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创新论纲

2015-03-21 04:15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创新论纲

张金根1,张煜2(1.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北海536000;2.梧州学院教务处,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库恩范式概念的本意是解说科学本性的,但由于这一概念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等哲学功能,故思想政治教育借用范式概念具有合理性。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创新一开始就面临人本位范式与社会本位范式的两难博弈,解决两难博弈的出路在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范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过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做好大学生内生文化张力的引导与调控。

[关键词]文化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文化张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理论工作者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就范式研究而言,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总跳不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顾此失彼或折中调和的窠臼及循环轮转之怪圈。范式作为科学产生、形成、转换的标志,决定和表征科学的特质和品质,范式有问题,不仅整个科学体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而且实践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发展的持续性也必然受到质疑。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型与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化到科学哲学层次,从理论和实践源头与逻辑起点上理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位和人本位、外力性与内生性、功能性与工具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等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沿革及评析

范式研究由来已久,成果浩如烟海,仅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篇名中有“范式”字样的记录便有11855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知网最早1篇记录是方德乐1993年发表的论文《范式教育、系统论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章提出了通过范式教育的系统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本位范式与人本位范式的转换之间。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所有篇名中含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10篇论文里,主张生活化范式的有3篇,主张人学范式和对话范式的各2篇,主张交流范式,主辅互动、参转结合的工作范式和可持续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各1篇,其中生活化范式、人学范式和对话范式、交流范式实质都是“以人为本”范式,主辅互动、参转结合的工作范式主张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范式不明确。另从中国知网收灵的篇名中含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字样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来看,共有记录10条,其中:薛健飞、浦玉忠提出以“跟进式教育”理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陈宗章、尉天骄以“教化论”为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型;叶方兴评析金林南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是一部书写思想政治教育“边界意识”的专著;李艳认为要在范式上形成3个理性自觉;邢鹏飞、李晓娥对15年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进行述评;赵志业、崔华华在反思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范式;郭芸、王霞娟认为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各有利弊,要实现由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同时并重的转变;凤启龙、许苏明认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即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体系;吴琼认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发生在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之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以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李月玲、王秀阁认为科学实践观范式是扬弃“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利弊的必然选择。以上10条记录,前5条是国家和中央基金项目,后5条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应该代表目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最高水平。

通过阅读10篇基金论文全文和10篇篇名中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字样的论文全文及132篇篇名中含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论文的内容摘要,初步梳理后得知,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本位范式向人本位范式转换的两个向度上:一个是社会本位范式向人本位范式(人学方式、人本位范式、以人为本范式、生活化范式、对话范式等)的转换,占多数,但在弱化;另一个向度是由片面强调社会范式、人本范式向社会范式和人本范式有机统一的转变,占少数,但在强化。在具体的范式研究过程中,绝大多数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从范式转换的必要性、体制、机制、内容、方式、方法、路径、师资、保障等操作、工具层面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明显乏力,以至于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何以为是、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这些基本问题远未达成基本共识。这些问题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本质属性和合法性问题,是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必须回答的最基础的理论问题。在这个基础问题上一直面临社会本位与人本位两难博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我们党在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定位,坚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价值取向,这些坚持决定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范式、灌输范式、领导和老师主体范式、管理与教育范式,等等,都是必须的。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是具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有一定文化自觉的大学生,是社会青年的精英层,过去被称为天之骄子,他们个性鲜明,有独特的接受方式和期待视野,片面地向他们施加思想影响和控制,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反之亦然,放弃社会本位,不坚持党性原则,不讲大道理,片面坚持人本位,片面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个性,那也行不通。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融合、统一。问题是社会本位与人本位如何统一。根据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性”理论,社会本位范式与人本位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从原本意义上讲,社会本位与人本位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如果融合为一体,那就彼此都消解了,社会本位不再是原来的社会本位,人本位也不是原来的人本位。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兼顾社会本位和人本位的价值要求,但这种兼顾,从范式的思想逻辑体系上看,已经既不是社会本位范式,也不是人本位范式。范式的资源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但范式的本质是不可通约的。范式一旦通约,就意味着泛化、虚化、消亡。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本位与人本位融合、统一,另一方面范式之间“不可通约”。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两难博弈的出路在于构建一种新范式,用这种新范式取代我们坚持了几十年的社会本位范式和人本位范式,让社会本位范式和人本位范式作为一种文献存在,而不是作为现实范式而存在,社会本位与人本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已经从本质上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这就是笔者拟突破的研究难点。

