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本地爱国教育资源增强“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探索

2015-03-21 04:15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增强纲要探索



充分利用本地爱国教育资源增强“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探索

毛廷贵(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将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纲要”课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结合起来,将课堂授课与课后作业结合起来,将课堂讨论与观赏相关影视作品结合起来,能够成功地“盘活”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增强“纲要”课的课堂教学感染力,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地爱国主义资源;增强;纲要课;教学效果;探索

大学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因此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课程就十分必要。但是,上过“纲要”课的老师一般都会有同感,这门课程课时偏少,内容又十分丰富,授课难度很大,怎样才能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这几年充分利用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课堂授课与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与观赏相关影视作品结合起来,成功地“盘活”了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增强了“纲要”课的课堂教学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一、利用梧州英国领事署旧址讲透“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继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普及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逐步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1]8。在这样的背景下,殖民主义应运而生,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一些弱小国家和地区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强国所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自由的投资场所、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基地,最终被迫沦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1840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此后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相继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包括割让中国领土;协定关税;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开采矿山、修建铁路;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约束等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首先让人悲叹的是中国饱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遭受耻辱的历史,然后才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抗击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如何将“纲要”课的“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以及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讲透?笔者的做法是既有课堂上的授课,又有利用本地英国领事署旧址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讲解,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英国领事署旧址和讲解“还我河山碑”的故事,来讲透“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这一章节的内容。

古语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然而梧州市秀丽的珠山上的白鹤岗——宋代著名的梧州八景之一的“鹤岗返照”,在1897年至1928年间却被英国人占领,建立了英国领事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英国在1894年借口清政府同法国订立商务、界务专条违背了《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1894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提出开放西江通商、在梧州设置领事等要求,清政府被迫于1897年2月4日与英国签订了《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另附西江通商专条,将梧州辟为通商口岸。1897年6月4日,英国人在梧州河西白鹤岗上设立了英国领事署,从此美丽的珠山白鹤岗就被英国人占领至1928年,帝国主义的势力随着这个英国领事署的建立逐渐侵入梧州和广西各地,外国人不仅在梧州办学校、开医院、建教堂、开洋行,而且英商怡和、太古和省港澳轮船公司先后在梧州设立商行专理船务。继而,英商渣甸、天和、人和三大洋行垄断梧州航运,外国商船直接从香港沿江而上梧州、南宁、龙州,控制了西江航运权[2]。

在白鹤岗的英国领事署,立有“游人不得登山”的牌子。这里还发生有一件让中国人倍感屈辱的事件。1919年2月20日,广西“护法军”的一名排长和12名士兵上白鹤山游览,英领事署哨兵喝令中国士兵离去,中国士兵因此与英哨兵发生争执,英巡捕放出狼狗咬人,排长开枪将狼狗打死,英领事闻声前来斥责,中国士兵激愤之下把放狗咬人的英巡捕和英领事署押解回兵营,酿成了震动全国的“鹤岗事件”。事件发生后,英国从香港派两艘军舰到梧州进行武力恫吓,并提出了一系列蛮横无理的要求。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英方提出5个无理要求。第一要求广西文武官员向英领事署道歉,而且要求登报认罪;第二要求把梧州驻军集中到西江边,对着停泊在西江的两艘军舰上挂的英国国旗行礼;第三要求梧州炮台鸣礼炮21响表示道歉;第四要求赔款银元一万两;第五要求枪决“肇事”的排长,判其他12名士兵无期徒刑。在炮口下,当时的广西当局一一答应了这些无理条件。此事引起了梧州人民极大愤慨,人们纷纷上街示威抗议,商人拒绝向英国人出售商品,受雇英国领事署的中国工人也都罢了工,英国领事署的官员惧怕民众的威力,一度跑到香港“避难”。这就是梧州历史上一件屈辱的外交事件。通过讲解这段屈辱历史,同时参观英国领事署旧址,使大学生如临其境,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感同身受,义愤填膺。我们继续讲解这一事件的后续故事。1925年6月,与梧州相邻的广州发生了英、法水兵射杀反帝爱国群众的“沙基惨案”,梧州人民立即连续3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游行,声讨帝国主义的暴行。英国政府因惧怕梧州人民的反帝爱国力量,不得不将英国领事署撤出梧州。1928年,国民党广西省政府迫于梧州人民的压力,经与英国方面交涉,用25000元港币作为英国领事署建筑费的“补偿”,终于收回被英帝国主义强占30年之久的白鹤山主权。为纪念这场梧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1931年3月,梧州人民建立了“还我河山碑”。白鹤山主权的收回,显示了梧州人民的强大爱国反帝力量[3]103。我们就是这样用本地资源讲透“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这一章节的内容。

二、用广西太平天国起义资源讲活“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纲要”课开章讲了“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我们充分利用梧州有着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这一章第一节的“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讲得很接地气,引人入胜。众所周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怎么办”成为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的重大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他们都是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首先是用农民战争来进行的,因为农民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长期以来,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清政府的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和摊派,农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苦不堪言。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1]40。田赋的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我们的城市——梧州,有着丰富的太平天国起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因为梧州所辖的蒙山县,古称永安州,是太平军攻下的第一座州城。

