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探索与实践

2015-03-20 20:22吴志强原东方沈记全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分制专业课程

吴志强 原东方 沈记全

(1河南理工大学 教务处;2河南理工大学 现代教育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探索与实践

吴志强1原东方1沈记全2

(1河南理工大学 教务处;2河南理工大学 现代教育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近年来,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分制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同省份、不同学校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实施较为缓慢。本文从学分制本质内涵、教育原理入手,剖析了当前学分制教学管理中的几大关键问题,通过多年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提出学分制教学改革中“一创新、两改革、三建设”的系统性、有效性做法,探讨了在教学运行管理中如何有效实施学分制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 学分制 教学改革 选课制

1.引言

学分制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的哈佛大学,它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分为基本计量单位,评价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特长和能力不同,其核心理念是“学习自由”和“以人为本”,通过自主选择专业、专业方向、课程、学习进程、主讲教师、学习量和学习年限等学习要素,让学生的特长和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学分制的实施,能有效地协调知识与社会需要、知识与学时、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适应了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1]。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制定了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现弹性学制”的任务和要求,使得各高校在推进学分制建设变得极为迫切。地方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地方本科高校针对学分制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有的学校已经实施了“完全学分制”,有的学校实施了“弹性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等教学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的发展。然而,各个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存在差异,使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改革水平参差不齐,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较差,甚至制约了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针对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提高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对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2.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实施的制约因素

在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进程中,有的高校实施学分制效果较好,有的高校实施学分制效果较差,甚至陷入了改革的困境。其根源在于改革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2.1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制约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进程。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成长起来的地方本科高校,形成了同一专业按学年制实行统一培养模式,统一课程安排,统一学生管理等教学管理模式,如收费管理、住宿管理等都是在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下进行的。这种管理模式既能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又能保证培养目标实施的计划性。然而,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制约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进程。多数高校实行学年学分制,反映了学分制改革的艰难[2]。

2.2 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影响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开展。

首先,选修课资源不足,影响学分制的开展。在高校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而课程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实行学分制的关键[3]。因此,在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中,若选修课课程资源不足,不仅可选择的课程少、自由选课机会也比较少,学分制的灵活性便受到限制,制约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进行。培养方案日益凸显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缺点。尽管有些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很丰富,但实际执行时,若学生选课人数相对少,考虑到教学成本问题,也无法开出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

其次,师资匮乏影响了学分制的开展。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多,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高校了学分制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由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可自主选择教师的余地很小,甚至有些课很难找到任课教师。学生的大部分课程只能按照学年制的计划安排上课,这与学分制的灵活选择相冲突,制约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施。

另外,学校硬件资源配置,如教室资源、图书资源、实验设备等的紧缺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分制的教学改革。

2.3 学生自主意识相对欠缺不利于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学分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自由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长期在传统教育熏陶下所形成的被动学习,使当下的大学生多数自主意识薄弱,自我思考能力及自我规划能力不够,独立性和自主能力较差。他们面对自主选课、自己决定学习方向和内容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主动性、自律性。甚至出现部分大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选择知识内容易理解、考试题目简单的课程,“凑学分”、“混学分”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影响了学生未来全面、可持续的发展[4]。

2.4 教学信息化建设滞后限制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发展。

学分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资源的优化与调整,它的动态性、可变性及系统性,使得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重。学分制的实现亟须科学、完整、适用、安全的教务管理系统。而大多数教务管理系统是基于学年制的管理模式。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类别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深入,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受地域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教学信息平台的建设,制约了学分制改革的实施。

在以上制约因素中,硬件配套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会不断改善,因此实施学分制改革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不断探索,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河南理工大学位于河南焦作,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是河南省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根据多年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中 “一创新、两改革、三建设”的系统性、有效性做法,探讨在教学运行管理中如何有效实施学分制改革。

3.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探索与实践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的可选择性。

3.1.1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我校积极推动本科教学改革,采取大类招生,构建大类、专业、专业方向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体现学生培养的个性需要。本着“宽口径、大专业、小方向”的原则,实施专业分流培养。按照学科大类招生,二年级后进行专业分流培养。分流培养不仅是专业的二次选择,还包括多元化的专业方向选择[5]。

3.1.2 推进辅修双学位专业培养方式。

为培养具有全面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我校根据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需要,制定双学位教育实施细则。本科生在第一学年平均学分绩点在2.5以上,第三学期开始时可自愿申请辅修第二专业,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攻读主修专业学位的同时,学有余力,可攻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双学位专业。若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取得全部学分,符合授予双学士学位条件者,就可获得双学位证书。辅修双学位专业培养方式也弥补了学生转专业的政策限制,增强了专业的可选性。