二、范式的本质内涵及其合法借用

“范式”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是指语言学的词源,词根,含有共同显示、词性变化规则等意思,后引申出范型、范例、模型、模式、规范等意思。“范式”作为一个科学哲学概念始于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59年库恩在《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变革》一文中首次引用这个概念,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把这个概念作为科学哲学的核心概念,并作了许多解释和充分发挥,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学者对库恩范式的众多分析和批评中,马斯特曼和朱爱军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英国学者马斯特曼在1965年的伦敦国际科学哲学会议上指出:“根据我的统计,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至少以21种不同意思在使用范式。”[2]77她逐一列举了这21种描述,并将其概况为3种类型,即“分为3个部分”:一是形而上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2]83-84。周寄中先生认为马斯特曼的见解最具独到:“她的分析和批判最令库恩信服。她的分析重点是在范式的概念,并从范式的本质来看库恩学说的得失。”[3]我国学者朱爱军从7个方面分析库恩范式概念的本来意义:一从本质内涵上讲范式是世界观;二从基本功能上讲范式是一种“眼光”的确立(眼光即视野,看问题的立场、方法);三从总体上讲范式是选择与预示的统一;四从最根本的特征上讲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五从实现的方式上讲范式的转换是一种革命;六从指向范围上讲范式的母体是科学共同体;七从构成要素上讲范式是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4]49-51。由于库恩没有对范式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作出前后一贯的解释,从而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批评,褒贬不一。1974年,他为此特意写了《再论范式》一文,进一步补充和澄清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后记’中,库恩决定采用‘学科基体’一词来代替‘范式’。该概念包括4个主要因素:一是符号概括,是指科学社群成员以定律、公式等形式对普遍认可的理论成果作出的统一描述;二是模型或共同信念;三是共享价值;四是范例。”[5]纵观库恩本人和国内外学者对范式的众多解读,笔者认为:范式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命题,特指科学产生、形成、转换的标志,主要含义是特定科学共同体或特定科学社群成员普遍认可并接受的世界观、方法论、思想构成及其具体范例。

库恩的本意是用范式来解说科学本性的,但由于范式这一命题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等哲学功能,所以在数学、物理、哲学、逻辑学、文化学等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及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库恩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一些人赞赏本书,主要并不是因为他阐明了科学的本性,而是因为他们发现本书的主要观点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6]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运用范式论的领域。周爱军先生指出:“范式从本质内涵上讲是一种世界观,是一个具有形而上内质的范畴,它具备着运用于人类所有活动领域的可能性。范式概念具有这样的潜能,它能够让我们将其从特定的科学领域的特指性的科学范式提升抽象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范畴,以此来观照作为整体人类活动的某一特定领域的活动本身的样态。”[4]5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借用范式这一概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如前所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已开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借用范式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怎样、如何借用。朱爱军先生认为:“在不同领域借用范式时不能离开范式的本义——范式的哲学内涵。只有遵循这一根本原则,我们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对范式这一概念的借用才具有合理性。此外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1.要从世界观的意义上,从具有革命意义的发展维度来借用范式这一概念;2.借用范式这一概念时要注意区分范式本身的样态质,范式可分为两种样态,一种是理论研究模式,即理论意识样态;另一种是活动践行模式,即行为规范样态。”[4]52据此,笔者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分为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理论范式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实践范式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做的问题。无论是理论范式还是实践范式,其本质内涵均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同体或群体成员普遍认可并接受的世界观、方法论、思想构成及其具体范例。世界观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方法论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或认识、研究工具;思想构成即学科体系结构,核心是思想观点逻辑体系;具体范例是构成范式整体不同层次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结构要素或观点群。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化育范式的出场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创新面临人本位范式与社会本位范式的两难博弈,解决两难博弈的出路在哪里呢?其出路在于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范式。

