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及教学模式初探

2015-03-20 20:22高晓倩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文学

高晓倩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 201418)

外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及教学模式初探

高晓倩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 201418)

针对现今高等教育中文学教育边缘化的情况,本文拟从外语教学角度探讨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学,并尝试对文学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模式提出初步设想和建议,以做到语言和思辨能力兼顾培养,弥补目前外语人才教育体制中的缺陷。

文学教育 外语教学 运用模式

二战爆发前夕,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编辑汤姆林森在一篇社论里写道:“如果文学不复存在,欧洲的灵魂也就随之消亡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带来了经济和科技的大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场人文学科的危机。纵观当今各大高校,经济和理工类学科备受青睐,而人文学科相对势弱。在人文学科中,相比最近略有起色的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法学等具有实践运用价值的人文学科,文学这种纯粹精神性的学科更受到冷落。人们不禁要发问:“如此这般下去,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灵魂将随之消亡呢?”受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逐渐从早期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培养造就 “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蔡元培1997:165)的人转向培养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技师”、“工匠”和“商人”,即从素质教育变成实用教育。这种趋势体现在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根据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在专业总学时中占三分之二(67%),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分别占15%和18%(张冲2003:9)。作为专业知识课程其中之一的文学课程所占份额就更少,而且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偏向“知识传授”,而不是“思辨研究”。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拟从外语教学角度探讨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文学教育模式,其中涉及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学?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导入哪些文学?同时,尝试对文学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模式提出初步设想和建议。

一、外语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外语教学注重对外语技能的培养,即 “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其中“听”、“读”是被动接受型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以理解并复现原文表达的意义和内容,所以听读这部分更确切地说是注重对外语专业学生被动接受理解能力的培养。如果说“听”、“读”是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后的输入,“写”、“说”、“译”则是对知识进行加工创造之后的输出。学生在做听读时只需根据原文进行理解、判断或复述,而后面几部分则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和创造。从对外语专业学生长期测试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在前两项测试中(偏客观题)表现良好,甚至优秀,而在后三项测试上(偏主观题)则差强人意,表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学生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说和写的能力依然比较弱,这一点从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上可见一斑,并不是因为关于语言规则的知识 (语法)没有学好,而是因为脑子里可说可写的东西太少,思想贫乏。这些学生大都通过了外语专业四级的统考,有的甚至通过了专业八级考试,已经具备了乔姆斯基所说的“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却缺乏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反映出外语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缺陷,即单纯地强调实用技能的提高,忽视思想文化内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市场需求,轻人文教育。

之所以要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学,是因为文学能够做到两者兼顾,把创造性语言和代表性思想融为一体。古希腊教育者从文学教育中形成了“自由七艺”,利用它对语言技能和思维方法进行有效训练。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把文学定义为语言与思想的和谐统一(牟芳芳2010:130),强调文学的人文教育作用。

一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包容性能为语言文字提供自由的游戏空间,使其充分发挥潜力。音韵的优美、词语的变幻、句型的转换及各种修辞方式的运用都使文学语言独具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在接触文学语言时自然而然会受到文学语言风格的影响和熏陶,加上教师的讲解,逐渐领会到语言在各个层面上的精妙之处,从而对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文学作品涉及面广,涵盖历史、政治、地理、哲学、民俗等社会文化形态的方方面面,为语言学习提供了语境。德国文学翻译家卡尔·德德西乌斯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学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这个民族的人看到了外面的人,而外面的人通过它了解了这个民族的人生活的方方面面。(Bischof2003)”伟大的文学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塑造国民性格。学生借助文学不仅可以熟悉目的语国家的语言特征,还能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维习惯,从而在使用外语时能够尽量避免母语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在文学营造的虚拟语境下模仿或贴近他国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增强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感知力,努力消除外语交流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挖掘人类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点作为交往基础,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光有语言能力还是不够的。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其终极目的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文学丰富的内涵能启发人的思想,开拓人的想象力,促进好奇心的养成。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崇高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代表一个民族乃至人性中共有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往往是一个自己的思想与作品中的思想进行交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定会产生一些想法。无论这些想法是持赞成或反对的态度、是肤浅还是深刻,归根结底都是学生自己的思想,是由他们自己的头脑生产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创造开始的地方。另外,作品中表达的观点会对读者产生直接的影响,复现或改变对世界的主观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有人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甚至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誉为一代人的生活教科书。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体察浮华背后的生存本质,用“自身蕴含的意味隽永的哲理和迂曲动人的故事丰厚和滋润着他们日趋浮躁和单调的人生(吴瑾瑾2008:47)。”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将好的文学引入课堂,通过文学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以说和写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外语教学中对文学材料的挑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适合外语教学课堂呢?在选择文学材料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的不同功能结合起来考虑。外语不同于母语,学生对它的掌握有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外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标在于掌握语言规则,包括发音规则、词法和句法,并将这些知识内化,具备初步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人认为不宜引入文学,因为它会造成语言上的困难,使学生丧失学习语言的信心。笔者以为只要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文学材料,文学对语言学习不仅不会造成障碍,反而会加深学生对语言和语言规则的熟悉和理解。这类文学材料可以是一些针对儿童的文学作品,如童话、童谣及其他类型的儿童文学。这些作品语言比较简单、口语化,篇幅不长,但不失文学特有的艺术特色:形象具体、想象丰富、情节富有趣味性。教师在相对枯燥乏味的语言语法教学中掺入这类文学将使外语初学者感受到运用语言知识解读美妙动人故事的乐趣,并能通过口语化、贴近生活的语言体验到目的语国家的民间风情。除此之外,词句简单、短小精炼的诗歌也是不错的选择。诗歌不同于儿童文学的地方在于它更能让人体会到文学的美感。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音韵、简单修辞和意境等方面鉴赏诗歌。鉴于学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上的缺乏,分析程度不宜太深,点到即止,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某些特殊性及感受到其制造的美学效果为主要目的。