3.2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增强学生管理的灵活性。

3.2.1 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

首先,设置弹性学制并实施,学生在3-6年修完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对于学习自主性好、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若在3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则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学生提前毕业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其次修订综合评定实施细则,将一直以算术平均成绩计算方法改为平均学分绩点成绩。以此为据,作为学生推优、评选、择优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重要方面。学分绩点制不仅体现出学生课程成绩的优劣,而且促进学分制下学习成绩评价的合理性提升,进一步构建学分制下学习的公平、公正考核体系[6]。

3.2.2 建立灵活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变得复杂化,学生自然班级管理功能进一步弱化,传统的学生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此需构建课程班级或专业方向班级。学分制下课程班级或专业方向班级是保障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窗口[7]。

3.3 深化改革考试制度,增强考试的多样性。

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对于学分制的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分制的制定与实践必须考虑考试形式的多样性、考试制度的规范性、成绩评定的多重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等特点。

课程考试考核改革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多环节的原则。注重加强学生课内学习、课外自学和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校制订了《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加大教学过程考核成绩比重,重视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及平时学习效果,广泛运用小测验、大作业、论文、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考试模式,既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又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应用与协作创新能力的考核,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应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工程训练及科技创新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4 建立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增强学生的引导性。

推行导师制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校制定了 《本科生专业首席指导教师制度实施办法》,学校鼓励本科生导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集体座谈、网上指导或个别指导等)对学生学业进行全面指导。各学院在实施导师制中也有很多好的做法,有的学院实现学生导师“双选制”,在导师和学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生个人发展,实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有的学院规定每周导师至少指导学生一次,实现导师与学生的“零距离”。

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并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8]。

3.5 建立完善选课制,提高选课的灵活性。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实现载体,贯穿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自由选课制度成为选课制完善的两个关键环节。

3.5.1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体系与学分制要求的契合程度,是选课制和学分制在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推行的重中之重。我校课程体系按“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划分为五类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每个平台由若干模块组成,如通识教育平台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学分要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学分制灵活管理奠定基础[9]。

3.5.2 拓宽人才引进和培养途径,多渠道、多平台引进教师,避免“近亲繁殖”。

通过教学竞赛、示范教学等活动,发现、培养骨干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教师队伍,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满足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需要。搭建平台,对教师所选课程的介绍、任课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内容信息等情况进行及时的公开、宣传。举办“试听课”、“试听周”等师生互动教学活动,以及本科生导师的专业引导和选课指导,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从众及随意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教师的协同发展。

3.5.3 建立和完善网上选课系统。

在选课管理上做到适度控制,选课流程尽量简化。一般是先排课再选课,也可以先选课再排课,方式灵活,加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也为完善选课制提供了技术保障。

3.5.4 积极引进优质课程资源。

引进尔雅通识课,作为校内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补充,拓宽学生选课的范围;又因尔雅通识课是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从而进一步缓解上课时间冲突问题。

3.5.5 进一步实施开放办学战略。

开设在校学生赴国外进行短期留学及国内高校联合培养等项目,开阔学生视野,扩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大学文化,返校后可以校际学分互认。

3.6 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学分制实施的技术保障。

学分制的相对灵活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课程学习的异质性、教学管理的复杂性等特征,对教学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诸多要求。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具有实时、多变、动态等特点,因此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对教学运行数据进行适时监督、调试和控制,以保证体系的顺畅、良性发展,促进学分制下教务管理模式有效运行。

我校以URP高校教务系统为基础,自主研发了教务辅助管理系统。两大系统能够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需要,全面支持学分制下的弹性修读年限、辅修专业管理等,以教学目标管理为基础,管理过程的“闭环式”控制等特征,为学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信息化的有力保障[10]。

在近两年的教务运行实践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次调试和改进,多种功能得到开发和进一步完善,性能趋于稳定。教务管理系统的实用、适用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基础,为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保障。

4.结语

学分制教学改革对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对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研究,是当下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学分制改革不仅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应在学校内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下才得以稳步推行实施。因此,学分制需在统一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处等部门形成协同育人的优化机制,这样才能得以全面推行和完善。

[1]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3:6-14.

[2]厉志红,李海峰,王培光.地方性普通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瓶颈约束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5:31-32.

[3]李桂红.我国高校学分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李志义.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3.6:4-7.

[5]李进华,张晶.突破学分制管理瓶颈拓展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39-41.

[6]张燕.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视角[J].教育探索,2013.3:58-60.

[7]曹占东.学分制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106-109.

[8]孙国胜.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导师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74-75.

[9]韩宏.高校学分制发展探究——试论高校学分制的起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7-63.

[10]王卫荣,张宝,朱长久,施国萍.学分制条件下教务运行管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0-64.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SJGLX021、2014SJGLX168);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JG104);河南理工大学青年基金(Q2011-41)。

猜你喜欢
学分制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