众所周知,哲学是形而上学问,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化哲学是相对理性哲学、理念哲学、经验哲学而言的人性哲学。“是从文化视域研究人、自然界和社会最一般规律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追问人类终极关怀的人学哲学。”[7]在文化哲学视域中,人是文化存在物,文化是人之本真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真存在是文化。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对立统一样态。人化与化人对立统一样态的基本形式是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主体化存在与对象化存在的对立统一。人和人类正是在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主体化存在与对象化存在的不断斗争、不断统一过程中一步步脱离动物界,走向文化自觉、走向文明、走向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理论本性而言是文化哲学。正如武汉大学何萍教授所言:“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是偶然的闪光,而是贯穿于他早年到暮年的哲学探索,贯穿于他哲学创造的各个层面。”[8]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化育范式。化育的原本意义是孕育繁衍、生长消亡、变化发展,后延伸出教化、教育、养育、培育、培养等意思。化育作为一个科学哲学范式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社会本位意义上的“教”和人本位意义上的“育”双重功能,其基本含义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文化哲学为工具,以化育大学生为基本理念,以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以主体间性为模式,以主体与客体、思想与行为、外力与内化为基本范畴,以性质、地位、作用、功能、方针、原则、内容、方法、形式、路径、体制、机制、保障等具体范式为结构要素。在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中,首先把大学生看成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主体化存在与对象化存在的对立统一物,大学生既不是单纯的个体,也不是片面的社会工具;既不是单向的教育接受主体,也不是本质上的教育被动者和教育者意志的对象化世界,而是一种不断走向自觉的文化存在,是教育客体与接受主体的有机统一体。教育者或教育工作者不是大学生对象化的创设主体,而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文化张力的调控者、文化惰力的激活者、文化旧习惯力的外界破坏者、文化活力的引导者、文化创新力的促进者。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断自觉批判旧文化,不断解构旧的文化心态、构建新的文化心态,并在这种不断的文化解构与重构中,完成思想涅槃,实现思想进步、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从以上简析中,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内涵有范式的哲学本义,具有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内在融合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过程中摆脱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难博弈、实现创新的理想选择和有效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是对已有范式的扬弃。如前所述,已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可慨括为三大范式,一是社会范式,二是人本范式,三是社会人本范式。社会范式虽然也讲大学生的人性、个性、本性及个人利益和需要,但从范式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看,其本质是以社会根本利益和整体需要为本,并以此为价值取向,以国家、社会、集体的根本利益和社会整体需要来教育、引导甚至调整、控制大学生的思想,这种范式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范式,文化大革命时期走向极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范式的否定,人本范式出场。人本范式虽然也强调国家、社会、集体的整体需要和根本利益及共同利益,但从范式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看,其本质是以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和个人需要为逻辑起点和核心,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是这种范式的极端表现。人们在反思社会本位范式和人本位范式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人本范式。社会人本范式主观上是想吸收社会范式的“社会基因”和人本范式的“个人基因”,摈弃社会范式的“非人性基因”和人本范式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社会人本范式的想法是好的,但在范式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走不通。如前所述,根据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性”理论,社会范式与人本范式不可通约,从原本意义上讲,社会本位与人本位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如果融合为一体,那就彼此都消解了。化育范式在范式的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起点上就具有社会本位的“社会基因”和人本范式的“个人基因”,功能结构上具有社会本位意义上“教”和人本位意义上“育”的双重功能,是在逻辑体系内吸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有范式精华,剔除其糟粕之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范式。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中的文化张力与调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过程。文化自觉的过程实质是新旧文化心态的重建与解构过程。新旧文化心态的重建与解构由主体内在文化张力和外在影响力所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中,主体内在文化张力实质是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主体化存在与对象化存在的矛盾运动。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与变化、进步与发展,无一不是大学生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主体化存在与对象化存在的矛盾运动结果,无一不体现和表征着大学生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主体化存在与对象化存在的统一和斗争。大学生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主体化存在与对象化存在一般表现为大学生的个体本能需求与社会需要、人化世界与世界化人、人化自然与客观自然历史自然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个人与班集体、社团、学校、国家、社会之间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真善美与假丑恶、自由放任与律己约束等矛盾。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政治方面爱国主义与个人主义;学业方面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深刻性、创新性与被动性、应付性、懒惰性、肤浅性、因循守旧性;品行作风方面诚实守信、光明磊落、求真务实与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浮躁虚荣;为人处世方面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甘愿奉献与不依不饶、斤斤计较、贪图名利,等等。这些矛盾既是大学生思想进步、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过程中心路历程和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亦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内在文化张力、存在与发展方式的具体展开和表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输出正能量,施加正向力,科学教育、引导和调控大学生的内在文化张力,通过制度政策安排、体制机制师资保障建设等,使大学生的思想、个性、人格按照自身内在文化张力的特点、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来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型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向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化育范式转向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育范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革命性转型,需要深入研究论证的具体问题很多,笔者只是提出几个基础问题,权作引玉之砖。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 2015- 01- 20(01).

[2]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洛雷夫.批判与知识增长—1965年伦敦国际科学哲学会议论文汇编:第4卷[G].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周寄中.对范式论的再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1):22.

[4]朱爱军.论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作用[J].学习与探索,2007(5).

[5]白忠兴,陶永会.翻译学研究中的“范式”概念[J].学术纵横,2010(4):109.

[6]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6.

[7]张金根.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及成果的文化哲学底蕴[J].桂海论丛,2012(4):20.

[8]何萍.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6):14.

张煜(1983-),男,江西人,梧州学院讲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与法律。

(责任编辑:覃华巧)

[作者简介]张金根(1955-),男,江西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编审,桂林旅游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合作。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2010LSZ033)

收稿日期:2015- 01- 20

[文章编号]1673- 8535(2015)02- 0092- 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1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开展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的几点思考
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双辐射”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