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研究

2015-03-21 01:15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王玥
中国商论 2015年15期
关键词:自贸区SWOT分析中国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王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王玥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上海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开放促改革”的新试点,通过先行先试总结经验,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本文首先对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进行SWOT分析,围绕着投资、贸易、金融三方面的自由化和行政、税收两方面的保障,探究其建立的优势、劣势,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其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上海)自贸区 SWOT分析 机遇 挑战

1 引言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7日出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在上海浦东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日益建设发展,对上海自贸区的各项创新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在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之前,学者们已经对于中国是否要建立自贸区、应该如何建设自贸区有了较久的相关研究,但这类讨论不仅限于上海,也涉及到深圳等沿海保税区,对其建立自贸区仅限可行性分析。有学者就认为上海、深圳等保税区以发展较为成熟,可以将这些类似的保税区进一步发展为自由贸易区(杨明华,2008),也有学者专门针对上海,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建议在浦东设立我国最大自由贸易港区(雷仲敏,2010)。

建立上海自贸区是对全球发展趋势的适应和跟进,是对发达国家试图改变WTO贸易规则的一种应对策略(王蕾,2014)。上海自贸区在贸易、投资、金融和监管四个方面有创新亮点,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扩大改革开放意义重大(陈伟、徐开金,2013),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来自于中国主导建立的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经验,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继续(夏善晨,2013)。

受到上海自贸区成功建立的影响,深圳、厦门、天津等城市都积极争取建立自贸区的机会。许鲁光(2013)就提出应当以上海自贸区制度建设为指引,尽快实现深圳保税区向自贸区的转型。也有学者认为不应仅看到自贸区拥有的制度红利,也应看到自贸区对地方经济的挑战,因此,对自贸区的建立应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加以成熟考虑(郑连盛,2013)。

2 对上海自贸区的SWOT分析

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TPP和TTIP,联合欧盟、日本,力图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组建有利于美欧等服务业发达的经济体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目前的国际谈判中国都没有加入,中国将面临“二次入世”的危险。为此,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要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标准,逐步开放服务业,加强监管,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区域合作的经验,为参加谈判做好准备。同时,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回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内需增长缓慢,仅仅靠政府投资扩大内需是不健康的刺激经济的手段,我国需要健全的市场机制来持续运行经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个“助推器”,助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帮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本文将对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SWOT分析,旨在探究试验区成立的优劣势和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

表1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经济基础强大,区位优势明显

上海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地位,其2014 年GDP总量居中国第一,亚洲第二,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外滩地区成为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聚集的两大主要地区。其地处长江入海口,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东海岸,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

2.1.2 上海综合保税区发展成熟

近几年,上海综合保税区迅速发展,已成为国内发展最成熟的保税区,基础设施良好,运作体系完备。其在海关监管、外汇管理、检验检疫等进出口管理上基本达到国内最高水平。诸多政策优惠也使得自贸区建设发展更有保障。

2.1.3 科研能力和人力资本充裕

上海教育资源丰富,是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和综合技术服务部门相对集中的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众多毕业生为城市积累了就业力量,大量高素质外来人口充实了城市的人力资本,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

2.2 劣势

2.2.1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经济增长在减少对投资依赖的情况下,出口和消费的增长还不能弥补投资下降留下的缺口,还不足以支撑起上海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上海经济的增长仍需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保持速度均衡发展。

2.2.2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备

上海自贸区开放所依托的内地仍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虽然上海是中国内地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其基础性制度市场化改革仍未取得突破。不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等问题。因此,上海自贸区也是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

2.2.3 国内服务业发展不成熟

虽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增加,且新型服务业(如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增长速度迅猛,但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小且占据上海服务业的大部分。服务模式、质量、品牌成熟的企业仍十分欠缺,上海自贸区服务业需进一步发展。

2.3 机会

2.3.1 关注国家发展

从国家改革大局而言,上海自贸区各项开放措施不仅是区内投资、贸易、金融发展的试验,更是国家层面全面推行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其通过政府改革创新和自由的投资贸易环境,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寻求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以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

