价值[J].安徽文学,2009(2): 398-401.

猜你喜欢
分析法矛盾师生关系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