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5-03-23 01:32肖永梅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安顺工业园区小城镇

肖永梅

摘要: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安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支撑薄弱、“贪大求快”、 规划科学性不足、政策环境欠缺等问题,因此,高效推进城镇化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强化产业支撑、突出城市特色、创新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所有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十八大精神确立的“城镇化新政”,不仅标志着我国改革的新起点,更预示着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红利。[1]目前,安顺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已经进入到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确分析安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认真处理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安顺城镇化进程,是安顺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的重要途径。

一、安顺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 贵州省城镇化率为3381%,安顺的城镇化率为3004%,居全省第三。但是,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安顺城镇化率只增长了41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末位。

二、安顺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支撑薄弱

城市化进程遵循着工业发展——人口集聚——服务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城市化的轨迹运行。这是一条贯穿城市化进程的最普遍、最根本规律。其中,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安顺市的城镇化建设,需要产业支撑,做到产城互动,走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的道路,否则就会产生“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出现城镇化的拉美化现象。目前安顺的招商引资工作如火如荼,各县、区党委(工委)、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工业经济和工业园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展创新招商方式,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进驻工业园区,推动了企业向园区集聚。但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引进过程中一味追求数量的提升,而忽略了选择的慎重性和布局的合理性。导致很多项目质量不高,缺乏产业链长的项目,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支撑薄弱,不能形成集聚效应。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盲目乐观“贪大求快”的现象

城镇化过程本身是个生产要素、生活资料自然聚集的过程。城镇化要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是市场的城镇化,是政府引导的城镇化,而不是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政府的作用应当是基于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对城市的功能分区、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和道路布局等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帮助消除城市化发展的瓶颈,而不是包办和代替市场的作用,揠苗助长式的铺摊子、扩大城市规模,盲目追求数据上的城镇化。当前安顺各县区对市委提出的城镇化带动战略高度认可,各地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快城镇化推进步伐,城镇化建设热情高涨。但是,部分县区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实际,盲目乐观“贪大求快”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对人口城镇化的估量缺乏科学的判断,盲目提高城镇化率的实现目标,规划面积贪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如某县城镇规划中提出3年内该县城区人口数量新增20万人,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小城镇建设政策环境欠缺,障碍较多

主要表现为:(1)县(区)、镇本身财力有限,财政关系不顺,县(区)、镇两级政府难以拿出资金引导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严重缺乏;(2)由于现行的土地政策制约,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很难落实,建设用地征用成本过高,手续繁杂,时间长;(3)支持小城镇的政策措施滞后,至今还没有正式出台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文件;(4)干部考核方法手段简单,只看显绩不看潜绩,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制约了干部的才能发挥;(5)城镇化建设中的建设、管理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城镇化推进的步伐。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做好城镇建设规划顶层设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

树立正确的城镇化发展观,走城乡可持续发展道路。[2]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如果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不但会影响当前城镇建设,也会给未来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安顺是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城市建设既要体现出应有的规模、档次、品味和水平,突出安顺作为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也要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好高骛远、盲目乐观“贪大求快”。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如省、市级)进行顶层设计,要坚持着眼长远、夯实基础,结合实际、规划先行,总体规划、分点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对城市的功能分区、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和道路布局等进行合理规划。要体现精品意识,彰显地方特色,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做好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建设、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国土整治、基础设施投入等在内的总体科学规划和统筹考虑,力求做到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四规合一”。要进一步强调城镇规划的硬约束,出台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形成各部门都必须认可和严格遵守的一张“空间工作底图”,坚决杜绝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规划执行中的可行性、严肃性和连续性,积极引导城镇化沿着科学、理性的方向推进。

(二)强化产业支撑。以推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后发赶超相结合,提升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吸引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实现“产城互动”。

“工业化是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扩张性决定了工业生产必然要向城镇聚集,并推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工业园区凭借其产业上的孵化、集聚、扩散、示范功能在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2011年贵州在建工业园区8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77亿元。[3] 安顺发展的短板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研究表明,工业园区的竞争力集中体现于园区内产业的竞争力,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在产业集群的视角下进行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从而实现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工业园区快速、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以推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后发赶超相结合,不断提升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吸引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实现“产城互动”。一是根据安顺市现有资源和产业现状,明确园区产业定位,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二是实施产业优化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科学选择,优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四是最大限度发挥安顺的人口红利优势,通过实施“5个100工程”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

(三)突出城市特色。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环境优美、个性十足、独具特色的宜居安顺。必须在进一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地理环境和区域布局等要素上下足功夫,要依托自然条件,借助山、水、林、路的阻隔,采取组团式发展的空间布局,努力把安顺打造成一个“城在绿中,湖在城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

(四)创新体制机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一是从市级层面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和平台,加大城镇建设融资力度。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银政合作贷款。同时,充分利用可靠的中介机构搭建社会融资平台,多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缺乏的困难。

二是建立健全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增加编制,补充人员,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发挥专业人才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要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从用人的角度,规范引导干部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廖文根. 新型城镇化的难点是人的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3-01-16.

[2]陈文佼,李志伟. 贵州城镇化对农民增收作用的实证分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1).

[2]王凌松. 贵州省工业园建设相关法律问题[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4).

责任编辑:刘遗伦

猜你喜欢
安顺工业园区小城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油罐内外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越不过的山丘
背诵
风去哪儿了
安顺的裤袋