在学生完成初步的语法学习和词汇积累后,开始转入中级阶段的学习。中级阶段的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现有的语言能力阅读一些稍微复杂的文章并且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涉及国情和文化的文学材料,因为这些材料虽然在语言上较之儿童文学和简单诗歌更复杂,但在内容上偏向常识,更贴近现实生活。作为知识性普及,这类文学材料一般没有太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可以是某部小说当中描写风土人情的段落,可以是一部戏剧中在餐桌前谈论吃穿的一段人物对话,甚至可以是一些有关天气或动物的谚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话题挑选材料,还可安排一些表演游戏(如在餐馆点菜)或让学生写一篇中德饮食文化比较的小文章等为他们创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文学在这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为语言应用提供语境和搭建平台。

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升高和知识结构的扩充,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理解或简单地描述一些常识性内容,而是渴望了解更高更深的东西,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为了满足高级阶段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经典文学的简写本作为本阶段的文学材料。经典文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无数人鉴别甄选保存下来的思想精华。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原典,即纯外语版,而不是中外文对照版本,更不应是汉译本。用原典有许多好处,一来能迫使学生运用所学外语和背景知识理解原文,二来学生能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和内容。当然,这类文学在语言和思想内容上的复杂深刻性决定了它需要被反复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到让自己怦然心动或印象深刻的东西还应记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满堂灌,而应该先让学生谈读后体会,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讨论完毕再扼要分析几个段落或细节,联系学生的看法谈他的见解并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分析。文学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当交流思想的桥梁。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大大激发。

三、外语教学中文学运用模式初探

教师选择了适当的文学材料之后就该考虑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有效运用这些材料。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运用文学文本:(1)从语言层面解析文本;(2)从国情和文学角度解读文本;(3)围绕文本组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及独立思考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语言上的探索。教师可以先将文章的出版年月和标题略去,使学生不带任何预测地开始阅读文本。对于文中的生词尽量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方式自己解决。然后教师列举一些有关文章基调的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印象选择。请学生思考这种印象从何而来并在文中划出相关的一些词语和句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词句的意思和特征,而且对词句出现的语境及词句的运用达成的特殊效果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2.从国情文化和文学角度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意义和内涵。教师可以用W开头的问题(即who,when,where,what,whichand why)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这篇文章营造了怎样一幅画面,谁出现在画面中?这幅画面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你是怎么想的,文中描绘的画面和现实相符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哪一种观点呢?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跟当时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可以引入一段有关当时社会背景知识的短小文章让学生阅读,使他们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以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已经引导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学会初步的思考和阐释,从而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方面的理解。

3.围绕文本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或课外任务让学生完成,把他们引入一个更高思维和创造阶段。学生在这些活动或任务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特长,努力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下面几种形式:(1)对文本的演示。学生就同一篇文章展开朗诵比赛,吟诵的时候对文章内容不仅有理智的了解,而且有切身的体会,加上配乐和PPT的协助,不知不觉中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朗诵完毕后,学生还可以自发地发表一些对文章的评价和看法。(2)现场表演或演讲。学生以分组方式就文本中某段有趣的场景或对话进行现场表演或者进行与文章相关的任何主题演讲,如评价文章的作者或某个人物。这些活动重在“说”和“演”,学生通过它可以锻炼思维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中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包括非口头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3)课外任务。因课堂时间和资源有限,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任务给学生。最简单、最传统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写作可以是读后感、对文章的重写或改写,或写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或两个人物的一段对话,等等。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素材进行加工和思考,拟定提纲,最后撰写成文章。这是学生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及从事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现在的预演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帮助。另外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就是小型课题。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小型课题。如有关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研究,这个课题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一部分人搜集电影资料,另一部分人搜集相关电影和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汇合到一起,共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的课题成果必须通过书面报告和课堂口头集体汇报的形式呈现给教师和同学。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要负责报告和汇报一部分。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和监控,完成后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基于课题项目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课题项目的设计、执行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个人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今后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

总之,这种模式能够发挥文学的各项功能,满足不同阶段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需要。当然,不同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运用模式,笔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旨在让学术界获得一个可在当前教学中实施的思路。

五、结语

文学自古以来就被当做衡量一个人基本文化素质的标准,不应在现代社会遭到抛弃。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文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文学独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内涵不仅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心智。外语教学中如果能合理正确地运用文学,那么培养出来的将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一门外语的实用型而文化根基极其浅薄的语言工具,而是能流利使用外语、通晓东西方文化、有全面素养的文化人”(吴瑾瑾2008:47),促进外语专业回归到人文学科的本位上,同时顺应当今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即实现“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为出发点的语言驱动教学模式”向“以通过外语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为出发点的内容驱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俞理明,韩建侠,2012)。

[1]蔡元培.教育独立议[M].蔡元培全集:第4册[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牟芳芳.论纽曼对“文学”教育的辩护[J].外国文学评论,2010(3):120-131.

[4]吴瑾瑾,李英.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困境与反思[J].山东外语教学,2008(6):45-49.

[5]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4): 7-13.

[6]俞理明,韩建侠.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1-4.

[7]Bischof,Monika;Kessling,Viola;Krechel,Ruediger: LandeskundeundLiteraturdidaktik.FernstudienangebotDeutsch alsFremdsprache,Bd.3.5.Aufl.Berlinetal.:Langenscheidt,2003.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