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看英汉委婉语

2015-03-21 04:15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差异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委婉语

王奥南(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委婉语是普遍的修辞现象,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语言是社会现象,中西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积淀各有不同,因此委婉语必然存在差异。避讳、礼貌、利益是委婉语产生的原因;其次从宗教信仰、等级观念、价值观念、思维差异等方面来讨论英汉委婉语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底蕴,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委婉语,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灵活地运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沟通障碍。

[关键词]委婉语;中英;文化差异

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友善辞令)。在古语中,委婉语称为曲语,还称为婉曲或婉转。辞海中给它下的定义是“修辞上的辞格之一,不直言本意而用委婉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李鑫华在《英语修辞格详论》中将委婉语定义为“用比较温和的词代替粗鲁的词或使人不愉快的词,用通行的词代替禁忌的词。”由此可见委婉语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为谋求理想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语言形式,其主要修辞作用是在语言表达上减少刺激性和敏感性。有些事物如果直接表达,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1]。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正如D.J.Evright (1985)所说,“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怨恨。”[2]委婉语是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流传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种族的文化差异。熟悉和掌握英汉委婉语,有利于提高对语言的鉴赏和应用水平,更有益的是,还可以从中窥视到中西方两种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这在跨文化交际中比流利的语言表达显得更为重要。

一、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委婉语一般可分成两大类:traditional euphemisms(传统委婉语)和stylistic euphemisms(文体委婉语)。传统委婉语与禁忌语密切相关,它的产生是刻意对某些事物的避讳。文体委婉语,实际是恭维话。为了表示礼貌,避免刺激,或是争取合作,有时会采用夸饰的手法,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称。在这一层面上,委婉语产生的原因是为了达到礼貌交际的效果。除此之外,说话人为了自身利益会使用甚至创造一些委婉语,这在政治领域非常常见。

英汉两种语言中,避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主要心理基础。在各方面都不发达的人类文明早期,疾病、死亡、自然灾害等人类无法控制的事物使人们倍感恐惧,不敢轻易提及,害怕招来灾祸。西方人为了避免提到die(死),就借用上帝之名,以期达到死亡的最高境界。如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安睡在上帝怀中)。在汉语中,人们表达死亡很含蓄,幼儿之死称为夭折,妻子之死称断弦,为了守贞而死叫玉碎。在中国古代,人们无法了解自然现象本质而产生恐惧,甚至把它们当做鬼神所为,如河神、龙王庙。在西方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人们不敢直呼上帝名字Jehoval(耶和华),便产生了许多委婉语,如the Maker(造物主),the Savior(救世主)等。

英国语言学家G.H. Leech于1983年提出语言“礼貌原则”,六条准则是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3]。他认为,语言之所以存在曲折含蓄,都是出于礼貌的要求。因此,生理缺陷、年老、能力缺失等方面都需要委婉表达,以维护他人的自尊和交往的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政客们常常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使用迂回间接的语言替代事物本质。有位穷人在接受采访时诉说:“At first I was poor, then I became needy, later I was underprivileged, now I'm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cent tomy name,but I sure haveagreatvocabulary.”(起初我“贫穷”,之后我“拮据”,后来我“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机遇不佳”。我虽仍一无所有,但词汇却学了一大堆。)这些词汇的变化反映出的是政府美化自己形象的目的。

不言而喻,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维持语言禁忌的实施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并达到说话者的目的。

二、英汉委婉语背后的文化差异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风俗习惯。莱昂斯在《语义学引论》中指出:“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的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特别是文学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4]

(一)中西方的宗教差异

英美等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为上帝所赋予,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罪恶、堕落、赎罪三个阶段,只有赎清罪恶,死后其灵魂才能升入天堂,人生来有罪,因此死后就称pay thedebtofnature;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因此死亡又被称为Thecall of God.中国大约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有宗教信仰,但佛教、道教的基本思想却影响广泛。佛教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有涅槃、坐化、归西等,表示生死循环的道理。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有老庄达观淡泊的生死观,追求得道成仙,因此将死亡称为隐化、仙逝、登仙等。

(二)中西方等级观念的差异

李国南曾提到:“语言禁忌既具有宗教的特征,又具有阶级差别的特点。不过,英语更多地表现出宗教特征,而汉语则更多地表现出阶级差别。”[5]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长幼尊卑,这不难从封建社会的国讳、家讳、圣讳中有所了解。国讳,比如秦始皇名“嬴政”,为避“政”名,“正月”改为“端月”,直至今日,“正月”的“正”字的发音还是“zhē ng”,不读“zhè ng”。宋仁宗名赵祯,自此在民间“蒸”字都得用“炊”字代替,如《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在说话中凡是遇到“敏”字都改读为“米”或“密”,书写时遇到“敏”字,就减一两笔。这种避讳从给新生儿起名时要避开父祖之名可窥见一斑。圣讳,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6]。此外,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也造就了汉文化因社会地位而异的死亡委婉语。天子之死叫“崩”,诸侯或后妃之死叫“薨”,大夫之死叫“卒”,士之死叫“不禄”,庶人之死才称死。