2.3.2 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

目前,与投资相关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扩大服务业的开放。负面清单管理可以简化对外资进入的审批管理,同时扩大开放。同时有利于我国防止丧失对全球投资规则建设的发言权,降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风险。上海自贸区现在推行的更多是贸易便利化,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实现自由贸易。同时也旨在发展新型贸易,学习跨国公司新技术,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2.3.3 突破金融自由化改革

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型试验,一方面旨在引入新的竞争者,促进区内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提升区内金融服务业体系开放效率;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国家全面推进金融改革。

2.4 威胁

2.4.1 负面清单模式

负面清单制度对中国建立推进政府管理改革以及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对外开放形成新的挑战。在投资自由化改革措施中,难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外商投资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所列项目有待进一步简化;采取负面清单模式时,若某一产业没有列入例外或者不符措施,可能会导致其潜在地受到来自外国投资竞争的损害。

2.4.2 金融改革试行

由于重大开放政策无具体安排、实施细则未齐备等原因,上海自贸区现阶段金融开放进程与市场预期有一定差距。但是金融开放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金融改革仍待逐步推行,渐进放开。在自贸区实行完全利率市场化及资本项目开放,可能会带来热钱涌入,存在风险。利率、外汇管制的放松,都会给投机者有机可乘,造成金融市场的损失甚至混乱。

2.4.3 税收尴尬

税收优惠面临双重尴尬。上海自贸区不做“避税天堂”、不做“政策洼地”,不按国际惯例执行低税率,这样,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就会自然而然地流入香港、新加坡等地。如果实行低税率,则会形成政策洼地,以政策红利促进改革开放与建立自贸区的初衷不符。所以税收制度矛盾有待解决。

2.4.4 开放挑战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意味着中国服务业的更大发展,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将面临国外服务企业在资本、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竞争,难以继续享有从前的政策保护;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中国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面临着更大挑战。

2.5 正确应对:变挑战为机遇

通过对上海自贸区自身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收集,借助SWOT模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如下建议:

首先,针对优势和机会组合,上海自由贸易区应凭借自身经济、区位、资源优势,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贸易、投资、金融开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试验并总结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对全国起到辐射作用。

其次,针对优势和威胁组合,上海自贸区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应对国际竞争和边缘化威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探索试验政策。(1)缩小投资负面清单范围,不断扩大投资自由化程度。(2)逐步开放服务业,推进相关法制法规的建立,在有效监管下,使创新类金融服务、商务服务贸易市场获得进一步开放。(3)税收制度方面,上海可以增加信息公开透明度,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4)实行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上海自贸区可以采取既能推动自贸区金融化,又能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的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模式。由于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仍受到严格管制,上海自贸区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放开利率、外汇管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开,逐步推动金融创新,同时要做好金融机构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再次,针对劣势和机会组合,应利用上海自贸区创造的机遇努力弥补自身劣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转型升级和出口疲软等问题。只有通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中国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在金融、航运、商贸等服务领域,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引进外资,为国内服务企业提供了一种倒逼机制,有利于其发展。同时,自贸区内先行先试的一系列金融领域开放政策,有助于开放金融领域,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吸引跨国公司设立资金管理中心,进一步发展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最后,针对劣势和威胁组合,应避免由于制度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使上海自贸区在国际竞争中失利。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制度优势,才塑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但过去的改革边际制度红利已经变小甚至为负。因此在此逆境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对各项改革措施进行试验,不为政策红利,而旨在探究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并拓展到全国,促进我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 陈伟,徐开金.试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经济学意义[J].税收经济研究,2013(5).

[2] 雷仲敏.上海浦东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探讨[J].科学发展,2010(3).

[3] 王蕾.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研究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4).

[4] 夏善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理念和功能定位[J].国际经济合作,2013(7).

[5] 许鲁光.从上海自贸区成立看深圳保税区转型升级[J].南方论丛,2013(5).

[6] 杨明华.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研究[J].学海, 2008(1).

[7] 郑联盛.上海自贸区发展需更多配套改革[J].中国金融,2013(20).

作者简介:王玥(1993-),女,汉族,安徽省蚌埠市人,大学学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c)-110-03

猜你喜欢
自贸区SWOT分析中国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