1851年1月11日,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后挥师北上,于9月25日一举攻克永安州,在这里开国封王,建立政权,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因此,永安州也是中国近代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开国封王的历史名城,现在蒙山县建有“太平天国永安陈列馆”,馆内陈列的“太平天国在永州事迹”碑廊,详细记载了太平军自1851年9月25日攻克永安至1852年4月8日突围北上期间在永安州的战斗过程。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把永安州衙改做太平军的“天朝”,在这里洪秀全册封了东、西、南、北、翼共5个王,颁行天历即各种军政制度,定年号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诛灭胡虏开天国,斩尽妖魔定太平”的对联就是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开国大典上亲笔写的,表达了这位农民革命领袖决心推翻封建统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太平军在永安州打开官仓,将谷米赈济给贫苦农民,同时制定实施了尊重妇女的《天条书》等条文,一个敢于与封建王朝分庭抗礼、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政权就在这里诞生了。当时,洪秀全还以5000人的太平军与前来围剿的10多万清军精兵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让占绝对优势的清军始终不能攻入永安城半步,只能哀叹“孤城在望无人进,半载甘从壁上观”[3]89-90。最后太平军还以非凡的智慧实现永安突围,现在,蒙山县“永安封王建制遗址”内500年的玉兰树还见证了洪秀全在此颁布的著名的《永安破围诏》。另外,梧州所辖的藤县还是太平军后期著名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的家乡,他们也有许多传奇的故事。通过讲解这些历史,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是以鲜活的本地资源讲解农民为什么要起义?太平军有哪些光辉历史?太平军对国家的出路有哪些探索等等,一下就拉近了与大学生的距离,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利用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讲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讲解“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我们将课堂搬到“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充分利用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讲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章内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梧州是广西的革命摇篮,这里是广西第一个党支部建立的地方。因为梧州是广西内河通往广州、香港的水上门户,1925年,根据梧州靠近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广州,产业工人相对集中、革命蓬勃发展等有利条件,中共广东区委(当时领导广东、广西、闽南及南洋地区革命)作出首先在梧州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然后向广西各地发展的决定,并接连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共产党员到梧州开展建党工作。特别是周恩来(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运动委员会书记)于 1925年秋亲临梧州指导建党工作,并为北伐做准备。1925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批准成立了广西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梧州支部,公开身份是《梧州民国日报》总编辑的龙启炎担任中共梧州支部书记兼组织干事,中共梧州支部隶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代号“伍竹枝”,设在梧州马王街梧州民国日报社内[4]108。龙启炎考虑到秘密工作的需要,将来梧州指导党建工作的周恩来安排住在靠近客运码头、出入方便、闹中取静的大同酒店。周恩来听取了龙启炎等汇报梧州建党工作的情况后,充分肯定了梧州党、团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成绩,认为要巩固发展新建立的党组织,必须开展工农运动,扩大革命队伍[3]193。1925年12月,中共梧州地委成立,代号为“伍祝迪”,隶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机关设在今天的梧州建设路兴仁巷4号(现建设路地委旧址)。梧州地委成立后,在发动和领导工农革命运动的同时,抓紧发展党的组织,不断壮大党的队伍。至1926年12月,梧州地委下属的党支部有7个,党员总数68人。为加强对广西工农革命运动的领导,梧州地委还先后派出一批党团员到南宁、桂林、柳州、玉林、桂平、容县、平南、怀集(当时属广西)等地开展建党建团工作。1926年春,建立了中共玉林县支部;中共桂林县支部于1926年7月下旬成立;1926年7月,中共柳州支部也成立了;1926年秋冬,桂平、容县、平南、怀集等县相继建立了党支部;1927年春,中共北流县支部成立[4]110。1928年中共广西省特别委员会(简称‘广西特委’)成立,租住在今天的民主二路维新里东一巷5号三楼,特委机关也设在这里,这是广西反帝运动、准备武装暴动的指挥中心。1928年6月,广西特委书记朱锡昂到达梧州,开始领导广西特委的工作。1928年9月,隶属中共中央广东区委的广西特委改为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共广西临时省委,因中共中央委派的临时省委书记未到职,朱锡昂仍是广西临时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之后,朱锡昂不幸被捕,朱锡昂面对敌人的酷刑,泰然处之,始终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42岁。中共广西临时省委遭到破坏[3]94。通过讲解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的历史,通过讲解朱锡昂的英勇故事,让学生们看到梧州的党组织曾经有过光荣的过去、光辉的事迹、英雄的人物,梧州曾经是广西近代革命的摇篮,在广西党的建设和发动工农革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全国波澜壮阔的大革命紧紧相连,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激起学生们的自豪感、光荣感,自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读书。

梧州有着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济深的故居等,都是很好的“纲要”课的拓展教学资源,我们因地制宜,把这些教育资源适时引入到“纲要”课的教学中去,让学生们或亲临现场参观,或课堂讨论,或观赏相关影视作品,或通过课后作业,深入探讨原由,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纲要”课避免了枯燥乏味,充满情趣,让学生们入脑入耳,兴致盎然。

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毛廷贵.梧州旅游[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68- 70.[3]沈北海.传承与弘扬[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梧州人文丛书编委会.红色火种在梧州[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责任编辑:高 坚)

O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ect of“History Outline”Course by Making Full Use of Local

Patriot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Mao Tinggui(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into how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As a result, it proposes to enhanc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by combining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site visit, combining in-class lecturing with after-class assignments and combining in-class discussion with movies and TV programs, "flexibly using" local patriot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Key words:Local resources; Enhance; History outline course; Teaching effect; Research

[作者简介]毛廷贵(1963-),男,广西贺州人,梧州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232);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创新立项研究课题(2013LSZ034)

收稿日期:2015- 01- 20

[文章编号]1673-8535(2015)01-0098-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猜你喜欢
增强纲要探索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共产党员要增强信仰定力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