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校媒发展互动探析

2015-03-20 20:22赵亮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媒介校园素养

赵亮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校媒发展互动探析

赵亮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参差不齐,滞后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许多与迅速发展的媒介社会不相适应的现象和问题。高校校园媒体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阵地和理想平台;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也将与高校校媒形成互动,助力于校媒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媒介素养 高校校媒 发展互动

高校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加强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高校校园媒体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校媒的信息传播和人才培养功能入手,使大学生全面认识媒介特质,提高媒介素养,进而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校媒发展的互动良性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媒介素养”是个舶来词,和英语中的“media literacy”相对应。它在各种不同的语境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一种能力或素养;其次,使用时等同于媒介教育。但媒介素养是以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而媒介教育更多指一种教育活动。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媒介素养”是个体通过后天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践行而获得的对媒介文本及生产机制进行解读、质疑和批判的知识和能力,进而获得“接近和使用”媒介、参与传播的权利[1]。

在国外,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国家普遍受到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正规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大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于1997年开始,但对于大多数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媒介素养仍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缺乏应有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媒介认知水平有限。

大学生作为介于应试教育下的中小学生和走上社会的成年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成熟度和对社会文化的吸纳能力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开始与社会生活广泛接触,对社会文化逐步有了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对媒介、对各种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辨识能力有限,容易受到社会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社会信息的庞杂和文化的多元,使大学生们常常处在不知所措、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深刻,这一点从高校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拜物”、“啃老”、“一夜成名”等现象可见一斑。

2.大学生的媒介解读能力不强。

对信息的鉴别和取舍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一个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人,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和使用各种媒介,还要对所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呈泛滥之势。手机、手提电脑、平板设备等个人手持移动媒体终端可以让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登录互联网;公交移动电视、汽车交通电台、各种路面广告牌在出行时包围着他们的视听……各种人造信息的海洋,使得大学生时刻面对各种媒介的诱惑和“骚扰”。各类媒体传播的信息文本背后都包含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自发状态下对媒介和媒介信息具有一定的质疑和思辨能力,但要做到能通过媒介表面看到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不跟风不盲从,形成宽容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习惯,很多当代大学生们还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2]。

3.大学生的媒介参与意识薄弱。

能否利用媒介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制作个人的作品,是衡量媒介素养高低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就媒介对其工作生活的作用是予以肯定的,但主动利用各类媒介查询信息、发布作品、解决问题的意识还比较弱,尤其是对高校校媒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度不够高。当前大学生运用媒介发布信息主要集中在网络上,极少数同学在报刊、书籍上发表过文章,甚至在校园中出版过宣传海报。可见,大学生发布信息的平台偏向于交互性较强的网络和手机,而传统媒体如报纸、书刊、广播甚至板报则参与很少,缺乏利用高校校媒服务自身和学校发展,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缺乏利用校媒服务自身,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高校校媒的特点和运营情况

当前,我国高校的新闻媒体主要有两大传播类型,一是校报、广播、电视等构成的传统媒体,二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二者共同构成的传播体系与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联系日益紧密,在高校的育人工作和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校校报,既是学校党委的机关报,又是师生了解校园动态、焦点的纸质媒介。经过长期发展,校报在规模、数量、质量和覆盖面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内容、形式到排版、印刷各项工作也逐渐走向成熟。因此,一些报刊评论家认为:校报已成为校园媒体中管理最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成熟的一种媒体[3]。但校报也存在一些自身的不足,比如新闻时效性不强,挖掘力度不够、内容和形式缺乏特色及版面设计缺乏创新,等等。

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学生参与最多、接触最频繁的一种媒体,具有信息简短快捷的优势,且不受信息载体的时空限制,一旦播出,受众随时随地可获得最新信息。校园广播具有面向师生、简便迅捷、专业性强、雅俗共赏、灵活多变等特点,在服务师生、提供各类信息、传播科学知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因播出时间及播出方式的局限性,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学生方面。

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校园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电视栏目,积极探索构建适合学校发展建设的、宣扬民族文化的平台。不足之处主要局限于播出时间和播出方式及播出载体,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教职工方面。

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介”。由于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及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及时互动性,正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生力军,其影响力远大于任何一种传播手段。同传统媒介相比,其在信息量、时效性、便捷性、生动性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具有平等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使网络传媒成为高校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

另外,宣传橱窗等媒介,具有视觉效果强、延续时间长及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也能及时将宣传内容传播到师生中间。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校媒发展要形成良性互动

1.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媒介素养教育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健康解读、批判和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大学生作为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媒介素养对国家未来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风气和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制定并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学校教育形式为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在高校开设选修课,或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结合其他课程进行教学。而高校之间可尝试协同联合,成立媒介素养教育联盟,推举联盟领头羊,编写各类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宣传媒介素养的理念,及早开设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识课,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2.加强高校校媒建设,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实践基地。

高校校媒立足学校、服务师生,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以校媒作为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对媒介有直观的了解和切身体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认识和研究媒体的兴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4]。因此,只有加强高校校媒建设,提升校媒整体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服务。校媒传播的校园新闻虽然具有独家性,但传播周期过长和经常性滞后会削弱学生的关注兴趣。只有保证新闻信息的新鲜、真实、及时、畅通和资讯的丰富、流动才能使校媒成为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媒体。此外,校媒还应重视传播的艺术性,把要传播的内容用媒体语言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形成真正触动思想和心灵的软力量,增强传播效果。只有针对不同内容对校媒的传播形式进行策划和设计,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传播,真正为学生服务的传播,使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取得成效。

3.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为高校校媒发展提供助力。

高校校媒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理想平台,它能提供空间资源,吸引大学生关注并积参与校媒建设。从而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校媒运行的参与,媒介素养得到提高,引起对校媒建设的反思和调整,无疑对校媒今后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作为对网络利用率和熟练度较高的群体,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可以通过自身对身边各类事件的敏感和关注,为校园媒体选择、加工精彩的传播线索和内容,有利于提高校媒新闻信息的新鲜度、时效性和丰富感,增强校媒的生命力和活力。而大学生记者参与校媒传播,他们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同龄人思维的传播理念,也可给校媒在报道形式、栏目设置、话题选择、板式设计等方面提供积极的建议,使校媒焕发勃勃生机,健康良性地发展。

[1]黄宏.媒介素养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4.

[2]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3]李太荣,白昕.高校校报走向[J].报刊管理,2000(9):31-32.

[4]朱方.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媒介校园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