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误区及对策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2015-03-20 20:22陈传万陈田田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学类安徽应用型

陈传万 陈田田

(1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误区及对策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陈传万1陈田田2

(1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和新闻传播学类等,共有基本专业72个,特设专业4个。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二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建设内涵认识有差异,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产教融合难。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注重应用、服务地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内涵建设;“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个课堂”联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 文学类专业 人才培养 误区 对策

文学类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和新闻传播学类等,共有基本专业72个,特设专业4个。以安徽省为例,截至2014年7月,根据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安徽省高校已设置基本专业16个,特设专业2个。布点数量较多的20个本科专业里,文学类有两个,英语居第二,34个,汉语言文学居第七,25个。在校生数量较多的20个本科专业里,英语居第一,20884人;汉语言文学居十一,11701人[1]。就安徽科技学院来说,目前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编辑出版学和翻译等4个文学类本科专业。

一直以来,一些综合性、研究性大学的文学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一些师范大学的文学类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得不够,与之相应的是,相关教学改革与研究开展得不够深入。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误区

1.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学校人才质量观的集中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泛化问题,定位不具体、明确。

如安徽科技学院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在中等学校、外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翻译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2]。

而该校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编辑出版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网络媒体创意与策划,新闻采编、评论,网站管理,数字编辑,图书与电子出版物制作、营销、评论等能力,能够胜任书刊编辑、出版、数字出版领域的业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学校地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社会需求缺乏有效对接[3]。

2.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建设内涵认识有差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怎样将知识转变成能力,而文学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的,要有一定的历练,也就是说它的应用的有效度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这一专业特点为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加了难度,因此就有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法不适合文学类专业特点。

其实,文学类专业特性除了强调综合素质以外,还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强调的就是应用能力,尤其是读、说、写等专业基本能力;人文性强调的是人文素养,尤其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因此,不能说文学类专业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3.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或多或少的存在认识不足,因此在资金投入、教育资源设备配置、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及理工类等专业有较大差距。

以安徽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2011级专业方向实习为例,实习目的与要求虽然很明确,如通过专业方向实习,使学生接触实际和了解社会,获取本专业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但在具体安排方面,显得很松散、随意,“放羊”意味浓,如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城乡均可),了解实习场所和社会的一般情况,增强对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感性认识[4]。

4.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产教融合难。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度拓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校企合作的深入需要经历一定时期的磨合。由于文学类专业人才,行业企业需求低,在行业企业的认可度也低,企业不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效益,企业的反应就非常被动与冷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产教融合难度非常大,这大大制约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安徽科技学院开设的汉语言文学、英语、编辑出版学和翻译等四个文学类本科专业,尽管经过多方面寻求,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难度非常大。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1.“注重应用、服务地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建设必须强调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形成互动调节、有效反馈、适度超前的专业与发展机制。蓬勃兴起的新型现代服务性产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中共蚌埠市委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培养、引进既熟悉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精策划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媒体等专业,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新媒体产业等领域急需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实行定向招录;……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为蚌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5]

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但宏观上仍然存在“战略性短缺”,因此安徽科技学院可以改革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主动适应蚌埠地区人才需求的变化走向。

2.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内涵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的建设,一是要考虑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二是要适应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三是要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需求[6]。做到这一点,必须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下工夫。

以安徽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应考虑蚌埠周边地区对文化产业方面人才的急需,因此要考虑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其次,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周边地区,也应考虑设置网络与新媒体方向。

在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内涵建设时,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的同时,强调专业方向设置的灵活性。重点打造具有应用型特色、直接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专业方向,提升文学类专业建设的应用性品质[7]。

3.“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是在强化现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军训、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之外,还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8]。

所谓“走出去”,就是教师或学生带着一定的教育或学习任务到企业中去锻炼,以达到传统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走出去”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与企业建立长效实训基地。基地长期稳定,有利于校外实习资源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实践的稳定,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改进程的稳定。长效实训基地的建立有赖于校方与企业方的利益平衡点,只有双方达成共赢的校企合作目的,才能形成长效的实训基地。其次要加强企业实习管理。学生进入企业,等同于进入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焦虑甚至厌学心理。校企双方在遵循合作的原则上要加强学生实习的管理,帮助并督促学生尽快进入岗位工作状态,实现实习目的[9]。

所谓“请进来”,是指引企入校或请行业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到校教学或开讲座。引企入校,是在不发生产权转移的条件下将与专业对接的相关企业引入合作办学,以丰富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实现校企的互利互惠。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学,是引企入校的必要补充。学校资源毕竟有限,请进来的行业专家可以弥补教师企业岗位知识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市场知识量。行业专家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思维与校内教师有所不同,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法不同于校内教师,这有利于学生职场能力的学习和提高[10]。

4.“三个课堂”联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般来说,第一课堂指的是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等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一课堂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方式[11]。

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社团、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第三课堂的前期校内预演,它在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通过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各种专业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够及时运用,在“第二课堂”中找到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再反馈到第一课堂的学习中,形成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实现在实践中把握知识,在运用中提升能力,以用促学,达到“两个课堂”良好互动互相促进的学习效果[12]。

第三课堂是指学校以外从事教学活动的场所,主要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技术服务、志愿者活动及生产实习等,如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可以以志愿支教为主要活动,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实效化和精品化,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验证、检验和提升自身的能力[13]。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类专业,从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出发,可以构建“第一课堂筑牢基础、第二课堂锻炼能力、第三课堂展示实力”的“三个课堂”联动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EB/OL].(2014-07-17)[2014-12-05].http://www.ahgj.gov.cn/72/view/ 2748.

[2]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2014-04-28)[2014-12-05].http://www.ahstu.edu.cn/wyxy/xygk/rcpy/201404/ 49405.shtml.

[3]编辑出版学专业简介.http://www.ahstu.edu.cn/wfxy/HTML/ 20130421155240.shtml.

[4]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专业方向实习计划 [EB/OL].(2014-10-22)[2014-12-05]. http://www.ahstu.edu.cn/wfxy/HTML/20141022100458.shtml.

[5]中共蚌埠市委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2-02-28)[2014-12-05].http:// www.bengbu.gov.cn/swwj/article.jsp?articleId=10173113.

[6]许剑颖.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14,55(01).

[7]陈传万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素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05).

[8]卢扬奎等.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论[J].高教论坛,2007(5).

[9][10]张馨月.产教融合:高校教改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4,3(7).

[11][12][13]黄钦海等.人文学院抓牢“三个课堂”推进学风建设[EB/OL].(2014-11-07)[2014-12-05].http://www.ahs tu.edu.cn/news/n5/201411/53572.shtml2014/11/7.

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3jyxm166;安徽科技学院科研项目src2014395。

猜你喜欢
文学类安徽应用型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文学类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