西方实行民主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方在称谓方面没有太多避讳。人们习惯直呼其名以表亲切,沃尔玛公司甚至在公司备忘录里要求全体员工直呼总裁名字,很多孩子的名字都是以其长辈的名字来命名,以此来表示对长辈的敬重和爱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父亲叫伦道夫·丘吉尔,首相的儿子也叫伦道夫·丘吉尔,祖孙同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儿子也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父子同名。这与中国的称谓避讳大相径庭。

(三)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赋予其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是西方人的生活信条,他们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体性和主观性。而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和集体主义熏陶,注重人际交往的和谐性,突出人的社会性。中华民族素来有尊老的优良传统,因此汉文化中“老”并不是禁忌语。再者,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紧密,老人会受到尊重和照顾,“老”反而被看作智慧的化身,代表了经验、学识,给人德高望重的感觉,所以经常在姓氏后加个“老”字,来表示对老者的尊敬,在姓氏前加“老”字来亲切地称呼别人。相反,在西方社会很多人忌讳被说“老”。因为西方家庭结构比较松散,孩子长大后就和父母分开住,“老”被看作是孤单、体弱、无能的代名词,意味着被逐出主流社会,因此人们很怕说“老”。如theadvancedin age, seasonedman, goldenyears等。西方国家的敬老院也几乎看不到“老”字,如a home for adults, a nursinghome等。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他们鼓励个人的拼搏与奋斗,把财富与个人能力挂钩。富裕的人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就会有选举权,从而拥有权力。而贫穷的人会被认为懒惰,没有地位可言。因此贫穷成为产生委婉语的一片沃土。如needy(匮乏),indigent(缺少钱物),less well off(不太宽裕),downonone’sluck(时运不济),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underprivileged(享受权益较少),temporarily short of liquidity(临时周转不灵)等。而在中国,我们有“士不理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钱财如粪土,任意值千金”的观念,这些都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所以用于对方的称呼多是表示尊敬的词,而用于自己的多为自谦之词,例如:贵庚—虚度,高见—愚见等。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多用“过奖了”这类话语来表示谦虚。在面对挑战或邀请时一般含糊地说“我试试”“我尽量”,而不会直接给出答复。在西方国升迁调补以及奖惩等制度。因此,这一著作一出,几成清代军机处之专史,可见其权威性与开拓性之作。

梁章钜笔记的风格特点呈现出内容具体翔实,题材无所不包,文风简淡,叙述从容冷静而简约,文笔质朴而雅洁,谋篇布局与结构则以简约平实的面目示人,无一定章法,质朴而自然。归根到底,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在其求真、实用与致用审美思想指导下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胡承珙.求是堂文集·卷四·消寒诗社图序[M]//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梁章钜.师友集·卷六·陈用光[M].道光二十五年北东园刻本.

[3]梁章钜.退庵随笔[M]//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梁章钜.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6]梁章钜.称谓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责任编辑:高坚)

家,听到别人赞美,会直接表示感谢,并欣然接受。当被邀请时,西方人也会直接给以是或否的答复,不会模棱两可。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深受文化影响,并反映文化。通过对英汉委婉语产生原因和其背后文化内涵的研究,不难发现,英汉委婉语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但它们所渗透出的文化底蕴却不尽相同。正确深入地了解这些差异,能减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从而提高中西交流效率。

[1]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Enright. D. J. Fair of Speech- Theuseof Euphem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Leech.G.Principles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汪蓉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李国南.委婉语与宗教[J].福建外语,2000(3).

[6]吴玥,王华.英汉委婉语刍议[J].皖西学院学报,2005(4): 122- 124.

(责任编辑:高坚)

O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versity

Wang Aonan(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

Abstract:Euphemism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s a common rhetoric phenomenon that can help us achieve better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n which physical environments, social circumstances, production styles, life styles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differs from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which inevitably leads to differences in euphemism.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euphem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aboo, manners and interests. Next,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religious believes, sense of hierarchy, social values and thinking patterns so as to help peopl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uphemism and use it accuratel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duce communication obstacles as many as possible.

Key words:Euphemism;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versity

[作者简介]欧阳少鸣(1959-),男,福建福州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王奥南(1988-),女,陕西商洛人,商洛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4JK1215)

收稿日期:2015- 01- 18

[文章编号]1673-8535(2015)02-0088-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122

猜你喜欢
委婉语文化差异
委婉语教学研究
英语委婉语表达研究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