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提问多维度创新性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5-03-20 20:22盛雪梅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考勤教学效果思政

盛雪梅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提问多维度创新性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盛雪梅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课堂提问是学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本文分析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及存在的误区,从课堂提问的三个环节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提问设计,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期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提问误区 变相考勤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启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及时反馈教学情况,促进教学相长。课堂提问在中小学普遍存在,但是高校课堂提问的比例有所下降,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可以说,课堂提问是检验教学效果,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思政课作为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参与率,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就课堂提问展开多维度探讨。

一、高职院校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设计问题进行提问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课堂上,提问的比例相对较低,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没有时间提问,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主要通过作业、QQ、微博、EMAIL、电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较差。

2.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其综合能力比中学生强,学习要求也更加强调自主性、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得一些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没必要经常提问。

3.部分老师主观上忽视提问对教学的重要性。笔者曾经对大一新生做过测试,在学期的第1个月,上课时很少提问,1个月后,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较差。虽然面对的都是大学生,但由于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过渡过来,骨子里还是高中生,部分大学生自律性较差,没有很好地复习,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后来,笔者每次课堂都提问,教学效果明显强化。所以,坚持提问能够保证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重大意义

1.课堂提问是变相的考勤,有利于控制课堂秩序,提高学生到课率。

逃课是所有高校面临的问题。逃课率高原因很多,有学校课程设置的原因,有教师授课过于僵化的原因,有大学生自由散漫、自律性较差、对思政课不重视等原因,也有教师不考勤或考勤次数少的原因。思政课一般都是合堂教学,学生多,任课教师不可能每次都全部点名考勤,只能采取抽点的方式,或通过临时考试、布置作业当堂交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到课情况,使某些学生产生了偶尔逃课也不会被发现的心理。此外,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也使得“替答到”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变化考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逃课现象。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变相的考勤方式。老师的随机点名提问,使学生对自己这堂课能否被提问成为未知数,自然不敢轻易逃课,也避免了“替答到”现象。当然,这种提问方式的覆盖面相对较小,但由于这种方式的或然性,在保证到课率上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2.课堂提问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巩固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

课堂提问分为课前提问、课中提问、课后提问三个环节。课前提问一方面是对上次课内容的复习,加深印象,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对新课的过渡。课中提问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时把学生的听课情况反馈给教师,强化听课效果。课后提问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3.保证经常性的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暗示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自我意识突出,课堂提问恰恰利用学生爱面子的心理,促进其加强学习。所以,保证课堂提问的频率,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习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巧妙设计课堂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所以要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在提问方式上要有所创新,巧妙设计课堂提问环节。

1.课前提问。

课前提问包括两类,一类是认知记忆提问,这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一类是新课导入。设计这类提问,一般在新课开讲之前,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问题以2-3个为宜,抓住课程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提问。课前提问设计的题型可以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回答型。

如上次课讲授了法律的基础理论,这次课可以直接提问什么是法?法律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提问简单易答,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又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

(2)案例回答型。

教师出个案例,让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从而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视频导入型。

教师通过播放简短的视频,让学生发现其中反映的问题,成功导入新课。如:在教授社会公德之前,播放一段不文明行为视频,让学生发现问题,指出不良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2.课中提问。

课中提问是课程进行中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的提问。课中提问一方面是及时考查学生对所讲内容是否掌握及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控制讲课节奏,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必要措施。课中提问要讲究提问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的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因材设问与因才施问。例如:让学生结合所讲内容,就某个案例、某个社会现象、某段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

(2)提问的变相性。

抓住知识点设计问题,变相考察知识点。例如:讲到宪法,提问:“宪法中规定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该题要求学生注意自行归纳总结,否则就答不全面。

(3)提问的多样性。

同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方式提问,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例如:上例也可以设计成选择题:下列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A.劳动权B.受教育权C.休息权D.选举权。提问时,教师要注意抓住时机,及时评价,鼓励学生。

(4)提问的结合性。

提问的结合性是课堂提问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亮点。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做到“三结合”:结合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客观形势。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时,根据不同的专业,结合现实案例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针对2014年4月16日韩国“岁月号”客轮沉船事故,通过播放视频,在课堂上展开职业道德大讨论。让学生思考作为船长,他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什么?在船只遇险时,船长应该怎么做?同时提出“同学们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是什么?”。在给财会类专业学生上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财会从业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对商贸类专业学生,强调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把热情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这种课堂提问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3.课后提问。

课后提问是在讲完本次课后,针对重难点进行复习巩固,注重问题的实践性、思考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章节后,可以通过列举实际事例,让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分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通过布置作业,将课堂提问的功效延伸下去。作业的形式要求丰富多彩。例如:撰写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爱国主义演讲稿,社会公德情况调查,撰写心得体会等。

课堂提问是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本文通过对课堂提问环节的巧妙设计,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相信会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1]赵杨,杨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问路径的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2]管云峰.浅论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09(5):26-29.

[3]王定国.思想政治探究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思想政治课教学(京),2009(6):17-19.

[4]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考勤教学效果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便携式指纹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最严考勤”难留学生心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